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进给多工序连续冲压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58915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3 03: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进给多工序连续冲压模,使用时,启动转动电机带动滚筒缓慢转动,滚筒上各个冲压单元和冲压块同步转动,在冲压过程中,冲压工件顶升移动至对接板正上方,滚筒上的各个冲压单元和冲压块对应各自的贯穿槽内的冲压工件进行冲压,实现对工件的一次冲压,之后,随着升降气缸下降使得定位块脱离定位槽,滚筒继续转动,滚筒下一个冲压单元和冲压块转动至冲压工件的正上方,对工件进行第二次冲压,这样,随着滚筒的间歇持续转动,实现了对工件的多工序连续冲压,冲压完成后,冲压工件移出,从而实现了工件的多工序连续自动冲压,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劳动强度。

An automatic feeding multi process continuous stamping di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动进给多工序连续冲压模
本技术涉及冲压
,具体是一种自动进给多工序连续冲压模。
技术介绍
当前国内广泛应用的冲压生产线也主要有4种:传统一人一机冲压线;单机联线自动化冲压线;大型多工位压力机;伺服压力机和高速压力机冲压线。目前,国内冲压生产自动化运用水平还比较低,大多处于手工机械化流水线阶段。这种一人一机的手工操作生产方式,成为制约企业人均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瓶颈,还给行业劳动安全生产带来隐患。不仅如此,由于严重依赖劳动力密集的生产方式,企业缺乏用工弹性,难以按照订单淡旺季及时组织用工和调整生产节奏,对于外向型加工企业,用工矛盾尤为突出,工作效率也有待提高。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自动进给多工序连续冲压模,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进给多工序连续冲压模,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自动进给多工序连续冲压模,包括底座、支撑杆和滚筒;所述底座的上侧两端均设有支撑杆,且底座的上端中间位置设有升降气缸,且底座的上端中间位置设有与升降气缸对应设置的固定槽,且升降气缸的上侧端部设有升降杆,且升降杆的上侧端部设有升降板,且升降板的下端两侧均设有减震器,且减震器的下侧端部与底座的连接之间均设有缓冲弹簧,且升降板的两侧端部均设有折弯状的顶起杆,且升降板的上侧端部开设有三组工件槽,且工件槽内安装放置有冲压工件;所述升降板和冲压工件的上端设有对接板,且对接板上贯穿开设有三组与冲压工件对应设置的贯穿槽,且对接板的上端设有滚筒,滚筒的两侧端部均设有转动杆,且底座左端支撑杆的上侧端部设有安装箱,且滚筒左端的转动杆贯穿支撑杆和安装箱的内部,且滚筒左端转动杆的贯穿端设有转动电机,且滚筒左端转动杆的贯穿之间设有减速器,且支撑杆的上端内侧均设有编码器,滚筒两端转动杆上均设有若干个有序排列的定位槽,且滚筒的端面上均设有若干个有序排列的冲压单元,且冲压单元上设有若干个有序排列的冲压块,且转动杆下端的支撑杆内壁上均设有折弯状的升降滑槽,升降滑槽的内侧嵌设安装有定位端,且定位端的上侧端部设有与定位槽对应设置的定位块。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对接板的两侧端部均设有与顶起杆对应设置的顶起槽。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升降气缸、转动电机、减速器和编码器以及冲压单元均与外部电源和外部单片机电性连接,且外部单片机的型号为:PIC18F4610-I/P。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定位端的下端与升降滑槽折弯端的连接之间设有连接弹簧。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安装箱的内部呈中空状,且中空状的安装箱与转动电机对应设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装置适用于多种连续冲压场合,使用时,启动转动电机带动滚筒缓慢转动,滚筒上各个冲压单元和冲压块同步转动,当各个冲压单元和冲压块转动至贯穿槽的正上方,滚筒停止,此时升降板上叠放冲压工件,升降气缸动作,各个叠放的冲压工件进入对接板上的贯穿槽内,随着升降气缸的伸出贯穿槽内的冲压工件被举起,与此同时在对接板进行顶升的同时,其两端的顶起杆随之顶起到升降板上的顶起槽内,进一步的随着升降板的运动,顶起杆能够贯穿顶起槽延伸至顶起槽的上端在顶起定位端将定位端上的定位块与转动杆上的定位槽对应,使得转动杆带动滚筒停止转动进行冲压,在冲压过程中,冲压工件顶升移动至对接板正上方,滚筒上的各个冲压单元和冲压块对应各自的贯穿槽内的冲压工件进行冲压,实现对工件的一次冲压,之后,随着升降气缸下降使得定位块脱离定位槽,滚筒继续转动,滚筒下一个冲压单元和冲压块转动至冲压工件的正上方,对工件进行第二次冲压,这样,随着滚筒的间歇持续转动,实现了对工件的多工序连续冲压,冲压完成后,冲压工件移出,从而实现了工件的多工序连续自动冲压,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劳动强度。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自动进给多工序连续冲压模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一种自动进给多工序连续冲压模A处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底座、2-支撑杆、3-缓冲弹簧、4-减震器、5-顶起杆、6-升降板、7-对接板、8-安装箱、9-转动电机、10-转动杆、11-减速器、12-编码器、13-转筒、14-贯穿槽、15-冲压工件、16-工件槽、17-冲压单元、18-冲压块、19-升降杆、20-升降气缸、21-固定槽、22-定位槽、23-定位块、24-定位端、25-升降滑槽、26-连接弹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2,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自动进给多工序连续冲压模,包括底座1、支撑杆2和滚筒13;所述底座1的上侧两端均设有支撑杆2,且底座1的上端中间位置设有升降气缸20,且底座1的上端中间位置设有与升降气缸20对应设置的固定槽21,且升降气缸20的上侧端部设有升降杆19,且升降杆19的上侧端部设有升降板6,且升降板6的下端两侧均设有减震器4,且减震器4的下侧端部与底座1的连接之间均设有缓冲弹簧3,且升降板6的两侧端部均设有折弯状的顶起杆5,且升降板6的上侧端部开设有三组工件槽16,且工件槽16内安装放置有冲压工件15;所述升降板6和冲压工件15的上端设有对接板7,且对接板7上贯穿开设有三组与冲压工件15对应设置的贯穿槽14,且对接板7的上端设有滚筒13,滚筒13的两侧端部均设有转动杆10,且底座1左端支撑杆2的上侧端部设有安装箱8,且滚筒13左端的转动杆10贯穿支撑杆2和安装箱8的内部,且滚筒13左端转动杆10的贯穿端设有转动电机9,且滚筒13左端转动杆10的贯穿之间设有减速器11,且支撑杆2的上端内侧均设有编码器12,滚筒13两端转动杆10上均设有若干个有序排列的定位槽22,且滚筒13的端面上均设有若干个有序排列的冲压单元17,且冲压单元17上设有若干个有序排列的冲压块18,且转动杆10下端的支撑杆2内壁上均设有折弯状的升降滑槽25,升降滑槽25的内侧嵌设安装有定位端24,且定位端24的上侧端部设有与定位槽22对应设置的定位块23。所述对接板7的两侧端部均设有与顶起杆5对应设置的顶起槽。所述升降气缸20、转动电机9、减速器11和编码器12以及冲压单元17均与外部电源和外部单片机电性连接,且外部单片机的型号为:PIC18F4610-I/P。所述定位端24的下端与升降滑槽25折弯端的连接之间设有连接弹簧26。所述安装箱8的内部呈中空状,且中空状的安装箱8与转动电机9对应设置。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本技术涉及一种自动进给多工序连续冲压模,本装置适用于多种连续冲压场合,使用时,启动转动电机9带动滚筒13缓慢转动,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动进给多工序连续冲压模,包括底座(1)、支撑杆(2)和滚筒(13);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上侧两端均设有支撑杆(2),且底座(1)的上端中间位置设有升降气缸(20),且底座(1)的上端中间位置设有与升降气缸(20)对应设置的固定槽(21),且升降气缸(20)的上侧端部设有升降杆(19),且升降杆(19)的上侧端部设有升降板(6),且升降板(6)的下端两侧均设有减震器(4),且减震器(4)的下侧端部与底座(1)的连接之间均设有缓冲弹簧(3),且升降板(6)的两侧端部均设有折弯状的顶起杆(5),且升降板(6)的上侧端部开设有三组工件槽(16),且工件槽(16)内安装放置有冲压工件(15);/n所述升降板(6)和冲压工件(15)的上端设有对接板(7),且对接板(7)上贯穿开设有三组与冲压工件(15)对应设置的贯穿槽(14),且对接板(7)的上端设有滚筒(13),滚筒(13)的两侧端部均设有转动杆(10),且底座(1)左端支撑杆(2)的上侧端部设有安装箱(8),且滚筒(13)左端的转动杆(10)贯穿支撑杆(2)和安装箱(8)的内部,且滚筒(13)左端转动杆(10)的贯穿端设有转动电机(9),且滚筒(13)左端转动杆(10)的贯穿之间设有减速器(11),且支撑杆(2)的上端内侧均设有编码器(12),滚筒(13)两端转动杆(10)上均设有若干个有序排列的定位槽(22),且滚筒(13)的端面上均设有若干个有序排列的冲压单元(17),且冲压单元(17)上设有若干个有序排列的冲压块(18),且转动杆(10)下端的支撑杆(2)内壁上均设有折弯状的升降滑槽(25),升降滑槽(25)的内侧嵌设安装有定位端(24),且定位端(24)的上侧端部设有与定位槽(22)对应设置的定位块(2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进给多工序连续冲压模,包括底座(1)、支撑杆(2)和滚筒(13);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上侧两端均设有支撑杆(2),且底座(1)的上端中间位置设有升降气缸(20),且底座(1)的上端中间位置设有与升降气缸(20)对应设置的固定槽(21),且升降气缸(20)的上侧端部设有升降杆(19),且升降杆(19)的上侧端部设有升降板(6),且升降板(6)的下端两侧均设有减震器(4),且减震器(4)的下侧端部与底座(1)的连接之间均设有缓冲弹簧(3),且升降板(6)的两侧端部均设有折弯状的顶起杆(5),且升降板(6)的上侧端部开设有三组工件槽(16),且工件槽(16)内安装放置有冲压工件(15);
所述升降板(6)和冲压工件(15)的上端设有对接板(7),且对接板(7)上贯穿开设有三组与冲压工件(15)对应设置的贯穿槽(14),且对接板(7)的上端设有滚筒(13),滚筒(13)的两侧端部均设有转动杆(10),且底座(1)左端支撑杆(2)的上侧端部设有安装箱(8),且滚筒(13)左端的转动杆(10)贯穿支撑杆(2)和安装箱(8)的内部,且滚筒(13)左端转动杆(10)的贯穿端设有转动电机(9),且滚筒(13)左端转动杆(10)的贯穿之间设有减速器(11),且支撑杆(2)的上端内侧均设有编码器(12),滚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志龙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浩佳德精密模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