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11081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7 04: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身构造,是在车辆后部中的车辆宽度方向的端部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前后被分割的后地板侧梁(20),所述后地板侧梁(20)包括:铁制的后地板侧梁前部(82),构成所述后地板侧梁的前部;压铸制的后地板侧梁后部(84),构成所述后地板侧梁的后部;及结合部(45),在车辆侧视下设置于从门槛后部(19)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到后悬架构件的安装部(36)中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之间,将所述后地板侧梁前部(82)与所述后地板侧梁后部(84)互相结合,所述门槛后部(19)在门槛(18)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侧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设置,所述门槛(18)在车辆侧部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构造
本公开涉及车身构造。
技术介绍
在日本特开2001-347966号公报中公开了如下技术:配置于车辆宽度方向的端部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前侧侧梁由铝合金等的铸造件形成,并且在该前侧侧梁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侧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后侧侧梁由铝合金等的挤出成形件形成,这些构件互相连结。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如前所述,在上述技术中,前侧侧梁及后侧侧梁由铝合金形成,因此与铁构件相比能够将刚性设定得高,但与铁构件相比脆性高。因而,在车辆的侧面碰撞时(以下,称作“车辆的侧碰时”),尤其是如所谓的柱侧碰这样碰撞载荷会向车辆的侧部集中的侧碰的情况下,若由前侧侧梁及后侧侧梁构成的侧梁(以下,称作“后地板侧梁”)破坏,则有可能因碎片而对周边的车辆结构物(燃料箱等)造成影响。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是柱侧碰这样的车辆的侧碰也能够抑制侧梁的破坏的车身构造。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第一方案的车身构造是在车辆后部中的车辆宽度方向的端部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前后被分割的后地板侧梁,所述后地板侧梁构成为包括:铁制的后地板侧梁前部,构成所述后地板侧梁的前部;压铸制的后地板侧梁后部,构成所述后地板侧梁的后部;及结合部,在车辆侧视下设置于从门槛后部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到后悬架构件的安装部中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之间,将所述后地板侧梁前部与所述后地板侧梁后部互相结合,所述门槛后部在门槛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侧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设置,所述门槛在车辆侧部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在第一方案的车身构造中,在车辆后部中的车辆宽度方向的端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有后地板侧梁。该后地板侧梁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前后被分割,构成包括构成后地板侧梁的前部的铁制的后地板侧梁前部和构成后地板侧梁的后部的压铸制的后地板侧梁后部。另一方面,在车辆侧部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门槛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侧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设置有门槛后部。并且,后地板侧梁在车辆侧视下在从该门槛后部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到后悬架构件的安装部中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之间设置有将后地板侧梁前部与后地板侧梁后部结合的结合部。一般来说,由压铸形成的压铸构件由于设计自由度高,所以形成为在有的部位处加厚壁厚或设置加强肋而得到高的刚性,但压铸构件与铁构件相比脆性高。另一方面,在门槛后部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配设蓄电池、燃料箱等,因此在门槛后部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需要在后地板侧梁处抑制破坏。因而,在该后地板侧梁中,不仅要求刚性也要求延展性。相对于此,在后悬架构件的安装部中,要求车辆的操纵稳定性。因此,在该后地板侧梁中,要求高的刚性。基于以上情况,在本公开中,在后地板侧梁中,配置于门槛后部侧的后地板侧梁前部由铁形成,配置于后悬架构件的安装部侧的后地板侧梁后部由压铸形成。由此,在本公开中,在后地板侧梁前部侧,得到在车辆的侧碰时所需的刚性及延展性,并且在后地板侧梁后部侧,得到在车辆的行驶时所需的刚性。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中的“铁”也包括“钢板”。第二方案的车身构造以第一方案的车身构造为基础,所述后地板侧梁前部与所述后地板侧梁后部的外侧抵接并互相结合。在将压铸构件与铁构件结合时,例如使用FDS(流钻螺钉),但在该情况下,从铁构件侧向刚性高的压铸构件侧插入FDS。因而,在第二方案的车身构造中,通过铁制的后地板侧梁前部与压铸制的后地板侧梁后部的外侧抵接并互相结合,能够实现FDS等基于铆钉的异种构件的结合。第三方案的车身构造以第二方案的车身构造为基础,构成所述门槛后部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的门槛后部内部的沿着车辆上下方向且车辆宽度方向切断时的截面形状为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开放的开截面形状,所述门槛后部内部构成为包括:第一纵壁部,设置于所述门槛后部内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央部,沿着车辆上下方向且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第一上壁部,设置于所述第一纵壁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侧,沿着车辆前后方向且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并与该第一纵壁部相连;及第一下壁部,在所述第一纵壁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与所述第一上壁部对向地设置,沿着车辆前后方向且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并与该第一纵壁部相连,所述后地板侧梁后部构成为包括:第二纵壁部,在所述后地板侧梁后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央部与所述第一纵壁部对向地设置,沿着车辆上下方向且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第二上壁部,设置于所述第二纵壁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侧,沿着车辆前后方向且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并与该第二纵壁部相连,以与所述第一纵壁部之间设置有间隙的状态配置,并且设置于在车辆侧视下与所述第一纵壁部重叠的位置;及第二下壁部,在所述第二纵壁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与所述第二上壁部对向地设置,沿着车辆前后方向且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并与该第二纵壁部相连,以与所述第一纵壁部之间设置有间隙的状态配置,并且设置于在车辆侧视下与所述第一纵壁部重叠的位置。在第三方案的车身构造中,构成门槛后部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的门槛后部内部的沿着车辆上下方向且车辆宽度方向切断时的截面形状为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开放的开截面形状。该门槛后部内部构成为包括第一纵壁部、第一上壁部及第一下壁部。第一纵壁部设置于门槛后部内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央部,沿着车辆上下方向且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另外,第一上壁部设置于第一纵壁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侧,沿着车辆前后方向且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并与该第一纵壁部相连。并且,第一下壁部在第一纵壁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与该第一上壁部对向地设置,沿着车辆前后方向且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并与该第一纵壁部相连。另一方面,该后地板侧梁后部构成为包括第二纵壁部、第二上壁部及第二下壁部。第二纵壁部在后地板侧梁后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处与门槛后部内部的第一纵壁部对向地设置,沿着车辆上下方向且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另外,第二上壁部设置于第二纵壁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侧,沿着车辆前后方向且车辆宽度方向延伸,与该第二纵壁部相连而形成。而且,该第二上壁部以与门槛后部内部的第一纵壁部之间设置有间隙的状态配置,并且设置于在车辆侧视下与该第一纵壁部重叠的位置。并且,第二下壁部在第二纵壁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与该第二上壁部对向地设置,沿着车辆前后方向且车辆宽度方向延伸,与该第二纵壁部相连而形成。而且,该第二下壁部以与门槛后部内部的第一纵壁部之间设置有间隙的状态配置,并且设置于在车辆侧视下与该第一纵壁部重叠的位置。这样,在本公开中,在构成压铸制的后地板侧梁后部的一部分的第二上壁部及第二下壁部分别与门槛后部内部的第一纵壁部之间设置有间隙。因而,在车辆的侧碰时,输入到门槛后部内部的碰撞载荷不直接向后地板侧梁后部侧传递。另外,后地板侧梁后部的第二上壁部及第二下壁部设置于在车辆侧视下与门槛后部内部的第一纵壁部重叠的位置。因而,在车辆的侧碰时,能够从门槛后部内部的第一纵壁部经由第二上壁部及第二下壁部而向后地板侧梁后部传递碰撞载荷。另外,在车辆的背面碰撞时,能够从后地板侧梁后部的第二上壁部及第二下壁部经由第一纵壁部而向门槛后部内部传递碰撞载荷。第四方案的车身构造以第三方案的车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构造,是在车辆后部中的车辆宽度方向的端部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前后被分割的后地板侧梁(20),/n所述后地板侧梁(20)包括:/n铁制的后地板侧梁前部(82),构成所述后地板侧梁的前部;/n压铸制的后地板侧梁后部(84),构成所述后地板侧梁的后部;及/n结合部(45),在车辆侧视下设置于从门槛后部(19)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到后悬架构件的安装部(36)中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之间,将所述后地板侧梁前部(82)与所述后地板侧梁后部(84)互相结合,所述门槛后部(19)在门槛(18)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侧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设置,所述门槛(18)在车辆侧部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207 JP 2018-2302281.一种车身构造,是在车辆后部中的车辆宽度方向的端部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前后被分割的后地板侧梁(20),
所述后地板侧梁(20)包括:
铁制的后地板侧梁前部(82),构成所述后地板侧梁的前部;
压铸制的后地板侧梁后部(84),构成所述后地板侧梁的后部;及
结合部(45),在车辆侧视下设置于从门槛后部(19)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到后悬架构件的安装部(36)中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之间,将所述后地板侧梁前部(82)与所述后地板侧梁后部(84)互相结合,所述门槛后部(19)在门槛(18)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侧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设置,所述门槛(18)在车辆侧部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构造,
所述后地板侧梁前部(82)与所述后地板侧梁后部(84)的外侧抵接并互相结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构造,
构成所述门槛后部(19)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的门槛后部内部(48)的沿着车辆上下方向且车辆宽度方向切断时的截面形状为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开放的开截面形状,
所述门槛后部内部(48)构成为包括:
第一纵壁部(54),设置于所述门槛后部内部(48)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央部,沿着车辆上下方向且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第一上壁部(56),设置于所述第一纵壁部(54)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侧,沿着车辆前后方向且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并与该第一纵壁部(54)相连;及
第一下壁部(58),在所述第一纵壁部(54)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与所述第一上壁部(56)对向地设置,沿着车辆前后方向且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并与该第一纵壁部(54)相连,
所述后地板侧梁后部(84)包括:
第二纵壁部(86),在所述后地板侧梁后部(84)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央部与所述第一纵壁部(54)对向地设置,沿着车辆上下方向且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第二上壁部(88),设置于所述第二纵壁部(86)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侧,沿着车辆前后方向且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并与该第二纵壁部(86)相连,以与所述第一纵壁部(54)之间设置有间隙的状态配置,并且设置于在车辆侧视下与所述第一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村田宗志朗匈坂享史各务绫加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