一种机舱边梁侧加强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586699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4 21: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机舱边梁侧加强板。包括条形钢板,所述条形钢板为带有一定弧度的滑梯形,所述条形钢板的两端分别开设有两个形状尺寸相同的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的孔心都位于条形钢板的中线上,所述条形钢板靠近第一定位孔的一端设有第一翻边,所述条形钢板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二翻边、第三翻边和第四翻边,所述第三翻边和第四翻边位于条形钢板的同侧,所述第四翻边的位置靠近第二定位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以解决传统的机舱边梁侧加强板在生产时工艺复杂,且容易产生焊接误差,影响其使用性能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机舱边梁侧加强板
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机舱边梁侧加强板。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对汽车安全性越来越重视,购车时会把汽车的安全性能视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准,会对汽车的碰撞测试的参数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解,这些安全参数中其中就包括汽车的25%偏置碰。25%偏置碰撞不但考验的是车辆的吸能结构,还有前纵梁的设计等,对25%偏置碰有提升作用。为满足25%覆盖度64km/h正面刚性壁障碰撞要求,在汽车研发阶段合理设计加强shotgun结构,通过车身结构使前纵梁参与到整个25%小偏置碰撞过程中,分担25%小偏置碰撞过程中产生的力与能量,有效提升了汽车的小偏置碰撞性能,达到减小乘员舱变形,降低损失。其中机舱边梁侧加强板零部件设计对车辆的碰撞吸能有帮助,对25%偏置碰有提升作用。但是传统的机舱边梁侧加强板在制造的时候的工艺较为复杂,且需要对机舱边梁侧加强板的前段和后端进行焊接,在焊接的时候稍有不慎就会产生误差,影响机舱侧加强板的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技术中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机舱边梁侧加强板,用以解决传统的机舱边梁侧加强板在生产时工艺复杂,且容易产生焊接误差,影响其使用性能的问题。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包括条形钢板,所述条形钢板为滑梯形,条形钢板的滑梯面的横向投影成S形,所述条形钢板的两端部分别开设有两个形状尺寸相同的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的孔心都位于条形钢板的中线上,所述条形钢板靠近第一定位孔的一端设有第一翻边,所述条形钢板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二翻边、第三翻边和第四翻边,所述第三翻边和第四翻边位于条形钢板的同侧,所述第四翻边的位置靠近第二定位孔,所述条形钢板靠近第二定位孔的一端成敞口形。进一步,所述第一翻边,第二翻边、第三翻边和第四翻边的底部均倒有平滑过渡的圆角,其有益之处在于:倒圆角设计可有效的去除锐边,避免第一翻边,第二翻边、第三翻边和第四翻边的折弯处出现应力集中的情况,提高其使用性能。进一步,所述第一翻边、第二翻边和第三翻边的接壤处设有方便其冲压成型的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其有益之处在于:开设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不仅使为了便于冲压成型,还因为第一翻边,第二翻边、第三翻边和所焊接固定的位置不一,中间设计便于焊接的缺口,使焊接更加方便的同时,还可以在焊接时对翻边的折弯角度进行一定的调整,使焊接的效果更加。进一步,所述第三翻边和第四翻边之间设有便于其冲压成型的第三缺口,其有益之处在于:便于冲压成型的同时,第三缺口也是为了便于第三翻边和第四翻边的焊接和焊接时的位置调整。进一步,所述机舱边梁侧加强板采用一体成型设计,其有益之处在于:高强度材料连续闭合截面所能承载的压力更大,对车辆的防撞性能有一定的提升。进一步,所述条形钢板的采用的是DP780的高强度钢液压成形工艺,其有益之处在于:零件运用集成化设计,减少零部件数量,无需要焊接夹具及焊接工位。可以有效抗变形、吸能和传力的稳定性。本技术方案相比于传统的机舱边侧梁加强板,其有益之处在于:(1)采用DP780的高强度钢液压成形工艺,使其一体成型,降低了制造的繁琐程度。(2)机舱边梁侧加强板采用一体成型设计,因为高强度材料连续闭合截面所能承载的压力更大,对车辆的防撞性能有一定的提升。(3)和传统的机舱边侧梁加强板比较,减少了焊点,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焊接所带来的累积误差。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传统机舱边梁侧加强板立体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第一定位孔1、第二定位孔2、第一翻边3、第二翻边4、第三翻边5、第四翻边6、第一缺口7、第二缺口8、第三缺口9、机舱侧梁加强版前段10、机舱侧梁加强版后段11、第三定位孔12、第四定位孔13、焊接部14。需要提前说明的是,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具体实施过程如下:如图1所示,一种机舱边梁侧加强板,包括条形钢板,条形钢板成一端高一端低的滑梯状,在较低的一端上开设有贯穿的第一定位孔1,在位置相对于水平线较高的一端贯穿开设有第二定位孔2,第一定位孔1和第二定位孔2的孔心,均在条形钢板的中线上。条形钢板位置较低的一端边缘设有折弯的第一翻边3,在其右侧边缘设有第二翻边4,左侧设有第三翻边5和第四翻边6,第四翻边6的位置高于第三翻边5,第一翻边3、第二翻边4、第三翻边5和第四翻边6均是用于焊接固定的焊接边,在第一翻边3与第二翻边4和第三翻边5之间不直接接触,在其之间有第一缺口7和第二缺口8,在第三翻边5和第四翻边6之间设有第三缺口9。第一缺口7、第二缺口8和第三缺口9在对机舱边梁侧加强板焊接固定时,起到了调整翻边角度和焊接空间的作用。条形钢板的采用的是DP780的高强度钢液压成形工艺,这样使零件运用集成化设计,减少零部件数量,无需要焊接夹具及焊接工位。且可以有效抗变形、吸能和传力的稳定性。所述机舱边梁侧加强板采用一体成型设计,其有益之处在于:高强度材料连续闭合截面所能承载的压力更大,对车辆的防撞性能有一定的提升。优选地,第一翻边3,第二翻边4、第三翻边5和第四翻边6的底部均倒有平滑过渡的圆角,作用是倒圆角设计可有效的去除锐边,避免第一翻边3,第二翻边4、第三翻边5和第四翻边6的折弯处出现应力集中的情况,提高其使用性能。如图2所示,传统的机舱边梁侧加强板分为机舱边梁侧加强板前段10和机舱边梁侧加强板后段11两零部件组成;总成采用传统点焊工艺;其零部件采用DC02材料冲压工艺,因零件点焊组成总成,所有零件本体需要在本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增加第三定位孔12和第四定位孔13,不仅会增加冲压工序和一副焊接夹具及焊接工序,且存在零部件制造工序繁琐、焊接部14有误差的问题。以上所述的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技术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机舱边梁侧加强板,包括条形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条形钢板为滑梯形,条形钢板的滑梯面的横向投影成S形,所述条形钢板的两端部分别开设有两个形状尺寸相同的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的孔心都位于条形钢板的中线上,所述条形钢板靠近第一定位孔的一端设有第一翻边,所述条形钢板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二翻边、第三翻边和第四翻边,所述第三翻边和第四翻边位于条形钢板的同侧,所述第四翻边的位置靠近第二定位孔,所述条形钢板靠近第二定位孔的一端成敞口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舱边梁侧加强板,包括条形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条形钢板为滑梯形,条形钢板的滑梯面的横向投影成S形,所述条形钢板的两端部分别开设有两个形状尺寸相同的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的孔心都位于条形钢板的中线上,所述条形钢板靠近第一定位孔的一端设有第一翻边,所述条形钢板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二翻边、第三翻边和第四翻边,所述第三翻边和第四翻边位于条形钢板的同侧,所述第四翻边的位置靠近第二定位孔,所述条形钢板靠近第二定位孔的一端成敞口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机舱边梁侧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翻边,第二翻边、第三翻边和第四翻边的底部均倒有平滑过渡的圆角。


3.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章金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博也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