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座椅防下潜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974781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6 14: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制造领域,具体是一种座椅防下潜装置,防下潜结构焊接于车体后地板及纵梁上,包括有四棱台型半封闭的左支架和右支架,所述左支架和右支架上有减重孔及加强筋,所述左支架和右支架焊接于车体后地板及纵梁上,所述左支架和右支架上端焊接有圆管。该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工艺性好、轻量化程度高,并具有很好的舒适性,能有效防止后排座椅在发生正碰时座椅座垫向前滑移,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对内部乘员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座椅防下潜装置
本技术涉及汽车制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座椅防下潜装置。
技术介绍
下潜现象是在车辆碰撞事故中不期望发生的现象,下潜现象会加大对乘员腹部的伤害。在车辆碰撞减速阶段,由于作用在骨盆位置处的合力(包括座椅、安全带等作用)不均衡,导致安全带腰带发生滑动,脱离正常使用位置,从骨盆处滑向腹部,并将相应的负载力直接作用在腹部上,造成乘客的腹部软组织受伤。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和国家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汽车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汽车安全性能要求也在不断增加。当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时,后排乘员受到惯性的原因而向前运动,后排座椅不能对坐在座垫上的乘员起到支撑作用,导致乘员在座椅内发生下潜现象,很容易使乘员受到伤害。如今后排乘员的下潜已经作为汽车评价的标准之一,在汽车正碰过程中保护后排乘员,防止后排乘员发生下潜,是如今汽车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座椅防下潜装置,以解决的在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时,现有技术中汽车后排座椅无防下潜结构或防下潜结构的效果差导致后排乘员受到伤害的问题,同时解决现有座椅防下潜装置过于复杂和轻量化程度不高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座椅防下潜装置技术手段如下:包括有四棱台型半封闭的左支架和右支架,所述左支架和右支架上有减重孔及加强筋,所述左支架和右支架焊接于车体后地板及纵梁上,所述左支架和右支架上端焊接有圆管。上述技术方案的座椅防下潜装置具有如下的技术优点:通过后排座椅处增设防下潜结构,有效防止后排座椅在发生正碰时座椅座垫向前滑移,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座椅防下潜装置与地板及纵梁焊接为整体,在保证座椅防下潜的同时增加了整车下车体的刚强度,对内部乘员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相较于传统防下潜结构,座椅防下潜装置零部件结构较简单,工艺性好,且在保证支架强度的基础上设置了减重孔,结构轻量化程度较高;在汽车正常行驶过程中,与乘客大腿部位接触的支撑点为圆管,过渡区域为圆弧,不会形成尖锐的棱边造成应力集中,从而在乘坐时更舒适性。优选地,在左支架和右支架上与圆管之间设置有配合的弧形凹槽,有利于方便安装固定圆管。优选地,在左支架和右支架上设置有半径等于或者大于圆筒半径的弧形凹槽,更有利于圆管与左支架和右支架的贴合。优选地,为了更好的把左支架和右支架固定在纵梁上,在左支架和右支架在靠近纵梁的一面四周上设置有延伸弯折部分,该延伸弯折部分与纵梁接触的一面平行。优选地,在左支架和右支架的外部轮廓线上都设置有过渡的圆角,可以防止左支架和右支架在棱角处应力集中造成局部撕裂。优选地,在圆管内外表面设置有油漆层,可以更好的保护圆管不会氧化生锈,拥有更好的强度。优选地,为了使后排乘客有更好的舒适性和安全性,设置有后端与后排H点在汽车X向上的距离为150mm至190mm之间和上端与后排H点在汽车Z向上的距离为50mm至70mm之间的圆筒。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中整体外形示意图。图中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1、左支架;2、圆管;3、右支架。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如图1所示,座椅防下潜装置焊接于车体后地板及纵梁上,座椅防下潜装置的四棱台形半封闭1左支架和右支架3,在左支架1和右支架3靠近纵梁的一面四周上有延伸弯折部分,延伸弯折部分与纵梁接触的一面平行,左支架1和右支架3通过延伸弯折部分焊接在车体后地板及纵梁上;左支架1和右支架3上弧形凹槽,弧形凹槽的最低点向下,左支架1和右支架3上端焊接有圆管2,圆管2焊接在左支架1和右支架2上的弧形凹槽内;左支架1和右支架3在靠近纵梁的一面四周上有延伸弯折部分,延伸弯折部分与纵梁接触的一面平行,左支架1和右支架3上有减重孔及加强筋,左支架1和右支架3的外部轮廓线上过渡圆角的半径优选为1mm;圆管2与汽车后排座椅固定连接,圆管2内外表面涂有防锈防水的油漆,圆管2后端与后排H点在汽车X轴向上的距离优选为170mm,与圆管2上端与后排H点在汽车Z轴向上的距离优选为60mm。H点:能够比较准确地确定驾驶员或乘员在座椅位置的参考点是躯干与大腿相连的旋转点“跨点”,实车测得的“跨点”位置称为H点。车子长度方向是X轴方向,高度方向是Z轴方向。综上所述,该技术结构简单,不会影响乘坐的舒适性,在汽车紧急制动时能防止后排座椅座垫向前滑移,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的同时,更好的保护内部乘员。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座椅防下潜装置,防下潜结构焊接于车体后地板及纵梁上,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四棱台型半封闭的左支架和右支架,所述左支架和右支架上有减重孔及加强筋,所述左支架和右支架焊接于车体后地板及纵梁上,所述左支架和右支架上端焊接有圆管。/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座椅防下潜装置,防下潜结构焊接于车体后地板及纵梁上,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四棱台型半封闭的左支架和右支架,所述左支架和右支架上有减重孔及加强筋,所述左支架和右支架焊接于车体后地板及纵梁上,所述左支架和右支架上端焊接有圆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座椅防下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支架和右支架上与圆管之间有配合的弧形凹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座椅防下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凹槽的半径等于或者大于圆筒的半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座椅防下潜装置,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哲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博也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