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动机线束保护装置,属于汽车配件技术领域。一种发动机线束保护装置,包括第一保护管,所述第一保护管的一端设置有开口端,所述第一保护管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皱边,所述第一保护管的内部开设有第一通腔,所述第一通腔的一侧开设有第二通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第一保护管的一端设置有开口端,第一保护管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皱边,能够使保护管具有一定伸缩性,第一保护管的内部开设有第一通腔,第一通腔的一侧开设有第二通腔,第一通腔与第二通腔的一侧设置有软绵层,能够使正负两极的线束分别设置在第一通腔与第二通腔的内部,第一通腔与第二通腔的内壁均设置有滚珠。
An engine harness protection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动机线束保护装置
本技术涉及汽车配件
,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线束保护装置。
技术介绍
现实中为了便于安装、维修确保电气设备能在最恶劣的条件下工作,将全车各电气设备所用的不同规格、不同颜色的电线通过合理的安排,将其合为一体,并用绝缘材料把电线捆扎成束,这就是所谓的线束,这样捆扎不仅完整,而且又可靠,便于线路的使用。线束的标准主要通过计算它的压接率,压接率的计算需要通过专门的仪器,主要通过,切割、磨抛、腐蚀、观测、测量和计算这样几个步骤完成。目前的发动机线束在安装使用过程中,需要添加保护装置来确保线束的安全性,常见的保护装置大多数都是直接在线束外表套接一个保护套,虽然这样也可以对线束进行保护,但是目前的保护套只能在内部插接一根线束,汽车发动机内部线束复杂,维修时需要准确有效的对线路进行了解,而目前的保护套只能单体对线束保护,正负极需要使用两个保护套,大大复杂了发动机内部的线路,维修拆卸后复杂的线束不便于安装。因此,现急需一种新型的发动机线束保护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保护装置只能单个保护线束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发动机线束保护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发动机线束保护装置,包括第一保护管,所述第一保护管的一端设置有开口端,所述第一保护管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皱边,所述第一保护管的内部开设有第一通腔,所述第一通腔的一侧开设有第二通腔,所述第一通腔与第二通腔的内壁均设置有滚珠,所述滚珠的一侧面设置有隔温层,所述第一保护管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环,所述连接环的一端设置有第二保护管。优选的,所述连接环的外表面设置有连接端,所述连接端的外表面开设有空腔口,所述第二保护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头,所述连接头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柱。优选的,所述连接柱的数量为若干个,若干个所述连接柱的大小及形状均相同。优选的,所述皱边的一侧设置有皱缝,所述皱缝的数量为若干个。优选的,所述第一通腔与第二通腔的一侧设置有软绵层,所述第二保护管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出口端。优选的,所述滚珠的数量为若干个,若干个所述滚珠的大小及形状均相同。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线束保护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通过在第一保护管的一端设置有开口端,第一保护管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皱边,能够使保护管具有一定伸缩性,第一保护管的内部开设有第一通腔,第一通腔的一侧开设有第二通腔,第一通腔与第二通腔的一侧设置有软绵层,能够使正负两极的线束分别设置在第一通腔与第二通腔的内部,第一通腔与第二通腔的内壁均设置有滚珠,能够提高顺滑度,便于正负两极的线束可以便捷的插接在第一通腔与第二通腔的内部,避免了目前保护设备只能单体对线束进行保护的状况,解决了汽车发动机内部因为大量保护套的使用导致线路复杂及杂乱的问题,简洁了汽车发动机内部的电路设置,方便了内部线路的整理。2、本技术,通过在第一保护管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环,连接环的一端设置有第二保护管,连接环的外表面设置有连接端,连接端的外表面开设有空腔口,第二保护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头,连接头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柱,连接柱插接在空腔口的内部,能够使第一保护管与第二保护管连接在一起,从而能够使保护装置可以分段式进行安装,分段式的安装便捷了本技术对正负两极线束的安装,提高了对线束的安装效率,确保了本技术可以安全便捷的进行使用,大大提高了实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正视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侧视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连接环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第二保护管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保护管;2、开口端;3、皱边;4、皱缝;5、连接环;6、第二保护管;7、第一通腔;8、第二通腔;9、软绵层;10、滚珠;11、隔温层;12、空腔口;13、连接头;14、连接柱;15、出口端;16、连接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参照图1-4,一种发动机线束保护装置,包括第一保护管1,第一保护管1的一端设置有开口端2,第一保护管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皱边3,皱边3的一侧设置有皱缝4,皱缝4的数量为若干个,能够使保护管具有一定伸缩性,第一保护管1的内部开设有第一通腔7,第一通腔7的一侧开设有第二通腔8,能够使正负两极的线束分别设置在第一通腔7与第二通腔8的内部,第一通腔7与第二通腔8的内壁均设置有滚珠10,滚珠10的数量为若干个,若干个滚珠10的大小及形状均相同,能够提高顺滑度,便于正负两极的线束可以便捷的插接在第一通腔7与第二通腔8的内部,避免了目前保护设备只能单体对线束进行保护的状况,解决了汽车发动机内部因为大量保护套的使用导致线路复杂及杂乱的问题,简洁了汽车发动机内部的电路设置,方便了内部线路的整理,滚珠10的一侧面设置有隔温层11,能够对线束进行有效的隔温,第一通腔7与第二通腔8的一侧设置有软绵层9,提高了柔韧度,便于对线束进行保护,第一保护管1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环5,连接环5的一端设置有第二保护管6,连接环5的外表面设置有连接端16,连接端16的外表面开设有空腔口12,第二保护管6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头13,连接头13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柱14,连接柱14插接在空腔口12的内部,能够使第一保护管1与第二保护管6连接在一起,从而能够使保护装置可以分段式进行安装,分段式的安装便捷了本技术对正负两极线束的安装,提高了对线束的安装效率,确保了本技术可以安全便捷的进行使用,大大提高了实用性,连接柱14的数量为若干个,若干个连接柱14的大小及形状均相同,提高了连接的稳定性,第二保护管6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出口端15。本技术中,通过在第一保护管1的一端设置有开口端2,第一保护管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皱边3,能够使保护管具有一定伸缩性,第一保护管1的内部开设有第一通腔7,第一通腔7的一侧开设有第二通腔8,第一通腔7与第二通腔8的一侧设置有软绵层9,能够使正负两极的线束分别设置在第一通腔7与第二通腔8的内部,第一通腔7与第二通腔8的内壁均设置有滚珠10,能够提高顺滑度,便于正负两极的线束可以便捷的插接在第一通腔7与第二通腔8的内部,避免了目前保护设备只能单体对线束进行保护的状况,解决了汽车发动机内部因为大量保护套的使用导致线路复杂及杂乱的问题,简洁了汽车发动机内部的电路设置,方便了内部线路的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动机线束保护装置,包括第一保护管(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护管(1)的一端设置有开口端(2),所述第一保护管(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皱边(3),所述第一保护管(1)的内部开设有第一通腔(7),所述第一通腔(7)的一侧开设有第二通腔(8),所述第一通腔(7)与第二通腔(8)的内壁均设置有滚珠(10),所述滚珠(10)的一侧面设置有隔温层(11),所述第一保护管(1)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环(5),所述连接环(5)的一端设置有第二保护管(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线束保护装置,包括第一保护管(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护管(1)的一端设置有开口端(2),所述第一保护管(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皱边(3),所述第一保护管(1)的内部开设有第一通腔(7),所述第一通腔(7)的一侧开设有第二通腔(8),所述第一通腔(7)与第二通腔(8)的内壁均设置有滚珠(10),所述滚珠(10)的一侧面设置有隔温层(11),所述第一保护管(1)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环(5),所述连接环(5)的一端设置有第二保护管(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动机线束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环(5)的外表面设置有连接端(16),所述连接端(16)的外表面开设有空腔口(12),所述第二保护管(6)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头(13),所述连接头(1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奎,郭雷,胡万锋,王德刚,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安泰十堰汽车电气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