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580074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4 20: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前端结构。前端结构具备:框部(41),其包围热交换器的外周部分,并支承热交换器;管道部(42),其与框部(41)的内周缘相连,并将通过第一导入口(61)取入的外部气体通过与热交换器的前表面之间至少沿上下方向引导;以及划分部(43),其设置于框部(41)和管道部(42)中的至少一方,分隔成热交换器中的能够供外部气体沿前后方向通过的热交换区域以及相对于热交换区域位于外周侧并支承于框部(41)的支承区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前端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前端(frontend)结构。
技术介绍
在车身前部划分出的电动机室等搭载有热交换器(例如,散热器等)。热交换器经由隔板等支承构件支承于车身。热交换器通过与被取入到电动机室内的外部气体进行热交换,对在热交换器内流动的制冷剂进行冷却等。在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10155438号说明书)中公开了设有将热交换器与散热器格栅之间连接的管道的结构作为向热交换器引导外部气体的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在上述的现有技术中,成为管道包围包括隔板在内的部分的结构,因此在管道内流动的外部气体可能会通过热交换器与隔板之间。即,外部气体有可能绕过热交换器,因此在实现冷却性能的提高方面还有改善的余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冷却性能的提高的前端结构。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1)本专利技术的一方案的前端结构(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前端结构21)具备:框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框部41),其包括配置于车身(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车身10)前方的热交换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散热器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前端结构,其具备:/n框部,其包围配置于车身前方的热交换器的外周部分,并支承所述热交换器;/n第一管道部,其与所述框部的内周缘相连,并将通过在上下方向的第一端部开口的第一导入口取入的外部气体通过与所述热交换器的前表面之间至少沿上下方向引导;以及/n划分部,其设置于所述框部和所述第一管道部中的至少一方,对所述热交换器中的能够供外部气体沿前后方向通过的热交换区域以及相对于所述热交换区域位于外周侧并被支承于所述框部的支承区域进行分隔。/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604 JP 2019-1044101.一种前端结构,其具备:
框部,其包围配置于车身前方的热交换器的外周部分,并支承所述热交换器;
第一管道部,其与所述框部的内周缘相连,并将通过在上下方向的第一端部开口的第一导入口取入的外部气体通过与所述热交换器的前表面之间至少沿上下方向引导;以及
划分部,其设置于所述框部和所述第一管道部中的至少一方,对所述热交换器中的能够供外部气体沿前后方向通过的热交换区域以及相对于所述热交换区域位于外周侧并被支承于所述框部的支承区域进行分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端结构,其中,
所述框部具备:
侧壁部,其位于所述热交换器的侧方;以及
车身安装部,其从所述侧壁部向侧方延伸,并安装于所述车身,
所述划分部朝向后方突出,并仿形所述框部而呈肋状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端结构,其中,
在所述侧壁部的侧方设有与所述车身安装部连接的保险杠横梁延伸部,
在所述侧壁部中的与所述保险杠横梁延伸部在车宽方向上对置的部分形成有供所述保险杠横梁延伸部的一部分沿前后方向通过的凹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前端结构,其中,
在所述车身安装部的外周缘形成有支承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端结构,其中,
所述热交换器为冷凝器和散热器中的至少任一个,
所述框部在比所述划分部靠外周侧的位置经由密封构件与所述热交换器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早川公人菅原光辉内山修一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