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石墨烯远红外智能发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463953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0 17: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石墨烯远红外智能发热装置,该装置包括:由石墨烯发热体、正/负电极、PET膜和绝缘层组成的发热装置;正/负电极均设置在PET膜上,石墨烯发热体设置在PET膜上的正/负电极之间,且石墨烯发热体与正/负电极之间电性连接;绝缘层分别设置在PET膜的上下两端,正/负电极与设置在PET膜上的接线端子连接;温度传感器设置在发热装置上,并通过接线端子与温度调节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添加石墨烯的复合材料比原本聚合物基体的导热系数高出4倍,而石墨烯独有的超二维纳米结构,可以保证热量在加热区域内均匀释放。石墨烯的热转化率比其它碳素材料的要高,转化率达到99.8%以上,功率衰减率比其它碳素材料的要低。

An intelligent heating device for far red graphe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石墨烯远红智能发热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可穿戴加热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石墨烯远红智能发热装置。
技术介绍
在寒冷的冬天,一些长期在户外工作的人员,如寒区野战驻守士兵、地质勘探作业人员、交警、交通协管员、保安门卫,以及生活于高纬度地区的人们,包括户外运动员(滑雪、滑冰、雪地穿越等),都需要穿着很厚的棉衣来抵抗严寒,同时厚厚的棉衣也限制了身体的灵活性。目前市场现有的加热单元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电阻丝加热片、丝网印刷的导电浆料、纳米碳材料如石墨烯的加热体。电阻丝加热片是以传统的电阻丝或蚀刻的金属丝为核心加热体,其加热体性质决定了其质地较硬、柔韧性差,且存在电磁辐射,不利于人类的身体健康。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安全性能高、无异味的,且具有保健作用的石墨烯远红智能发热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石墨烯远红智能发热装置,该装置包括:用于散发出热量的发热装置和用于控制发热装置的温度变化的控温装置;其中,所述发热装置包括石墨烯发热体、正/负电极、PET膜和绝缘层;所述正/负电极均设置在所述PET膜上,所述石墨烯发热体设置在所述PET膜上的所述正/负电极之间,且所述石墨烯发热体与所述正/负电极之间电性连接;所述绝缘层分别设置在所述PET膜的上下两端,所述正/负电极与设置在所述PET膜上的接线端子连接;所述控温装置包括温度传感器、温度调节器和供电单元,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发热装置上,并通过接线端子与所述温度调节器连接,所述供电单元通过温度调节器与接线端子连接,实现供电。进一步,该装置还包括预警装置,所述预警装置包括LED灯、蜂鸣器和熔断器,所述LED灯、蜂鸣器和熔断器均设置在温度调节器上,且所述LED灯、蜂鸣器和熔断器均与所述温度传感器连接。进一步,所述石墨烯发热体由若干石墨烯单体组成,所述石墨烯单体为矩形,若干所述石墨烯单体等距排列设置所述银浆电极之间。进一步,所述石墨烯单体由石墨烯导电油墨涂布制备而成,其厚度为0.2-0.5mm;其驱动电压为5V/7.4V,功率为3-5w。进一步,若干所述石墨烯单体的有效面积之和为整个所述发热装置的面积的50%以上。进一步,所述绝缘层为氯丁橡胶。进一步,所述正/负电极为平行电极或叉指电极,且所述正/负电极采用银浆制成。进一步,所述供电单元为锂离子充电电池。进一步,所述石墨烯远红智能发热装置能够发出4μm-16μm的远红外辐射线,电热能转化在99.8%以上,温度为30-5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利用石墨烯具有强度高、导电导热性能好、重量轻的特点。添加石墨烯的复合材料比原本聚合物基体的导热系数高出4倍,而石墨烯独有的超二维纳米结构,可以保证热量在加热区域内均匀释放。石墨烯的热转化率比其它碳素材料的要高,转化率达到99.8%以上,功率衰减率比其它碳素材料的要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石墨烯远红智能发热装置的发热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石墨烯远红智能发热装置的电路逻辑框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石墨烯远红智能发热装置的发热装置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种石墨烯远红智能发热装置的石墨烯发热体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一种石墨烯远红智能发热装置的发热装置的椭圆形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一种石墨烯远红智能发热装置的发热装置的长方圆形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一种石墨烯远红智能发热装置的发热装置的方形示意图。图中:1.发热装置,1-1.石墨烯发热体,1-11.石墨烯发热单体,1-2.银浆电极,1-3.PET膜、1-4.绝缘层,1-5.接线端子,2.控温装置,2-1.温度传感器,2-2温度调节器,2-3.供电单元,3.温度预警装置,3-1.LED灯、3-2.蜂鸣器,3-3.熔断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说明。如图1-图3所示,本技术一种石墨烯远红智能发热装置,该装置包括:用于散发出热量的发热装置和用于控制发热装置的温度变化的控温装置;其中,所述发热装置包括石墨烯发热体、正/负电极、PET膜和绝缘层;所述正/负电极均设置在所述PET膜上,所述石墨烯发热体设置在所述PET膜上的所述正/负电极之间,且所述石墨烯发热体与所述正/负电极之间电性连接;所述绝缘层分别设置在所述PET膜的上下两端,所述正/负电极与设置在所述PET膜上的接线端子连接;所述智能控温部分包括温度传感器、温度调节器和供电单元,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发热装置上,并通过接线端子与所述温度调节器连接,所述供电单元通过温度调节器与接线端子连接,实现供电。所述石墨烯发热体采用石墨烯导电油墨涂布制备而成,其厚度为0.2-0.5mm;其驱动电压为5V/7.4V,功率为3-5w。所述石墨烯发热体由若干石墨烯单体组成,所述石墨烯单体为矩形,若干所述石墨烯单体等距排列设置所述叉指银浆电极之间。所述石墨烯单体由石墨烯导电油墨涂布制备而成,其厚度为0.2-0.5mm;其驱动电压为5V/7.4V,功率为3-5w。若干所述石墨烯单体的面积之和为整个所述发热装置的面积的50%以上。所述绝缘层为氯丁橡胶。所述供电单元为锂离子充电电池。所述石墨烯远红智能发热装置能够发出4μm-16μm的远红外辐射线,电热能转化在99.8%以上,温度为30-55℃。该装置包括还包括预警装置,所述预警装置包括LED灯、蜂鸣器和熔断器,所述LED灯、蜂鸣器和熔断器均设置在温度调节器上,且所述LED灯、蜂鸣器和熔断器均与所述温度传感器连接。本技术中发热装置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通过印刷的方式将银浆电极按照设定好的线路涂布PET膜上,作为电路;第二步:将石墨烯导电油墨膜涂布在涂在银浆电极之间;第三步:涂层好的PET膜正反两面贴氯丁橡胶皮进行绝缘保护;第四步:在加热芯片一端通过冲压的方式,安装接线端子,设置温度传感器;使用时,将发热装置设置在穿戴产品上,将控温装置的导线与控温装置的接线端子连接,整个电路接通,通过温度调节器将温度调到最高,发热装置内的石墨烯发热体迅速升温,当时使用者感觉到太热时,通过温度调节器将温度调低,保持持续供热;当温度传感器检测到升温温度高于阈值(及55摄氏度),通过温度预警装置发出声光报警,同时触发熔断器,断开电路,避免使用者被烫伤。在相同的制造工艺下,氯丁橡胶PET发热芯片及软发热芯片可以产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椭圆形其它不规则的形状等(如图4-图7所示)本技术主要使用在穿戴产品:发热保暖衣、发热手套,发热鞋垫,发热腰带,护眼,护肘,护膝,护踝,护胸,护肩,护颈,帽圈发热片等等。配有充电宝,携带方便、安全可靠、理疗保健。石墨烯由于其超高导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石墨烯远红智能发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用于散发出热量的发热装置和用于控制发热装置的温度变化的控温装置;/n其中,所述发热装置包括石墨烯发热体、正/负电极、PET膜和绝缘层;所述正/负电极均设置在所述PET膜上,所述石墨烯发热体设置在所述PET膜上的所述正/负电极之间,且所述石墨烯发热体与所述正/负电极之间电性连接;所述绝缘层分别设置在所述PET膜的上下两端,所述正/负电极与设置在所述PET膜上的接线端子连接;/n所述控温装置包括温度传感器、温度调节器和供电单元,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发热装置上,并通过接线端子与所述温度调节器连接,所述供电单元通过温度调节器与接线端子连接,实现供电。/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石墨烯远红智能发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用于散发出热量的发热装置和用于控制发热装置的温度变化的控温装置;
其中,所述发热装置包括石墨烯发热体、正/负电极、PET膜和绝缘层;所述正/负电极均设置在所述PET膜上,所述石墨烯发热体设置在所述PET膜上的所述正/负电极之间,且所述石墨烯发热体与所述正/负电极之间电性连接;所述绝缘层分别设置在所述PET膜的上下两端,所述正/负电极与设置在所述PET膜上的接线端子连接;
所述控温装置包括温度传感器、温度调节器和供电单元,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发热装置上,并通过接线端子与所述温度调节器连接,所述供电单元通过温度调节器与接线端子连接,实现供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墨烯远红智能发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还包括温度预警装置,所述温度预警装置包括LED灯、蜂鸣器和熔断器,所述LED灯、蜂鸣器和熔断器均设置在温度调节器上,且所述LED灯、蜂鸣器和熔断器均与所述温度传感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任意一项所述的石墨烯远红智能发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石墨烯发热体由若干石墨烯单体组成,所述石墨烯单体为矩形,若干所述石墨烯单体等距排列设置电极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明朱鹏飞何娇婷
申请(专利权)人:徐州多希石墨烯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