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总成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90907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0 09:2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身总成及汽车,该车身总成包括车架、防撞组件和补强组件,防撞组件包括固定支架和防撞梁,固定支架设于车架的前端,补强组件包括补强柱、补强横梁、第一补强座、第二补强座及第三补强座,第二补强座设于车架的内壁,第三补强座设于车架的底部,第二补强座上设有多个补强板,补强板的侧壁上设有多个装配柱,第三补强座包括多个固定板和支撑板,固定板的侧壁上设有固定孔,固定孔内设有固定柱,支撑板上设有支撑柱。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补强横梁的设计,提高了车架底部结构的稳定性,通过第二补强座的设计,提高了车架前端、后端与补强横梁之间结构的稳定性,通过第三补强板的设计,提高了车架底部与补强横梁之间结构的稳定性。

Body assembly and automobi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总成及汽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
,特别涉及一种车身总成及汽车。
技术介绍
社会在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而汽车作为一种交通运输工具,已经逐步在国内普及。汽车的整体强度在不断提高,外观造型逐步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汽车车身总成作为汽车重要的组成部件,其结构的稳定性将直接影响汽车的驾驶安全,因此,人们对汽车车身总成结构的稳定性提出的更高的要求。现有的车身总成包括车架和与车架连接的防撞梁,通过将车架采用钢材材质,以提高车身总成结构的稳定性,但现有的车身总成使用过程中,随着车身整体结构的变大,仅通过采用钢材材质已不能满足现有汽车结构稳定性的要求,因此,使得汽车整体稳定性较低,降低了汽车的驾驶安全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稳定性高的车身总成及汽车。一种车身总成,包括车架和设于所述车架上的防撞组件和补强组件,所述防撞组件包括固定支架和设于所述固定支架上的防撞梁,所述固定支架设于所述车架的前端,所述补强组件包括设于所述车架前端的补强柱、设于所述车架底部的补强横梁、设于所述车架顶角的第一补强座和分别与所述补强横梁连接的第二补强座及第三补强座,所述第二补强座设于所述车架的内壁,所述第三补强座设于所述车架的底部,所述第二补强座上设有多个补强板,所述补强板的侧壁上设有多个装配柱,所述第三补强座包括多个固定板和设于所述固定板之间的支撑板,所述固定板的侧壁上设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内设有固定柱,所述支撑板上设有支撑柱。上述车身总成,通过所述补强横梁的设计,提高了所述车架底部结构的稳定性,通过所述第二补强座的设计,提高了所述车架前端、后端与所述补强横梁之间结构的稳定性,通过所述第三补强板的设计,提高了所述车架底部与所述补强横梁之间结构的稳定性,使得所述车身总成通过所述补强组件的设计,提高了整体结构的强度。进一步地,所述车架的底部设有减振座,所述减振座内设有减振器,所述减振器用于降低所述车架与车身之间的振动。进一步地,所述车架的后端外壁设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的一侧与所述车架相固定,另一侧背向所述车架凸起。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补强座的上端外壁设有避让凹槽,所述补强横梁架设在所述避让凹槽上。进一步地,所述车架的后端底部设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采用直角三角形支架结构,且所述支撑架的直角边与所述车架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板的板面高度小于所述固定板的顶端侧壁高度,且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固定板的侧壁相垂直。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支架和所述防撞梁内均设有吸能孔,所述吸能孔用于提高所述固定支架和所述防撞梁的防撞能力。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柱的末端设有缓冲板,所述缓冲板内设有缓冲弹簧或橡胶垫。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汽车车身和上述车身总成,所述汽车车身与所述车身总成相连接。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身总成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车身总成底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第二补强座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中第三补强座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车身总成的结构示意图;主要元素符号说明车身总成100,100a车架10防撞组件11固定支架12防撞梁13补强柱14补强横梁15第一补强座16第二补强座17第三补强座18补强板19装配柱20固定板21支撑板22固定柱23支撑柱24减振座25避让凹槽26支撑架27限位板28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附图中给出了本专利技术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专利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专利技术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上”、“下”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请参阅图1至图4,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身总成100,包括车架10和设于所述车架10上的防撞组件11和补强组件,所述防撞组件11包括固定支架12和设于所述固定支架12上的防撞梁13,所述固定支架12设于所述车架10的前端,其中,通过所述固定支架12的设计,有效的在所述防撞梁13与所述车架10之间起到了连接固定的效果,且通过所述防撞梁13的设计,有效的提高了所述车架10前段的防撞能力,提高了汽车行驶的安全性。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所述补强组件包括设于所述车架10前端的补强柱14、设于所述车架10底部的补强横梁15、设于所述车架10顶角的第一补强座16和分别与所述补强横梁15连接的第二补强座17及第三补强座18,所述补强柱14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汽车的前端和所述固定支架12相连接,所述第二补强座17设于所述车架10的内壁,所述第三补强座18设于所述车架10的底部,所述第二补强座17上设有多个补强板19,所述补强板19的侧壁上设有多个装配柱20,所述第三补强座18包括多个固定板21和设于所述固定板21之间的支撑板22,所述固定板21的侧壁上设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内设有固定柱23,所述支撑板22上设有支撑柱24。优选的,所述车架10的底部设有减振座25,所述减振座25内设有减振器,所述减振器用于降低所述车架10与车身之间的振动,进而降低了所述车身总成100行驶过程中的振动,所述第二补强座17的上端外壁设有避让凹槽26,所述补强横梁15架设在所述避让凹槽26上,通过所述避让凹槽26的设计,有效的提高所述补强横梁15与所述第二补强座17之间的装配稳定性。此外,本实施例中,所述车架10的后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和设于所述车架上的防撞组件和补强组件,所述防撞组件包括固定支架和设于所述固定支架上的防撞梁,所述固定支架设于所述车架的前端,所述补强组件包括设于所述车架前端的补强柱、设于所述车架底部的补强横梁、设于所述车架顶角的第一补强座和分别与所述补强横梁连接的第二补强座及第三补强座,所述第二补强座设于所述车架的内壁,所述第三补强座设于所述车架的底部,所述第二补强座上设有多个补强板,所述补强板的侧壁上设有多个装配柱,所述第三补强座包括多个固定板和设于所述固定板之间的支撑板,所述固定板的侧壁上设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内设有固定柱,所述支撑板上设有支撑柱。/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和设于所述车架上的防撞组件和补强组件,所述防撞组件包括固定支架和设于所述固定支架上的防撞梁,所述固定支架设于所述车架的前端,所述补强组件包括设于所述车架前端的补强柱、设于所述车架底部的补强横梁、设于所述车架顶角的第一补强座和分别与所述补强横梁连接的第二补强座及第三补强座,所述第二补强座设于所述车架的内壁,所述第三补强座设于所述车架的底部,所述第二补强座上设有多个补强板,所述补强板的侧壁上设有多个装配柱,所述第三补强座包括多个固定板和设于所述固定板之间的支撑板,所述固定板的侧壁上设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内设有固定柱,所述支撑板上设有支撑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的底部设有减振座,所述减振座内设有减振器,所述减振器用于降低所述车架与车身之间的振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的后端外壁设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的一侧与所述车架相固定,另一侧背向所述车架凸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明达单丰武姜筱华陈立伟聂小勇蔡剑峰周啟涛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