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分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88506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6 19:31
本发明专利技术车辆的分动结构即使在润滑油低油位化而降低了搅拌阻力的状況下,也能与车辆的前后方向的倾斜无关地使联轴器室的润滑油量稳定,并维持润滑油的搅拌带来的联轴器的冷却效果。具备容纳相互噛合的第一齿轮(13)与第二齿轮(14)的齿轮室(Z1)和容纳与第一齿轮(13)同轴上设置的联轴器(20)的联轴器室(Z2)。具备将齿轮室(Z1)的润滑油向联轴器室(Z2)导入的导入路径(90)和使导入至联轴器室(Z2)的润滑油返回齿轮室(Z1)返回的返回路径(94)、(95)、(96)、(91)。返回路径从在联轴器室(Z2)的车辆前后方向中间部的下部开口的开口部(94)开始,向齿轮室(Z1)朝下方倾斜至在齿轮室(Z1)开口的油排出孔(95)为止。

Transfer structure of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的分动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装载于四轮驱动车的分动结构。
技术介绍
作为四轮驱动车已知有如下结构:发动机等驱动源与变速器以轴心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形式配置于车身前部,从该变速器输出的驱动力通过在车身后方延伸的后轮用输出轴以及后轮用差动装置传递至作为主驱动轮的后轮,且设置有将向作为辅助驱动轮的前轮输出的驱动力取出的分动装置,由该分动装置取出的驱动力通过在车身前方延伸的前轮用输出轴以及前轮用差动装置传递至前轮,除后轮外前轮也可驱动。专利文献1记载的分动装置在后轮用输出轴上配设有将前轮用驱动力取出的联轴器,通过完全紧固该联轴器来成为将驱动力向前轮与后轮均等地传递的四轮驱动状态,在联轴器的完全紧固与完全解放之间根据紧固状态来调节向前轮输出的驱动力的分配。形成为如下结构:由联轴器取出的驱动力通过设置于后轮用输出轴上的驱动齿轮和与该驱动齿轮啮合且设置于前轮用输出轴上的从动齿轮向前轮用输出轴传递,除后轮外前轮也可驱动。驱动齿轮与从动齿轮为始终啮合式,因此两齿轮以及支持它们的轴承需要润滑以防止啮合部的烧伤。并且,为了其润滑,在容纳驱动齿轮及从动齿轮的齿轮室的下部积存有润滑油。并且,该润滑油通过从动齿轮向驱动齿轮扬起从而进行扬起给油。在该齿轮室的车身后方侧配置有容纳上述联轴器的联轴器室。联轴器具备电磁式的先导离合器(pilotclutch)、凸轮机构和主离合器,通过调节先导离合器的紧固状态来使凸轮机构增减主离合器的摩擦板的按压力从而变更主离合器的紧固状态,调节前轮与后轮的驱动力的分配。因此,主离合器的摩擦板因滑动而发热。又,尤其是在基于FR(FrontEngine,RearDrive)的四轮驱动车中,末端齿轮(finalgear)位于后轮用差动装置内,所以与变速器连结的后轮用输出轴的转速较高,主离合器的摩擦板的发热量也相应程度地变多。因此,容纳联轴器的联轴器室需要冷却。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6538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如以往那样,在通过分动装置的壳体(case)进行的大气的冷却中,联轴器的温度恐怕会超过容许温度,为了确保联轴器的耐久性而需要进行联轴器的冷却。相对于此,可考虑与上述齿轮室同样地通过使联轴器室内也积存润滑油来进行冷却。又,也可考虑在齿轮室与联轴器室之间的侧壁部设置油供给孔与油排出孔,使齿轮室的从动齿轮扬起的润滑油向联轴器室供给并进行循环,藉由润滑油的搅拌来冷却联轴器。然而,联轴器室中积存的润滑油在上坡、下坡等车辆以倾斜的状态行驶时,会偏向车辆前方或车辆后方、或者润滑油从油排出孔大量流出,因此恐怕无法获得冷却效果。另一方面,从抑制搅拌阻力的观点出发优选使联轴器室内的润滑油低液位化,但如上所述车辆在倾斜的状态下润滑油会偏向前后方向或从油排出孔排出,则冷却效果会进一步降低。因此,本专利技术的问题是在车辆的分动结构中,即使在使润滑油低液位化而降低搅拌阻力的状況下,也能与车辆的前后方向的倾斜无关地使联轴器室的润滑油量稳定,并维持润滑油的搅拌带来的联轴器的冷却效果。解决问题的手段:为了解决所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的分动结构的特征在于如下构成。首先,第一专利技术,其特征在于,是具备:容纳相互噛合的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的齿轮室和容纳与所述第一齿轮同轴上设置的联轴器的联轴器室的车辆的分动结构;具备:将所述齿轮室的润滑油向所述联轴器室导入的导入路径;和使导入至所述联轴器室的润滑油返回所述齿轮室的返回路径;所述返回路径从在所述联轴器室的车辆前后方向中间部的下部开口的开口部开始,向所述齿轮室朝下方倾斜至在所述齿轮室开口的油排出孔为止。又,第二专利技术基于所述第一专利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返回路径具有相对于所述联轴器室的轴芯斜着贯通该联轴器室的内周壁的贯通部。又,第三专利技术基于所述第二专利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联轴器室在所述齿轮室的相反侧被盖构件关闭;在所述联轴器室的内周面上从所述联轴器室与所述盖构件的接合面至所述联轴器室的车辆前后方向中间部,形成有与该联轴器室的轴芯平行的槽部;所述槽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中间部的端面上形成有所述开口部;所述槽部与所述贯通部由拔模形成。又,第四专利技术基于所述第一专利技术至第三专利技术中任一所述的专利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联轴器室具有与所述齿轮室隔开的侧壁部;所述侧壁部上形成有所述返回路径的所述油排出孔。又,第五专利技术基于所述第四专利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部上形成有所述导入路径的油供给孔;所述油供给孔在比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的啮合部靠近旋转方向的后方侧所对应的位置上形成。又,第六专利技术基于所述第一专利技术至第三专利技术中任一所述的专利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返回路径上设置有检测润滑油的温度的油温传感器。专利技术效果:根据第一专利技术,齿轮室的润滑油通过导入路径导入联轴器室,并积存于联轴器室内。联轴器室内积存的润滑油因联轴器的旋转而被搅拌,从而冷却该联轴器。联轴器室内的润滑油的一部分通过返回路径返回至齿轮室,在联轴器室中,能根据返回路径的油排出孔的位置保持大致一定的油位。返回路径具有在联轴器室的车辆前后方向中间部的下部开口的开口部,并朝齿轮室向下方倾斜至在齿轮室开口的油排出孔。因此,在下坡等车辆前方向下倾斜的情况下,虽然油排出孔的位置下降,但在比油排出孔高的位置有开口部,因此即使润滑油的油位比油排出孔靠上,润滑油也不会从油排出孔排出直至超过开口部。因此,即使在润滑油低液位化而降低了搅拌阻力状況下,也能与车辆的前后方向的倾斜无关地使联轴器室的润滑油量稳定,并维持润滑油的搅拌带来的联轴器的冷却效果。又,根据第二专利技术,在返回路径上具有相对于联轴器室的轴芯斜着贯通该联轴器室的内周壁的贯通部,所以能在联轴器室的内周壁内形成返回路径。因此,由于没有增大分动室的外壁,所以能使分动装置紧凑。又,根据第三专利技术,返回路径的开口部形成于槽部的端面,因此能将开口部的位置准确地定位在联轴器室的车辆前后方向中间部。又,槽部与贯通部由拔模形成,因此能在槽部的成型的同时使贯通部成型,从而易于制造。又,根据第四专利技术,在将联轴器室与齿轮室隔开的侧壁部上形成返回路径的油排出孔,因此能在齿轮室的成型的同时形成油排出孔,从而便于制造。又,根据第五专利技术,油供给孔在比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的啮合部靠近旋转方向的后方侧所对应的位置处形成,因此能将积存于齿轮室的底部的较低温的润滑油通过第二齿轮扬起,并从油供给孔供给至联轴器室,从而确保联轴器的冷却效果。又,根据第六专利技术,返回路径上设置有检测润滑油的温度的油温传感器,因此即使不浸泡在润滑油中也能通过油温传感器切实地检测出始终在返回路径中流动的润滑油的温度。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形态的车辆的分动结构的概略图;图2是示出本实施形态的分动装置的剖视放大图;图3是拆除本实施形态的分动装置的壳体后的立体图;图4中(a)是以图2中的A-A向视示出的分动装置的拆除分动壳体的第一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的分动结构,其特征在于,/n是具备:容纳相互噛合的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的齿轮室和容纳与所述第一齿轮同轴上设置的联轴器的联轴器室的车辆的分动结构;/n具备:将所述齿轮室的润滑油向所述联轴器室导入的导入路径;和/n使导入至所述联轴器室的润滑油返回所述齿轮室的返回路径;/n所述返回路径从在所述联轴器室的车辆前后方向中间部的下部开口的开口部开始,向所述齿轮室朝下方倾斜至在所述齿轮室开口的油排出孔为止。/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119 JP 2018-2163471.一种车辆的分动结构,其特征在于,
是具备:容纳相互噛合的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的齿轮室和容纳与所述第一齿轮同轴上设置的联轴器的联轴器室的车辆的分动结构;
具备:将所述齿轮室的润滑油向所述联轴器室导入的导入路径;和
使导入至所述联轴器室的润滑油返回所述齿轮室的返回路径;
所述返回路径从在所述联轴器室的车辆前后方向中间部的下部开口的开口部开始,向所述齿轮室朝下方倾斜至在所述齿轮室开口的油排出孔为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分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返回路径具有相对于所述联轴器室的轴芯斜着贯通该联轴器室的内周壁的贯通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分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联轴器室在轴方向的所述齿轮室的相反侧被盖构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川裕三
申请(专利权)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