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液冷管总成及新能源汽车,其中,所述液冷管总成包括:进液集管、出液集管及循环管,所述循环管设置有多个,多个循环管并列排布,且循环管的进口与所述进液集管固定连接且相通,循环管的出口与所述出液集管固定连接且相通。基于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液冷管总成,无需使用过多接头,只需出液集管及进液集管与冷却液源可拆卸连接即可,降低了液冷管总成的泄露概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液冷管总成及新能源汽车
本技术涉及温度控制
,尤其涉及的是一种液冷管总成及新能源汽车。
技术介绍
为提高新能源汽车的续航能力,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逐步提高,与此同时,单个电池箱体的占用空间也正在被逐渐压缩,以求放置更多的电池。随着电池数量的增加,液冷管总成也要随之发生变化,以提高对电池进行加温和冷却的控制能力。传统的电池箱体与电池液冷管总成采用分体式设计,其中,电池箱体多采用铝型材拼焊结构或铝压铸结构,如图1所示,电池液冷管总成包括:数条冷液进液集管1和相同数量的冷液出液集管2,其中,共3条冷液进液集管1和3条冷液出液集管2,每个电池组区域包括一组冷液进液集管1和冷液出液集管2,即电池与液冷管组交叉次序排布。上述的电池液冷管总成使用接头较多,容易泄露。可见,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冷管总成及新能源汽车,旨在改善现有电池液冷管总成使用接头较多,容易泄露的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液冷管总成,其包括:进液集管、出液集管及循环管,所述循环管设置有多个,多个循环管并列排布,且循环管的进口与所述进液集管固定连接且相通,循环管的出口与所述出液集管固定连接且相通。在进一步地优选方案中,所述循环管包括依次设置的进液管段、连通管段及出液管段,所述进液管段与出液管段相平行;所述进液集管连接于进液管段的第一端,所述出液集管连接于出液管段的第一端。在进一步地优选方案中,所述出液集管包括多个依次排布的低位管段、衔接管段及高位管段,所述低位管段与高位管段皆为直管,且低位管段的轴线与高位管段的轴线相平行。在进一步地优选方案中,所述进液集管为直管,且所述低位管段的轴线与所述进液集管的轴线位于同一平面。在进一步地优选方案中,所述进液集管与出液集管皆为直管,所述进液管段的第一端向下折弯与进液集管相连接,所述出液管段的第一端向上折弯与出液集管相连接。在进一步地优选方案中,所述进液集管与出液集管皆为直管,所述进液管段的第一端向下折弯与进液集管相连接,所述出液管段的第一端向下折弯与出液集管相连接。在进一步地优选方案中,所述进液集管与出液集管皆为直管,所述进液管段的第一端向下折弯与进液集管相连接,所述出液集管与出液管段高度相同。在进一步地优选方案中,所述连通管段呈弧形。在进一步地优选方案中,所述进液集管及出液集管皆两端开口,且开口处设置有堵盖。一种新能源汽车,其包括如上所述的液冷管总成。由此,该新能源汽车可以具有前面描述的液冷管总成所具有的全部特征以及优点,在此不再赘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液冷管总成,包括:进液集管、出液集管及循环管,所述循环管设置有多个,多个循环管并列排布,且循环管的进口与所述进液集管固定连接且相通,循环管的出口与所述出液集管固定连接且相通。基于此,本技术所提供的液冷管总成,无需使用过多接头,只需出液集管及进液集管与冷却液源可拆卸连接即可,降低了液冷管总成的泄露概率。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中液冷式液冷管总成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优选实施例中液冷管总成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另一种优选实施例中液冷管总成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局部A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提供一种液冷管总成及新能源汽车,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由图1里不难看出,现有的液冷管总成不仅使用的可拆卸连接结构较多,容易泄露;而且结构比较复杂,中部余留有较大的空白空间,导致能够放置的动力电池数量较少,新能源汽车的续航能力较差。若能将液冷管更为规则的排布,并降低可拆卸连接结构的使用,则不仅能够简化液冷管总成的可靠性,降低其泄露概率,还能减小其空间占用,提高新能源汽车的续航能力。基于上述思路,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液冷管总成,如图2及图3所示,其包括:进液集管100、出液集管200及多个循环管300,多个循环管300并列排布,循环管300与循环管300之间的间距可根据动力电池的数量、型号等参数进行适应性调整,本技术不作具体限定。每个循环管300开设一个进口及一个出口,该多个循环管300的进口皆与所述进液集管100相连接,出口则皆与所述出液集管200相连接。该结构与传统的串联式液冷管总成不同,串联式液冷管总成中的多个循环管300采用可拆卸连接,是造成容易泄露的重要原因,而且串联式液冷管总成各处的降温能力有所差异,位于前置位的液冷管内的冷却液温度较低,降温能力较佳,位于后置位的液冷管内的冷却液温度较高,降温能力则较差,容易造成同一电池组内电池的使用寿命各不相同,最终导致电池组的使用寿命较低(通常是直接更换整个电池组)。作为本技术地优选实施例,所述循环管300包括依次设置的进液管段、连通管段及出液管段,所述进液管段与出液管段相平行;也就是说,本技术中的循环管300优选为弯管,可通过工艺折弯—除油生产得到。与循环管300形状相适配的是,所述进液集管100连接于进液管段的第一端,所述出液集管200连接于出液管段的第一端。即进液集管100与出液集管200设置于同一侧,以便减少连接冷却液源所使用管道,简化热管理系统的硬件结构,减少管道占用的空间。如图2所示,作为上述优选实施例的一种改进,所述出液集管200包括多个依次排布的低位管段210′、衔接管段220′及高位管段230′,所述低位管段210′与高位管段230′皆为直管,且低位管段210′的轴线与高位管段230′的轴线相平行。也就是说,出液集管200是近似波浪形的,并非直管。与此适配的是,所述进液集管100为直管,且所述低位管段210′的轴线与所述进液集管100的轴线位于同一平面。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从图中也可以看出),整个循环管300只有衔接管段220′一处折弯,生产工艺较为简单,成本较低;且整个液冷管总成的占用空间是比较小的。可以理解的是,该结构的替换结构可以有很多种,比如可以设置低位管段210′与高位管段230′皆为弧形,即整个循环管300是呈波浪形的;又比如可以设置衔接管段220′向下延伸,即图示结构的镜像结构;再比如,进液集管100也可以设置为近似波浪形等等;本技术无法一一列举,此处不再赘述。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将出液集管200设置为直管,将进液集管100设置为近似波浪形实为上述方案的等同替换,亦应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在具体实施时,多个循环管300分别为第一循环管300、第二循环管300、……、第N循环管300,所述第一循环管300、第二循环管300、……、第N循环管300由一侧向另一侧依次排布(图2中由前侧到后侧依次为第一循环管300、第二循环管300、第三循环管300及第四循环管3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液冷管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液集管、出液集管及循环管,所述循环管设置有多个,多个循环管并列排布,且循环管的进口与所述进液集管固定连接且相通,循环管的出口与所述出液集管固定连接且相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冷管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液集管、出液集管及循环管,所述循环管设置有多个,多个循环管并列排布,且循环管的进口与所述进液集管固定连接且相通,循环管的出口与所述出液集管固定连接且相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管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管包括依次设置的进液管段、连通管段及出液管段,所述进液管段与出液管段相平行;所述进液集管连接于进液管段的第一端,所述出液集管连接于出液管段的第一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管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集管包括多个依次排布的低位管段、衔接管段及高位管段,所述低位管段与高位管段皆为直管,且低位管段的轴线与高位管段的轴线相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冷管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集管为直管,且所述低位管段的轴线与所述进液集管的轴线位于同一平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管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集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向军,王海燕,张招东,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文轩热管理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