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C共振天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06063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3 08:10
本发明专利技术为LC共振天线,具有:电感器层,其设有线圈状的电感器;电容器层,其设有电容器且层叠于该电感器层,所述电容器具有多个电极板,该多个电极板在所述电感器层与所述电容器层的层叠方向上与所述电感器排列、且在与该层叠方向正交的面方向上扩展,所述电感器以线圈中心的轴线方向与所述层叠方向一致或大致一致的方式形成,在所述多个电极板上形成有能够供磁通通过的通过区域,该通过区域在所述层叠方向上与被所述电感器包围的内侧区域对应。

LC resonance antenna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LC共振天线关联申请的相互参照本申请基于日本专利申请2017-212896号主张优先权,并通过引用纳入本申请说明书的记载中。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收发电波的LC共振天线。
技术介绍
一直以来提供各种小型天线,这些小型天线设置在电子仪器、物品等上。作为这样的天线,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LC共振天线,该LC共振天线被组装在与读写器以非接触方式进行通信的信息载体中。所述LC共振天线具有:薄片状的绝缘基板;形成在该绝缘基板的表面(以下,称作“基板表面”)的增益线圈(所谓电感器);连接于该增益线圈的电容器。增益线圈在绝缘基板的外周周围的区域中以从外周部朝向内周部卷绕成旋涡状的方式形成。另外,被增益线圈包围的区域为没有形成增益线圈的非形成区域。电容器具有:形成在基板表面的表面侧导体膜;形成在基板的背面(以下,称为“基板背面”)的背面侧导体膜。表面侧导体膜形成在基板表面的非形成区域内,被连接于增益线圈的内周侧的一端。另外,背面侧导体膜被配置在基板背面的与所述非形成区域对应的区域。这样,在所述LC共振天线中,电容器被设在增益线圈的内周侧即非形成区域中。在现有的LC共振天线中,在信息载体与读写器进行通信时,若在增益线圈中流动电流,则会发生穿过被该增益线圈包围的区域,即非形成区域的磁通。但是,在现有的LC共振天线中,由于非形成区域会被设在该区域内的电容器局部阻塞,因此,欲穿过非形成区域内的磁通会被电容器遮挡。因此,在现有的LC共振天线中,与通过被增益线圈包围的区域内的磁通减少的量相应地,磁场强度也会衰减,因此,会产生通信距离受到限制的问题。此外,该问题不限于具有增益线圈的天线,在所有具有电感器和电容器的LC共振天线中都存在该问题。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8776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欲解决的课题因此,本专利技术鉴于该实际情况,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LC共振天线,该LC共振天线能够抑制通过电感器的内侧的磁通的减少,从而延长通信距离。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的LC共振天线,具有:电感器层,其设有线圈状的电感器;电容器层,其设有电容器且层叠于该电感器层,所述电容器具有多个电极板,该多个电极板在所述电感器层与所述电容器层的层叠方向上与所述电感器排列、且在与该层叠方向正交的面方向上扩展,所述电感器以线圈中心的轴线方向与所述层叠方向一致或大致一致的方式形成,在所述多个电极板上形成有能够供磁通通过的通过区域,该通过区域在所述层叠方向上与被所述电感器包围的内侧区域对应。另外,本专利技术的LC共振天线,还可以构成为,在所述多个电极板上形成有能够供磁通通过、且与所述通过区域连续的扩张区域,该扩张区域形成为从所述通过区域延伸至所述面方向上的所述电极板的外周端。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LC共振天线的俯视图。图2是图1的II-II线的剖视图。图3是该实施方式的LC共振天线的电感器层的俯视图。图4是该实施方式的LC共振天线的电感器的俯视图。图5是该实施方式的LC共振天线的电容器层的俯视图。图6是该实施方式的LC共振天线的电极板及基层的俯视图。图7是实施例1的LC共振天线的俯视图。图8是实施例2的LC共振天线的俯视图。图9是实施例3的LC共振天线的俯视图。图10是实施例4的LC共振天线的俯视图。图11是实施例5的LC共振天线的俯视图。图12是比较例的LC共振天线的俯视图。图13是实施例1~5及比较例的通信距离的通信距离的模拟试验的结果的图表。图14是实施例6、7的LC共振天线及比较例2的LC共振天线的通信距离的模拟试验的结果的图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LC共振天线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LC共振天线是例如被组装在RFID标签、通信仪器等物品中的小型的天线。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LC共振天线为一体形成在IC芯片本身上的片上天线的增益天线或由IC芯片和线圈构成的供电线圈的增益天线,并以此为前提进行以下的说明。如图1及图2所示,LC共振天线具有:层叠了薄片的电介质层2和设在该电介质层2上的共振电路(未编号)。如图2所示,电介质层2是将第一薄片SH1、第二薄片SH2、第三薄片SH3、第四薄片SH4及第五薄片SH5进行层叠并相互热压焊使其烧结而制成的,其中,第一薄片SH1在一侧的面上形成有用于构成电容器40的电极板400、且在另一侧的面上形成有矩形的金属层8,第二薄片SH2在一侧的面上形成有用于构成电容器40的另一电极板400,第三薄片SH3在一侧的面上形成有电感器30,第四薄片SH4用于覆盖电感器30,第五薄片SH5为环状(本实施方式中为方环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形成在第二薄片SH2上的电极板400称作第一电极板401,将形成在第一薄片SH1上的电极板400称作第二电极板402。另外,若以第一薄片SH1的厚度方向为基准进行说明,则电介质层2在第一薄片SH1的所述一侧的面上沿所述厚度方向按顺序层叠第二薄片SH2、第三薄片SH3、第四薄片SH4、第五薄片SH5,将第二薄片SH2的与所述一侧的面相反侧的另一侧的面层叠于第二电极板402,将第三薄片SH3的与所述一侧的面相反侧的另一侧的面层叠于该第二薄片SH2的第一电极板401。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一薄片SH1与形成在该第一薄片SH1上的金属层50称为基层5;将第二电极板402、第二薄片SH2、和第一电极板401称为电容器层4;将第三薄片SH3与电感器30称为电感器层3;将第四薄片SH4称为覆盖层6;将第五薄片SH5称为封装层7并进行以下的说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电感器层3与电容器层4重合的方向称为层叠方向,将与该层叠方向正交的方向称为面方向并进行以下的说明。此外,第一到第五薄片材料SH1~SH5可以分别由单独的薄片构成,还可以层叠多片薄片构成。如图3所示,在电感器层3上设有线圈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旋涡状)的电感器30。本实施方式的电感器层3由电感器30和用于形成该电感器30的电感器形成层31构成。电感器形成层31为第三薄片SH3。在所述层叠方向上的电感器形成层31的一侧的层面上形成有电感器30。而且,所述层叠方向上的电感器形成层31的另一侧层面与电容器层4对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将电感器层3中的所述一侧的层面称作电感器形成面并标注标记“310”,将所述另一侧的层面称作对置面并进行以下的说明。另外,在电感器形成层31上形成有在所述层叠方向上贯穿的一对导通孔(以下,称为第一导通孔)310a、310b。一对第一导通孔310a、310b从各自的形成位置到电感器30的线圈中心(电感器30的卷绕中心)的距离不同。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距线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LC共振天线,其中,具有:/n电感器层,其设有线圈状的电感器;/n电容器层,其设有电容器且层叠于该电感器层,/n所述电容器具有多个电极板,该多个电极板在所述电感器层与所述电容器层的层叠方向上与所述电感器排列、且在与该层叠方向正交的面方向上扩展,/n所述电感器以线圈中心的轴线方向与所述层叠方向一致或大致一致的方式形成,/n在所述多个电极板上形成有能够供磁通通过的通过区域,该通过区域在所述层叠方向上与被所述电感器包围的内侧区域对应。/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1102 JP 2017-2128961.一种LC共振天线,其中,具有:
电感器层,其设有线圈状的电感器;
电容器层,其设有电容器且层叠于该电感器层,
所述电容器具有多个电极板,该多个电极板在所述电感器层与所述电容器层的层叠方向上与所述电感器排列、且在与该层叠方向正交的面方向上扩展,
所述电感器以线圈中心的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林英樹大島清志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SK电子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