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合椅的骨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4486 阅读:1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折合椅的骨架,包含:一坐框、一背靠、一后脚、一前脚以及两连结件,其中该坐框及背靠间、背靠及后脚间,以及前脚及后脚间分别利用支轴以可枢转方式连结,而该坐框后端、前脚顶端以及各个连结件间分别利用一连结轴以可枢转方式连结,连结件的一连接片上开设有一滑槽,以供枢接该背靠及后脚的支轴穿过。前脚、后脚、背靠及坐框都具有两左右间隔的侧段,且侧段间的宽度逐渐缩小。借此可在骨架位在一收合状态时,让坐框、背靠、前脚及后脚摊平,以达到减少包装材积及收藏体积等功效。(*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骨架,特别是涉及一种可以在一收合状态及一展开状态间转换,且收合时所有框体能够内外重叠地位在同平面上的折合椅的骨架
技术介绍
以往折合椅的骨架1大致如图1、2所示,包含两左右间隔的扶手11、一借助两左右间隔的第一支轴12枢设在该扶手11前方的前脚13、一借助两左右间隔的第二支轴14枢设在该扶手11后方的后脚15、一水平架设在该前脚13及后脚15间的坐框16、一背靠17,以及两左右间隔的连接片18。其中该坐框16与前脚13间借助一第三支轴161连结,后端借助两根左右间隔的第四支轴162和同侧的连接片18连结,而该背靠17邻近中央部位借助一第五支轴171和扶手11连结,背靠17的底端借助两左右间隔的第六支轴172与同侧的连接片18连结,前述连接片18再借助两支左右间隔的第七支轴181和后脚15连结。上述前脚13、后脚15、坐框16及背靠17都呈U形或H形,也就是说,其都具有两左右间隔的侧段,以及一衔接在该侧段间的连接段。当连接段连接在左右间隔的侧段的一杆端间时,上述前脚13等框体呈U形,相反的,若连接段连接的位置介于侧段的两杆端间时,该前脚13等框体就呈H形,但是该前脚13等构件的构造与本技术无关,不再详述。当折合椅的骨架1位在图1所示的一展开状态时,该前脚13及后脚15是撑设在扶手11的下方,而坐框16及背靠17大致维持在大于90度的夹角关系。当折合椅的骨架1要由图1的展开状态转换到图2的一收合状态时,则是前推该背靠17,借助由扶手11及连接片18等连动,该背靠17及坐框16将会上下靠合的位在该扶手11间,而前脚13及后脚15会往后斜靠,并位在扶手11的下后方,借助此达到缩小包装材积及收藏体积的功效。以往折合椅的骨架1虽然可以收合,但是在收合后,该前脚13及后脚15是上下靠抵,而坐框16及背靠17也会突出于收合后的前脚13及后脚15,也就是说,以往折合椅的骨架1虽然可以收合,但其收合后体积比较大,不仅造成包装材积的浪费以及运输成本的增加,也会增加收藏时的体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在提供一种可以减少包装材积及收藏时体积的折合椅的骨架。本技术折合椅的骨架包含一坐框、一背靠、一后脚、一前脚以及两左右间隔的连结件,其中该坐框包括两左右间隔的坐框侧段,该背靠包括两左右间隔的背靠侧段,该后脚包括两左右间隔的后脚侧段,而该前脚包括两左右间隔的前脚侧段。其特征在于该背靠借助两第一支轴以可枢转方式和坐框连结,且背靠侧段的宽度大于坐框侧段间的宽度;而该后脚借助两第二支轴以可枢转方式连结在背靠底端,且该后脚侧段间的宽度大于背靠侧段间的宽度;而该前脚借助两第三支轴以可枢转方式和后脚连结,且该前脚侧段间的宽度大于后脚侧段间的宽度;而每一连结件都包括一位于同侧的坐框侧段及前脚侧段间的轴枢部、一穿经该轴枢部、坐框侧段及前脚侧段间的连结轴,以及一往前延伸的连接片,在该连接片上开设有一供第二支轴穿过的滑槽。借助此可在骨架位在一收合状态时,让坐框、背靠、前脚及后脚摊平,以达到减少包装材积及收藏体积等功效。为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结构特点和效果,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描述。附图说明图1是一种以往折合椅骨架的一展开侧视图;图2是该以往骨架的一收合侧视图;图3是本技术折合椅的骨架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图4是该较佳实施例的一俯视图;图5是该较佳实施例的一未完整的立体图,主要显示该骨架的一连结件; 图6是该较佳实施例的一展开侧视图;图7是一类似图6的侧视图,图中该骨架已经开始进行收合;及图8是该较佳实施例的一收合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参阅图3、4,本技术折合椅的骨架的较佳实施例也可以在一展开状态及一收合状态间转换,包含一坐框2、一背靠3、一后脚4、一前脚5、两左右间隔的连结件6以及四个缓冲垫块7。本技术的坐框2呈U形,包括两左右间隔的坐框侧段21,以及一衔接在该坐框侧段21前端的坐框连段22。该背靠3也是一个U形的框体,其宽度及高度都略大于该坐框2,包括两个左右间隔的背靠侧段31,以及一衔接在该背靠侧段31间的背靠连段32,其中该背靠侧段31间的一内侧宽度33大于该坐框侧段21间的一外侧宽度23,在同侧的坐框侧段21及背靠侧段31间分别借助一第一支轴34以可枢转方式连结。本技术的后脚4也是一个U形的框体,其宽度及高度都略大于该背靠3,包括两左右间隔的后脚侧段41,以及一衔接在该后脚侧段41底缘间的后脚连段42,上述后脚侧段41间的一内侧宽度43大于该背靠3的一外侧宽度35,而同侧的后脚侧段41及背靠侧段31间分别以一第二支轴44枢结,前述第二支轴44邻近该后脚侧段41的顶缘,以及背靠侧段31的底缘。该前脚5也是U形的框体,其宽度及高度都略大于该后脚4,包括两左右间隔的前脚侧段51,以及一衔接在该前脚侧段51底缘间的前脚连段52,上述前脚侧段51间的一内侧宽度53大于该后脚4的一外侧宽度45,同侧的前、后脚侧段51、41间各别以一第三支轴54枢结。配合图5,本技术的该连结件6是左右间隔设置,每一连结件6都包括一圆管状的轴枢部61,以及一与轴枢部61焊结在一起并往前下方斜伸的连接片62,其中该轴枢部61是横向架设在同侧的坐框侧段21后端及前脚侧段51顶端间,上述轴枢部61、坐框侧段21及前脚侧段51间借助一连结轴63以可枢转方式连结,而该连接片62上开设有一个沿该片体的长度方向而设的封闭式滑槽621,该第二支轴44除了枢结该背靠侧段31及后脚侧段41外,也穿经该连接片62的滑槽621,以及该缓冲垫块7中的其中两个,上述缓冲垫块7是各别组装在连接片62的左右两侧。参阅图4、6,本技术折合椅的骨架位在图6所示的展开状态时,受到各组件间的相互牵引,该前、后脚5、4底缘间的距离最大,而该坐框2及背靠3间维持在一略大于90度的夹角,以方便使用者乘坐。参阅图3、7,当本技术的骨架要进行收合时,首先前推背靠3的上方,如此该背靠3底端就可以第一支轴34为支点往后旋摆,由于该背靠3的该背靠侧段31底端枢接有第二支轴44,且前述第二支轴44是穿过同侧的连结件6的滑槽621,以及后脚4的后脚侧段41上方,因此,在背靠3进行收合的动作中,该后脚4顶端会往后移动,底端则是以第三支轴54为支点往前旋摆,也就是说,当第二支轴44越过该背靠3及后脚4所连成的一直线时,原本与前脚5交叉的后脚4会和该前脚5同向延伸,而原本往后倾斜的背靠3也会因此往前延伸,当该坐框2、背靠3、前脚5及后脚4如图8所示完全摊平,该折合椅的骨架就位在该收合状态。在设计上,本技术的各支轴34、44、54、连结轴63都为螺丝配合螺帽的形式,也可以改变成类似铆钉等其它设计,而该坐框2、背靠3、后脚4及前脚5除了可以是U形杆件弯折外,也可以改变成例如H形等其它的形式。由以上说明可知,本技术选用尺寸逐渐加大的坐框2、背靠3、后脚4及前脚5,并利用该支轴34、44、54、连结轴63以及连结件6等,将前述框体连结的设计,不仅未见于以往折合椅的骨架,上述设计还可让骨架在收合时完全摊平,借助此达到减少包装材积、运输成本以及收藏空间等功效。虽然本技术已参照当前的具体实施例来描述,但是本
中的普通技术人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折合椅的骨架,包含:一坐框、一背靠、一后脚、一前脚以及两左右间隔的连结件,其中该坐框包括两左右间隔的坐框侧段,该背靠包括两左右间隔的背靠侧段,该后脚包括两左右间隔的后脚侧段,而该前脚包括两左右间隔的前脚侧段;其特征在于:该背靠借助两第一支轴以可枢转方式和坐框连结,且背靠侧段的宽度大于坐框侧段间的宽度;而该后脚借助两第二支轴以可枢转方式连结在背靠底端,且该后脚侧段间的宽度大于背靠侧段间的宽度;而该前脚借助两第三支轴以可枢转方式和后脚连结,且该前脚侧段间的宽度大于后脚侧段间的宽度;而每一连结件都包括一位于同侧的坐框侧段及前脚侧段间的轴枢部、一穿经该轴枢部、坐框侧段及前脚侧段间的连结轴,以及一往前延伸的连接片,在该连接片上开设有一供第二支轴穿过的滑槽。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春荣
申请(专利权)人:欣业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