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热油二进二出的反应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31257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4 12: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导热油二进二出的反应釜,包括反应釜和加热箱,所述反应釜顶部固定盖合有釜盖,釜盖顶部右侧倾斜固定连通有注料管;反应釜的釜壁四周开设有加热腔;加热箱顶部固定盖合有顶盖,加热箱内腔左右两侧分别竖直设置有第一油管和第二油管;所述第一油管和第二油管置于加热箱的部位呈簧型分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加热箱内腔左右两侧分别竖直设置有第一油管和第二油管;第一油管和第二油管置于加热箱的部位呈簧型分布,第一油管的首端贯穿于反应釜的加热腔内并呈簧型缠绕分布,第一油管的首尾两端固定连通设置,呈簧型结构分布的第一油管和第二油管受热面积更大,导热效果更好,保证稳定性。

Reaction kettle with two in and two out heat transfer oi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导热油二进二出的反应釜
本技术涉及反应釜
,具体为导热油二进二出的反应釜。
技术介绍
目前,电加热反应釜是采用釜套内电热管加热导热油的加热方式,这种加热方式是把电热管插在釜套夹层中,夹层充满导热油,电热管直接加热导热油,导热油再将热能传递给釜内原料。这种加热方式的加热系统具有外形简单、结构紧凑、操作方便的特点,但在生产过程中电热管直接接触导热油加热,正常情况下电热管管表面温度可达500-800摄氏度。现有技术中的反应釜利用单管进出的导热油管进行导热,效率低,并且现有技术中的导热油存储在加热器中进行加热后在流通到管道中,这种方式导热油非常容易接触到空气发生乳化,影响流动性和导热效果,后期换油也十分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导热油二进二出的反应釜,解决了
技术介绍
中所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导热油二进二出的反应釜,包括反应釜和加热箱,所述反应釜顶部固定盖合有釜盖,釜盖顶部右侧倾斜固定连通有注料管;反应釜的釜壁四周开设有加热腔;加热箱顶部固定盖合有顶盖,加热箱内腔左右两侧分别竖直设置有第一油管和第二油管;所述第一油管和第二油管置于加热箱的部位呈簧型分布,第一油管的首端贯穿于反应釜的加热腔内并呈簧型缠绕分布,第一油管的首尾两端固定连通设置;所述第一油管和第二油管位于加热箱和反应釜之间的部位设置有U型管部,位于U型管部右方的第一油管和第二油管上均固定安装有抽液泵;第一油管和第二油管位于加热箱和反应釜之间中部通过四通接头固定连通,四通接头上下两个接口分别固定连通有进油管和排油管;位于顶盖左右两侧均竖直向下固定贯穿连接有连杆,连杆下端固定安装有电阻加热棒。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反应釜底部中间位置垂直固定连通有排料管,排料管上固定安装有排料阀门。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二油管的首端贯穿于反应釜的加热腔内并位于第一油管的外围。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进油管和排油管上均固定安装有电磁阀。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位于所述四通接头右方的第一油管和第二油管上均固定安装有控制主阀。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两根所述电阻加热棒分别置于第一油管和第二油管置于加热箱内的簧型部位内侧,且两根所述电阻加热棒与外部温控开关电性并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技术通过在加热箱内腔左右两侧分别竖直设置有第一油管和第二油管;第一油管和第二油管置于加热箱的部位呈簧型分布,第一油管的首端贯穿于反应釜的加热腔内并呈簧型缠绕分布,第一油管的首尾两端固定连通设置,呈簧型结构分布的第一油管和第二油管受热面积更大,导热效果更好,保证稳定性。2.本技术由于后期需要进行第一油管和第二油管换油时,关闭控制主阀和进油管上电磁阀,打开排油管上的电磁阀,抽液泵工作将第一油管和第二油管内的导热旧油排出,然后关闭排油管上的电磁阀,打开控制主阀和进油管上电磁阀,通过进油管向第一油管和第二油管内注入新的导热油即可,并且这种方式的导热油不会接触大量空气,所需导热油的量相比以往大大降低,更换周期大大延长。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为本技术导热油二进二出的反应釜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导热油二进二出的反应釜的第一油管和第二油管在加热腔内分布缠绕截面正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导热油二进二出的反应釜的电阻加热棒在第一油管和第二油管在加热箱内分布位置结构示意图。图中:加热箱1、第一油管2、第二油管3、抽液泵4、反应釜5、控制主阀6、进油管7、电磁阀8、顶盖9、四通接头10、U型管部11、排油管12、釜盖13、注料管14、加热腔15、排料管16、排料阀门17、电阻加热棒18、连杆19。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导热油二进二出的反应釜,包括反应釜5和加热箱1,反应釜5顶部固定盖合有釜盖13,釜盖13顶部右侧倾斜固定连通有注料管14;反应釜5的釜壁四周开设有加热腔15;加热箱1顶部固定盖合有顶盖9,加热箱1内腔左右两侧分别竖直设置有第一油管2和第二油管3;第一油管2和第二油管3置于加热箱1的部位呈簧型分布,第一油管2的首端贯穿于反应釜5的加热腔15内并呈簧型缠绕分布,第一油管2的首尾两端固定连通设置,呈簧型结构分布的第一油管2和第二油管3受热面积更大,导热效果更好,保证稳定性;第一油管2和第二油管3位于加热箱1和反应釜5之间的部位设置有U型管部11,位于U型管部11右方的第一油管2和第二油管3上均固定安装有抽液泵4;第一油管2和第二油管3位于加热箱1和反应釜5之间中部通过四通接头10固定连通,四通接头10上下两个接口分别固定连通有进油管7和排油管12,当后期需要进行第一油管2和第二油管3换油时,关闭控制主阀6和进油管7上电磁阀8,打开排油管12上的电磁阀8,抽液泵4工作将第一油管2和第二油管3内的导热旧油排出,然后关闭排油管12上的电磁阀8,打开控制主阀6和进油管7上电磁阀8,通过进油管7向第一油管2和第二油管3内注入新的导热油即可;位于顶盖9左右两侧均竖直向下固定贯穿连接有连杆19,连杆19下端固定安装有电阻加热棒18。本实施例中,反应釜5底部中间位置垂直固定连通有排料管16,排料管16上固定安装有排料阀门17。本实施例中,第二油管3的首端贯穿于反应釜5的加热腔15内并位于第一油管2的外围,保证加热腔15的热量冲入的量,提高导热效率和效果。本实施例中,进油管7和排油管12上均固定安装有电磁阀8。本实施例中,位于四通接头10右方的第一油管2和第二油管3上均固定安装有控制主阀6,当后期需要进行第一油管2和第二油管3换油时,关闭控制主阀6和进油管7上电磁阀8,打开排油管12上的电磁阀8,抽液泵4工作将第一油管2和第二油管3内的导热旧油排出,然后关闭排油管12上的电磁阀8,打开控制主阀6和进油管7上电磁阀8,通过进油管7向第一油管2和第二油管3内注入新的导热油即可。本实施例中,两根电阻加热棒18分别置于第一油管2和第二油管3置于加热箱1内的簧型部位内侧,且两根电阻加热棒18与外部温控开关电性并联,电阻加热棒18发出热量对第一油管2和第二油管3进行加热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导热油二进二出的反应釜,包括反应釜(5)和加热箱(1),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釜(5)顶部固定盖合有釜盖(13),釜盖(13)顶部右侧倾斜固定连通有注料管(14);反应釜(5)的釜壁四周开设有加热腔(15);加热箱(1)顶部固定盖合有顶盖(9),加热箱(1)内腔左右两侧分别竖直设置有第一油管(2)和第二油管(3);/n所述第一油管(2)和第二油管(3)置于加热箱(1)的部位呈簧型分布,第一油管(2)的首端贯穿于反应釜(5)的加热腔(15)内并呈簧型缠绕分布,第一油管(2)的首尾两端固定连通设置;/n所述第一油管(2)和第二油管(3)位于加热箱(1)和反应釜(5)之间的部位设置有U型管部(11),位于U型管部(11)右方的第一油管(2)和第二油管(3)上均固定安装有抽液泵(4);第一油管(2)和第二油管(3)位于加热箱(1)和反应釜(5)之间中部通过四通接头(10)固定连通,四通接头(10)上下两个接口分别固定连通有进油管(7)和排油管(12);/n位于顶盖(9)左右两侧均竖直向下固定贯穿连接有连杆(19),连杆(19)下端固定安装有电阻加热棒(18)。/n

【技术特征摘要】
1.导热油二进二出的反应釜,包括反应釜(5)和加热箱(1),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釜(5)顶部固定盖合有釜盖(13),釜盖(13)顶部右侧倾斜固定连通有注料管(14);反应釜(5)的釜壁四周开设有加热腔(15);加热箱(1)顶部固定盖合有顶盖(9),加热箱(1)内腔左右两侧分别竖直设置有第一油管(2)和第二油管(3);
所述第一油管(2)和第二油管(3)置于加热箱(1)的部位呈簧型分布,第一油管(2)的首端贯穿于反应釜(5)的加热腔(15)内并呈簧型缠绕分布,第一油管(2)的首尾两端固定连通设置;
所述第一油管(2)和第二油管(3)位于加热箱(1)和反应釜(5)之间的部位设置有U型管部(11),位于U型管部(11)右方的第一油管(2)和第二油管(3)上均固定安装有抽液泵(4);第一油管(2)和第二油管(3)位于加热箱(1)和反应釜(5)之间中部通过四通接头(10)固定连通,四通接头(10)上下两个接口分别固定连通有进油管(7)和排油管(12);
位于顶盖(9)左右两侧均竖直向下固定贯穿连接有连杆(19),连杆(1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拓柏仕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