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应整车姿态的随动汽车尾翼及汽车
本申请涉及汽车尾翼
,特别涉及一种适应整车姿态的随动汽车尾翼及汽车。
技术介绍
汽车在高速行驶时,根据空气动力学原理,在行驶过程中会遇到空气阻力,围绕汽车重心同时产生纵向、侧向和垂直上升的三个方向的空气动力量,其中纵向为空气阻力。为了有效地减少并克服汽车高速行驶时空气阻力的影响,人们设计使用了汽车尾翼,其作用就是使空气对汽车产生第四种作用力,即产生较大的对地面的附着力,它能抵消一部分升力,有效控制汽车上浮,使风阻系数相应减小,使汽车能紧贴在道路地面行驶,从而提高行驶的稳定性能。汽车高速行驶时,汽车尾翼使空气阻力形成一个向下的压力,尽量抵消升力,有效控制气流下压力,使风阻系数相应减小,增加汽车的高速行驶稳定性;由于尾翼能降低汽车的空气阻力,因此高速汽车加装尾翼对于节省燃油也有一定的帮助;同时也使汽车的外形更加美观,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但是传统尾翼安装在车身上,由于车身和车轮通过悬架、弹簧等连接,路面的变化并不能快速传递到车身上,从而使得汽车尾翼无法实时保证车辆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应整车姿态的随动汽车尾翼,其特征在于,包括:/n后悬架,所述后悬架包括副车架、对称设置在所述副车架左右两侧的车轮支架(7),所述副车架和车轮支架(7)之间设有上控制臂(6)和下控制臂(4),所述上控制臂(6)和下控制臂(4)的两端均分别与车轮支架(7)和副车架转动连接,所述上控制臂(6)位于下控制臂(4)的上方;/n汽车尾翼(1),所述汽车尾翼(1)位于后悬架的上方,所述汽车尾翼(1)与后悬架之间设有控制汽车尾翼(1)运动姿态的尾翼控制组件,所述尾翼控制组件通过所述车轮支架(7)的升降运动控制汽车尾翼(1)上下俯仰运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应整车姿态的随动汽车尾翼,其特征在于,包括:
后悬架,所述后悬架包括副车架、对称设置在所述副车架左右两侧的车轮支架(7),所述副车架和车轮支架(7)之间设有上控制臂(6)和下控制臂(4),所述上控制臂(6)和下控制臂(4)的两端均分别与车轮支架(7)和副车架转动连接,所述上控制臂(6)位于下控制臂(4)的上方;
汽车尾翼(1),所述汽车尾翼(1)位于后悬架的上方,所述汽车尾翼(1)与后悬架之间设有控制汽车尾翼(1)运动姿态的尾翼控制组件,所述尾翼控制组件通过所述车轮支架(7)的升降运动控制汽车尾翼(1)上下俯仰运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应整车姿态的随动汽车尾翼,其特征在于:
所述尾翼控制组件包括摇臂(3)和第一连杆(8),所述摇臂(3)设有两根,两根摇臂(3)对称设置在所述副车架的左右两侧,所述摇臂(3)的中部与副车架转动连接,所述摇臂(3)的一端与汽车尾翼(1)转动连接,所述摇臂(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8)的上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8)的下端与车轮支架(7)或上控制臂(6)或下控制臂(4)转动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适应整车姿态的随动汽车尾翼,其特征在于:
所述尾翼控制组件还包括拉杆(2),所述拉杆(2)的长度方向与汽车尾翼(1)平行,所述拉杆(2)的中部设有与汽车尾翼(1)转动连接的安装孔,所述汽车尾翼(1)在拉杆(2)上左右旋转运动,所述拉杆(2)的两端分别与两根摇臂(3)的一端转动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适应整车姿态的随动汽车尾翼,其特征在于:
所述拉杆(2)的两端分别设有转动连接孔,所述拉杆(2)与摇臂(3)之间通过两根第二连杆(9)连接,两根第二连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肖,康理,丁洋,黄福金,吴小康,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