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润滑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139434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3 11: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喷油控制系统、机油泵、高压喷油系统;喷油控制系统包括:活塞冷却喷嘴油道、电控冷却喷油嘴和电磁控制阀;电控冷却喷油嘴和电磁控制阀均设置在活塞冷却喷嘴油道上;机油泵包括:主油道、出油口、反馈油道和反馈机油口,主油道分别和出油口以及反馈油道连通,反馈油道与反馈机油口连通,反馈油道上安装比例电磁阀,反馈机油口与活塞冷却喷嘴油道连通;高压喷油系统包括:高压燃油泵和喷油嘴,高压燃油泵包括:吸油口和喷油口,吸油口与活塞冷却喷嘴油道连通,喷油口与喷油嘴连通。

A vehicle lubrication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辆润滑系统
本技术涉及汽车制造
,特别涉及一种车辆润滑系统。
技术介绍
润滑系统是车辆重要的润滑组件,其主要起到润滑、清洗、冷却、密封、防锈蚀、液压、减震缓冲的作用。一般的润滑系统由:油底壳、机油泵、喷嘴油道、高压喷油系统,滤清器、机油冷却器组成。其中,机油泵通常采用定排量机油泵,并且以发动机低速时的需求量为设计依据,由于机油泵共用流量随转速变化几乎呈线性增加,高速时输出油量过多,需采用机油限压阀来排出多余机油,因此传统润系统的机油泵具有浪费发动机功耗的缺陷。喷嘴油道上的活塞冷却喷嘴单纯靠油压控制喷嘴开闭,在低负荷工况下无法对活塞冷却喷嘴进行限制喷油,活塞会出现过度冷却的情况,因此传统润滑系统的喷嘴油道存在影响油耗,且不利于排放的缺陷。高压喷油系统基本作用是持续为发动机喷油器提供高压燃油,所以必须具有可靠的稳定性和较长使用寿命。传统润滑系统中的高压油泵通常是由驱动凸轮驱动油泵挺柱作往复运动,驱动凸轮与油泵挺柱接触压力非常大,因此具有容易引起发动机噪声和机械损失严重,影响整机可靠性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润滑系统。所述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车辆润滑系统,包括:喷油控制系统、机油泵、高压喷油系统;所述喷油控制系统包括:活塞冷却喷嘴油道、电控冷却喷油嘴和电磁控制阀;所述电控冷却喷油嘴和所述电磁控制阀均设置在所述活塞冷却喷嘴油道上;所述机油泵包括:主油道、出油口、反馈油道和反馈机油口,所述主油道分别和所述出油口以及所述反馈油道连通,所述反馈油道与所述反馈机油口连通,所述反馈油道上安装比例电磁阀,所述反馈机油口与所述活塞冷却喷嘴油道连通;所述高压喷油系统包括:高压燃油泵和喷油嘴,所述高压燃油泵包括:吸油口和喷油口,所述吸油口与所述活塞冷却喷嘴油道连通,所述喷油口与所述喷油嘴连通。进一步地,所述车辆润滑系统还包括:滤清器和机油冷却器,所述滤清器与所述出油口连通,所述机油冷却器与所述滤清器和所述活塞冷却喷嘴油道连通。进一步地,所述机油冷却器与所述活塞冷却喷嘴油道之间设置机油压力传感器。进一步地,所述高压喷油系统还包括:进气凸轮轴、排气凸轮轴、驱动凸轮、驱动挺柱和真空泵;所述进气凸轮轴与一端设置所述驱动凸轮,另一端设置进气中央控制阀,所述排气凸轮轴一端设置所述真空泵,另一端设置排气中央控制阀。进一步地,所述喷油嘴压装在发动机气缸缸盖上,所述喷油嘴对准所述驱动凸轮与所述驱动挺柱的接触位置设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公开的一种车辆润滑系统通过比例电磁阀控制机油泵的反馈机油压力大小,使得机油泵实现排量无级可调,可根据发动机各转速的实际润滑需求,调整输出油量,节省油耗;2、本技术喷油控制系统采用电磁阀控制,并采用电控冷却喷油嘴喷油,冷启动或者低负荷是关闭活塞冷却喷嘴油道或电控冷却喷油嘴,高负荷或高水温时开启,节省油耗;3、本技术在高压燃油泵的喷油口处增加喷油嘴,实现对驱动凸轮和驱动挺柱接触面的润滑和冷却,延长高压燃油泵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润滑系统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喷油控制系统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机油泵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机油泵A-A截面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机油泵出油口和反馈机油口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高压喷油系统高压燃油泵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喷油控制系统;2、机油泵;3、高压喷油系统;4、滤清器;5、机油冷却器;6、发动机气缸缸盖;1.1、活塞冷却喷嘴油道;1.2、电控冷却喷油嘴;1.3、电磁控制阀;1.4、机油压力传感器;2.1、驱动组件;2.2、输油道;2.1.1、滑块;2.1.2、转子;2.2.1主油道;2.2.2、出油口;2.2.3、反馈油道;2.2.4、反馈机油口;2.2.5、比例电磁阀;3.1、高压燃油泵;3.2、喷油嘴;3.3、进气凸轮轴;3.4、排气凸轮轴;3.5、驱动凸轮;3.6、驱动挺柱;3.7、真空泵;3.8、进气中央控制阀;3.9、排气中央控制阀;6.1、回油口。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所示,一种车辆润滑系统,包括:油底壳(未示出)、喷油控制系统1、机油泵2、高压喷油系统3、滤清器4、机油冷却器5。其中,机油泵、高压喷油系统、机油冷却器均与喷油控制系统连接,滤清器与机油泵和机油冷却器连接。如图2所示,喷油控制系统1包括:活塞冷却喷嘴油道1.1、电控冷却喷油嘴1.2和电磁控制阀1.3;电控冷却喷油嘴设置在活塞冷却喷嘴油道上,电磁控制阀安装在活塞冷却喷嘴油道上。机油冷却器与活塞冷却喷嘴油道连接,二者之间设置机油压力传感器。如图3和图4所示,机油泵2包括:驱动组件2.1和输油道2.2,在驱动组件的驱动下控制机油在输油道内传输,从而实现泵送作用。输油道包括:主油道2.2.1、出油口2.2.2、反馈油道2.2.3和反馈机油口2.2.4,其中,主油道与反馈油道连通,主油道与出油口连通,反馈油道和反馈机油口连通。出油口与滤清器连通,反馈机油口与活塞冷却喷嘴油道连通。反馈油道上安装PCJ比例电磁阀2.2.5,控制油道的开闭,从而实现对活塞冷却喷嘴喷油的控制。比例电磁阀控制来自于主油道的反馈机油压力大小,推动驱动组件中滑块2.1.1移动,不断改变滑块与转子2.1.2之间的偏心,实时改变机油泵排量,调整输出油量。如图5和图6所示,高压喷油系统3包括:高压燃油泵3.1、喷油嘴3.2、进气凸轮轴3.3、排气凸轮轴3.4、驱动凸轮3.5、驱动挺柱3.3和真空泵3.7。高压燃油泵包括:吸油口(未示出)和喷油口(未示出),吸油口与活塞冷却喷嘴油道连通,喷油口与喷油嘴连通,喷油嘴压装在发动机气缸缸盖6上。进气凸轮轴与一端设置驱动凸轮,另一端设置进气中央控制阀3.8,排气凸轮轴一端设置真空泵,另一端设置排气中央控制阀3.9。驱动凸轮通过转动带动驱动挺柱发生往返运动。喷油嘴对准驱动挺柱与驱动凸轮的接触位置,将高压润滑油喷射到驱动挺柱和驱动凸轮的接触部位上,润滑油通过气缸盖上的回油口6.1回到油底壳中,实现整个润滑系统的循环冷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喷油控制系统、机油泵、高压喷油系统;/n所述喷油控制系统包括:活塞冷却喷嘴油道、电控冷却喷油嘴和电磁控制阀;所述电控冷却喷油嘴和所述电磁控制阀均设置在所述活塞冷却喷嘴油道上;/n所述机油泵包括:主油道、出油口、反馈油道和反馈机油口,所述主油道分别和所述出油口以及所述反馈油道连通,所述反馈油道与所述反馈机油口连通,所述反馈油道上安装比例电磁阀,所述反馈机油口与所述活塞冷却喷嘴油道连通;/n所述高压喷油系统包括:高压燃油泵和喷油嘴,所述高压燃油泵包括:吸油口和喷油口,所述吸油口与所述活塞冷却喷嘴油道连通,所述喷油口与所述喷油嘴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喷油控制系统、机油泵、高压喷油系统;
所述喷油控制系统包括:活塞冷却喷嘴油道、电控冷却喷油嘴和电磁控制阀;所述电控冷却喷油嘴和所述电磁控制阀均设置在所述活塞冷却喷嘴油道上;
所述机油泵包括:主油道、出油口、反馈油道和反馈机油口,所述主油道分别和所述出油口以及所述反馈油道连通,所述反馈油道与所述反馈机油口连通,所述反馈油道上安装比例电磁阀,所述反馈机油口与所述活塞冷却喷嘴油道连通;
所述高压喷油系统包括:高压燃油泵和喷油嘴,所述高压燃油泵包括:吸油口和喷油口,所述吸油口与所述活塞冷却喷嘴油道连通,所述喷油口与所述喷油嘴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辆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润滑系统还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段伟连源杨天德陈杰卢俊锡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小康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