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巫嘉雄专利>正文

热交换器之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3631 阅读:1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热交换器之结构,其包含有:多数散热叶片,以平行间隔排列,上端连结为急流侧,下端连结为分流侧,每一叶片各设有管路,该管路上下各别导通集流侧及分流侧,形成一回流路径,分流侧内部置设有一电加热器,其中该管路为长孔状,截面积长短边比例约6∶1。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让管路管壁获得紊流而加速热交换能力,使转载热的强度可满足,和明确解决环保课题。(*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热交换器之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热交换器之结构。
技术介绍
有关热交换装置, 一般为工业用之恒温维持装置,或室内取 暖之循环式油叶电暖器,其里部转载热之媒体为由矿物油为之, 虽然矿物油的比热较低而易于吸热,但由于其油体本身黏滞系数 高而不易流动,且油质受到电加热器的高温热作,常会形成焦化 作用,而在加热器表面形成一焦炭层影响发热功率,且该油质易 于劣化失去有效带热作用,和其管路截面积为了让具有黏滞油体 顺利川流而扩大管路,也因此不易造成紊流而失去热交换速率, 一般该器材使用约三年必须重新更换,而工业用者则甚至半年需 求更换,更换后之废油则形成一大污染问题,更容易因漏油形成 电气短路点燃矿物油造成火灾导致人身及财产损失。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明显具环保特性及高交换速 率之热交换器之结构。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热交换器之结构,尤指应用 于闭回路循环转载热质之热交换器结构,包含有多数散热叶片, 以平行间隔排列,上端连结为急流侧,下端连结为分流侧,每一 叶片各设有管路,该管路上下各别导通集流侧及分流侧,形成一 回流路径,分流侧内部置设有一电加热器,其中该管路为长孔状, 截面积长短边比例约6:1,以及回流路径填充有以水液为基材并混合有物理改善剂之热媒。本技术利用散热叶片之管路易于让流过之热媒于行程中 产生紊流,和具内压对抗机械强度,及热媒采水液为基材,而得 更高温度转载,及可获高速热交换,和明显具环保要求。本技术之热媒是利用水液为基材,混合改善剂料改善载 热条件及相变温度,实施于具有内压对抗机械强度之闭回路式热 交换器路径之中,更可扩大水液相变温度,提升沸点温度,而符 合热交换器高热传播之性能需求,并能转载满足热的强度。本技术之水液里部可填充有高热导之载热粒子,藉由该 载热粒子可获得快速带热效果。本技术之闭回路热交换器之路径空间为接受热媒填入,热媒之容积比约70-85%,而预留有膨涨吸收空间。本技术之水液为了对抗低温而可加热防冻剂,使降低其 凝结温度。依据本技术实施,可获以下优点., 1 具有无污染及不燃性的安全特性。 2 抛弃时无环保回收问题。 3 系统泄漏无环境污染问题。4 .因不可燃,泄漏后对于居家物品如地毯等不会有污染及 助燃之行为。附图说明图1为热交换器图。图2为本技术电暖器应用图。图3为图2之侧视图。元件符号说明吸热端 缓冲柜 热媒.. 壳体..分流.1 .1 134 1.511 .521路径...1 0 释压阀...1 加热器...4热交换器...1 0 0 0热沉端...2电热装置...4 0叶片式电暖器...5 叶片...5 1集流侧...512 管路...5 2长边侧...5 2 1 短边侧____ 5 2 具体实施方式有关本本技术之详细说明,首先请参阅图l所示,热交 换器1 0 0应用于室内取暖提升环境空气温度之加温器,利用一 加热器4以对热媒3产生热作,加热器4为电热工作,由电热装 置4 0发生热电工作,外围有导热壳体4 l所包封。热交换器l 0 0相关热媒3填布路径,为具有一可抗拒内压 之容置空间,利用其内压对抗,则可提升水液沸点温度, 一般水 液在吸热到达100。C时则会产生相变气化,其气化会形成膨胀压 力,以危害到交换系统之结构,相关水液由液态至气态变化的一 个主要条件,除温度外,为一压力与沸点的关系,由克拉贝隆方 程式AP/AT二入/T (V2 — V,),其中入为潜热,T是沸 点,V2为气态的容积比,Vi为液态的容积比,由此我们了解若 路径结构具有抗内压的机械力情况下,里部空间可承受较高内压, 又热媒受热膨涨之压力大的时候,其沸点会跟着提升,如是可提 高上升水液的沸点温度,进而使热媒载置更高热温可超过IO(TC。本本技术实施以压力容器之观念,让该水液之沸点可提 升约到达125°C ,其条件为交换系统之内压允许在0.15Mpa的压力值为前提,依据本本技术实验,水性溶液在一大气压(常压)下之沸点约10(TC,利用密闭容器压力为0.1Mpa的时候,其沸点 提高到达约120°C,而内压设定为0.15Mpa,则沸点可到达约125 °C,又该沸点提高在125°C,则相同可受到国际安全标准UL130 'C以下之规范,或欧洲IEC小于ll(TC以下规范,若配合欧洲之 规格,其压力相对可调降,使温度在ll(TC以下,该安全标准温 度为应用在室内取暖叶片式电暖器的升温规格,利用该安全温度, 可适当转载出电暖器热量,而缓和对室内温度作加温。热媒3填充于热交换器1 Q Q的内部路径空间之中,所填入 之容积比约70-85%为佳,使路径空间预留有约15-30%的静态空 间,该预留空间,则可吸收热媒3异常相变后膨涨之体积,如环 境温度下降到其冰点以下使以水液为基材之热媒3结冰时所发生 之膨涨体积,或电加热器异常工作使热媒3温超过沸点相变后气 体涨压之膨涨体积,得由该预留空间作前置性安全防护。加热器表面提供水液亲合交递热能,在微小单位面积,若该 点热能集中较髙,且水液流速相对不足的情况下,亲合该面积的 水液会急速升温气化,形成球状气泡,又该气泡一切面为交割在 加热器表面而形成气穴,本技术提供辅助解决方案如下水的比热大于矿物油,整体升温慢,加热器表面过热而造成的 气泡气穴现象。解决方式1. 水中加导热粒子迅速将加热器表面高温带走并加速气泡 脱离速度消除气泡。2. 加热器表面毛孔化,利用毛孔粗面凹凸落差结构及二点温差,使生成之气泡无法稳定落置而驱离。3. 加热器表面布置网状结构,利用网构线材杆身破坏气泡结构而将之破坏分解。4. 加热器连动超音波震动装置,利用震荡能量使气泡与加热器表面交结部位切开位移,加上水压及液体内聚力,而使气泡脱离。一般而言,加温用之热交换器,其目的为将加热器之热能快 速往目的地带放,其速率越高为佳,昔用利用矿物油有黏滞性的 问题,使产生回流缓慢,和因缓慢可能造成管路之平流层,而中 心之热质无法与管壁或热沉端结构组件表面亲合,失去交换功能 作用。本技术利用水液低黏滞性,则其循环速率可增加,由于 速度增加,则易于在路径中形成紊流,利用该紊流可让管路中心 之热媒所运载热质,易于与外围混合而亲合管路壁面,达成管路 内中心点及外围之液体易于紊流,亲合管壁而向外交换热能。本技术之热媒为了改善其物理性质,在百分比的水液中,可填充约15-50%之改善剂,该改善剂为防腐剂或绝缘剂或乙二醇 防冻剂,利用乙二醇防冻剂可降低其凝结温度约在一15 一4(TC , 因此若应用在天寒地冻的居家环境的室内,则可避免热媒因冻结 而无法作动。本技术进一步在热媒3里部填充有低比热之载热粒子, 该载热粒子为金属微粒或氧化物微粒,上述微粒可经奈米化使易 于被水液载动,利用导热粒子低比热之特性,而易于在吸热端吸 热,并藉由水液快速运送而在热沉端快速放送热温。该奈米微粒藉由加入水溶性分散剂,从而达到使奈米微粒在 水基液态传媒中均匀稳定分布热媒3进一歩可利用纯水为基材,避免杂质及可维持稳定之 物理性。热交换器l 0 0相关热媒3流布之路径结构体为具有抗管路 内部空间形成内压的抗压性,在热媒3填充前可操作为真空状态 或以热态填充形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热交换器之结构,其特征在于它包含有:多数散热叶片,以平行间隔排列,上端连结为急流侧,下端连结为分流侧,每一叶片各设有管路,该管路上下各别导通集流侧及分流侧,形成一回流路径,分流侧内部置设有一电加热器,其中该管路为长孔状,截面积长短边比例约6∶1。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巫嘉雄
申请(专利权)人:巫嘉雄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1[中国|广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