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行李箱承重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64262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1 15: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智能行李箱承重结构,包括箱外壳,所述箱外壳的外侧固定连接有箱内壳体,所述箱外壳的下端固定连接有上合金块与上控制板,所述上合金块位于上控制板的一侧,所述上合金块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弹簧柱,所述弹簧柱的下端固定连接有下合金块,所述上控制板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液压杆,所述液压杆的下端活动连接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有下控制板,所述下控制板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承重板,所述承重板的下端固定连接有脚轮支架与收缩底座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智能行李箱承重结构,设有折叠座装置与收缩底座装置,能够便于使用者长时间站立后休息,并能在不需要移动时可以稳定放置,带来更好的使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智能行李箱承重结构
本技术涉及智能行李箱
,具体为智能行李箱承重结构。
技术介绍
智能行李箱,亦称旅行箱、拉杆箱,是出门时所携带用以放置物品的箱子,它是行李的其中一种类型,通常行李箱是用来放置旅途上所需要的衣物、个人护理用品及纪念品,现有的智能行李箱的承重过于单一,当行李箱需要稳定放置时,由于行李箱底部只有移动轮,导致行李箱不便稳定的存放。智能行李箱需要根据不同的使用环境进行稳定摆放,以便发挥最大的作用,但是一般的智能行李箱底部只设有移动轮,导致行李箱不便稳定的放置,实用性不够强。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智能行李箱承重结构,具备便于使用者长时间站立后休息和在不需要移动时可以稳定放置等优点,解决了使用者坐在箱体上端容易导致箱体损坏且行李箱不便稳定的放置的问题。为实现上述便于使用者长时间站立后休息和在不需要移动时可以稳定放置的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智能行李箱承重结构,包括箱外壳,所述箱外壳的外侧固定连接有箱内壳体,所述箱外壳的下端固定连接有上合金块与上控制板,所述上合金块位于上控制板的一侧,所述上合金块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弹簧柱,所述弹簧柱的下端固定连接有下合金块,所述上控制板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液压杆,所述液压杆的下端活动连接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有下控制板,所述下控制板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承重板,所述承重板的下端固定连接有脚轮支架与收缩底座装置,所述脚轮支架位于收缩底座装置的一侧,所述箱内壳体的下端固定连接有万向轮,所述箱内壳体的一侧活动连接有折叠座装置。优选的,所述折叠座装置包括连接板、支撑块、活动块、弹性板和转轴,所述连接板上端与活动块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活动块的一侧与箱内壳体的一侧活动连接,所述连接板的下端与支撑块的下端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所述连接板的一侧与弹性板的一侧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收缩底座装置包括承重柱、定位块、卡位块、伸缩柱和防滑垫,所述承重柱的上端与承重板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承重柱的中部与定位块的后端活动连接,所述承重柱的中部与卡位块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承重柱的下端与伸缩柱的上端活动连接,所述伸缩柱的下端与防滑垫的上端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连接板上端与活动块的下端设有设有焊接块,所述连接板的下端与转轴的中部设有活动槽。优选的,所述承重柱的中部与定位块的后端设有滑片,所述承重柱的中部与卡位块的后端设有十字槽盘头机丝牙螺钉。优选的,所述承重板的下端与脚轮支架的上端设有沉头机丝牙螺钉,所述箱外壳的外侧与箱内壳体的内侧设有强力胶层,所述承重板的下端与脚轮支架的上端设有盘头机丝牙螺钉。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智能行李箱承重结构,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该智能行李箱承重结构,先通过活动块将连接板拉起,接着,将连接板一侧的支撑块通过转轴旋转移动至与连接板垂直状态,然后将连接板的下端与地面支撑住,在挑选支撑块时要选配硬度高的板材,避免折叠座装置的长时间使用后效果减弱,最后,连接板一侧的弹性板可以有效的提高使用的舒适度。2、该智能行李箱承重结构,在需要对行李箱进行稳定放置时,先将承重柱前端的定位块向下移动至卡位块的下端,通过卡位快卡住定位块的位置,接着,随着定位块的向下移动,承重柱中部的伸缩柱会向下伸出并与地面接触,承重板下共设有四组收缩底座装置,由此显著的提高了箱体的稳定性,其中伸缩柱下端的防滑垫可以避免因地面过滑影响箱体的稳定。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智能行李箱承重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智能行李箱承重结构折叠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智能行李箱承重结构收缩底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箱外壳;2、箱内壳体;3、上合金块;4、弹簧柱;5、脚轮支架;6、万向轮;7、折叠座装置;8、上控制板;9、液压杆;10、伸缩杆;11、下控制板;12、收缩底座装置;13、下合金块;14、承重板;701、连接板;702、支撑块;703、活动块;704、弹性板;705、转轴;121、承重柱;122、定位块;123、卡位块;124、伸缩柱;125、防滑垫。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智能行李箱承重结构,包括箱外壳1,箱外壳1的外侧固定连接有箱内壳体2,箱外壳1的下端固定连接有上合金块3与上控制板8,上合金块3位于上控制板8的一侧,上合金块3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弹簧柱4,弹簧柱4的下端固定连接有下合金块13,上控制板8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液压杆9,液压杆9的下端活动连接有伸缩杆10,伸缩杆10的下端固定连接有下控制板11,下控制板11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承重板14,承重板14的下端固定连接有脚轮支架5与收缩底座装置12,脚轮支架5位于收缩底座装置12的一侧,箱内壳体2的下端固定连接有万向轮6,箱内壳体2的一侧活动连接有折叠座装置7。进一步的,折叠座装置7包括连接板701、支撑块702、活动块703、弹性板704和转轴705,连接板701上端与活动块703的下端固定连接,活动块703的一侧与箱内壳体2的一侧活动连接,连接板701的下端与支撑块702的下端通过转轴705活动连接,连接板701的一侧与弹性板704的一侧固定连接,在实际使用时,先通过活动块703将连接板701拉起,接着,将连接板701一侧的支撑块702通过转轴705旋转移动至与连接板701垂直状态,然后将连接板701的下端与地面支撑住,在挑选支撑块702时要选配硬度高的板材,避免折叠座装置7的长时间使用后效果减弱,最后,连接板701一侧的弹性板704可以有效的提高使用的舒适度。进一步的,收缩底座装置12包括承重柱121、定位块122、卡位块123、伸缩柱124和防滑垫125,承重柱121的上端与承重板14的下端固定连接,承重柱121的中部与定位块122的后端活动连接,承重柱121的中部与卡位块123的后端固定连接,承重柱121的下端与伸缩柱124的上端活动连接,伸缩柱124的下端与防滑垫125的上端固定连接,在实际使用时,先将承重柱121前端的定位块122向下移动至卡位块123的下端,通过卡位快123卡住定位块122的位置,接着,随着定位块122的向下移动,承重柱121中部的伸缩柱124会向下伸出并与地面接触,承重板14下共设有四组收缩底座装置12,由此显著的提高了箱体的稳定性,其中伸缩柱124下端的防滑垫125可以避免因地面过滑影响箱体的稳定。工作原理:首先将行李放置在箱外壳1内,接着,通过两侧的四组脚轮支架5与万向轮6对行李箱进行移动,当移动在指定位置需要对行李箱进行稳定放置时,先将承重柱121前端的定位块122向下移动至卡位块123的下端,通过卡位快123卡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智能行李箱承重结构,包括箱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箱外壳的外侧固定连接有箱内壳体,所述箱外壳的下端固定连接有上合金块与上控制板,所述上合金块位于上控制板的一侧,所述上合金块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弹簧柱,所述弹簧柱的下端固定连接有下合金块,所述上控制板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液压杆,所述液压杆的下端活动连接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有下控制板,所述下控制板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承重板,所述承重板的下端固定连接有脚轮支架与收缩底座装置,所述脚轮支架位于收缩底座装置的一侧,所述箱内壳体的下端固定连接有万向轮,所述箱内壳体的一侧活动连接有折叠座装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智能行李箱承重结构,包括箱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箱外壳的外侧固定连接有箱内壳体,所述箱外壳的下端固定连接有上合金块与上控制板,所述上合金块位于上控制板的一侧,所述上合金块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弹簧柱,所述弹簧柱的下端固定连接有下合金块,所述上控制板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液压杆,所述液压杆的下端活动连接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有下控制板,所述下控制板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承重板,所述承重板的下端固定连接有脚轮支架与收缩底座装置,所述脚轮支架位于收缩底座装置的一侧,所述箱内壳体的下端固定连接有万向轮,所述箱内壳体的一侧活动连接有折叠座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行李箱承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座装置包括连接板、支撑块、活动块、弹性板和转轴,所述连接板上端与活动块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活动块的一侧与箱内壳体的一侧活动连接,所述连接板的下端与支撑块的下端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所述连接板的一侧与弹性板的一侧固定连接。


3.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武浩罗媛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爱途仕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