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中间回路节能型机油控制阀,包括阀外壳和活塞,所述的阀外壳上分别形成第一工作接口、第二工作接口,所述的活塞与阀外壳之间形成相对滑动配合结构、且在活塞与阀外壳之间形成中间流道,所述的活塞上分别形成第一通油口、第二通油口,在活塞的中空内腔中安装第一单向阀,所述活塞在相对于阀外壳滑动过程中,所述的第一工作接口、中间流道、第一单向阀、第二通油口依次连通,或者,所述的第二工作接口、中间流道、第一单向阀、第一通油口依次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有效地减少对流体介质的消耗,在应用于可变气门正时调节系统时,还能使其相位调节速度得以提高。
An energy-saving oil control valve for intermediate circu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中间回路节能型机油控制阀
本技术涉及机油控制阀结构设计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中间回路节能型机油控制阀。
技术介绍
可变气门正时调节技术是指在特定的发动机工况下,通过控制内燃机进、排气门开启角度的时机,改变进、排气门重叠角的大小,从而实现增大进气充量和效率,更好地组织进气涡流,调节气缸爆发压力与残余废气量,最终获得发动机的功率、扭矩、排放、燃油经济性等综合性能改善。目前常见的可变气门正时调节系统主要采用油泵向机油控制阀输出油压为驱动力进行工作,其中的机油控制阀的结构比较复杂,对流体介质压力(油压)的依赖度高、耗油量大,从而对发动机油泵系统提出了更高的油压及泵油量需求,导致发动机系统结构更复杂,而且,还必须依靠高驱动油压比来补偿机油泄漏;尤其是在低温工况条件下,由于机油粘度高,导致可变气门正时调节系统的响应速度偏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中间回路节能型机油控制阀,减少对流体介质的消耗。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中间回路节能型机油控制阀,包括阀外壳和活塞,所述的阀外壳上分别形成第一工作接口、第二工作接口,所述的活塞与阀外壳之间形成相对滑动配合结构、且在活塞与阀外壳之间形成中间流道,所述的活塞上分别形成第一通油口、第二通油口,在活塞的中空内腔中安装第一单向阀,所述活塞在相对于阀外壳滑动过程中,所述的第一工作接口、中间流道、第一单向阀、第二通油口依次连通,或者,所述的第二工作接口、中间流道、第一单向阀、第一通油口依次连通。优选地,所述的第一单向阀固定安装在芯轴上,所述的芯轴固定连接在活塞的中空内腔中。优选地,所述的芯轴上形成定位凸台,所述的第一单向阀通过定位凸台固定安装在芯轴上。优选地,所述的定位凸台与芯轴之间是一体化成型结构。优选地,所述的芯轴与活塞之间以过盈配合方式形成固定连接结构。优选地,所述芯轴的截面形状呈H形结构,在芯轴与活塞之间形成第一单向阀的安装空间。优选地,所述阀外壳的中空内腔中安装第二单向阀,所述的阀外壳上形成进油口,所述的进油口通过第二单向阀与第二通油口连通。优选地,所述阀外壳的内腔中设置挡环,通过挡环来限定活塞相对于阀外壳的滑动行程。优选地,所述阀外壳的内腔中固定连接弹簧座,在弹簧座与阀外壳之间设置复位弹簧。优选地,所述的弹簧座与阀外壳之间以过盈配合方式形成固定连接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在活塞与阀外壳之间形成中间流道、在活塞上分别形成第一通油口、第二通油口,并在活塞的中空内腔中安装第一单向阀,通过活塞相对于阀外壳轴向滑动、并与第一单向阀相配合,以此改变流体介质的流向路径、并进行流向控制,进而使第一工作接口、中间流道、第一单向阀、第二通油口依次连通,或者使第二工作接口、中间流道、第一单向阀、第一通油口依次连通,由此可以有效地减少对流体介质的消耗;另外,本技术应用于可变气门正时调节系统时,还可以提高可变气门正时调节系统的相位调节速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中间回路节能型机油控制阀的构造示意图(工作模式1)。图2为本技术一种中间回路节能型机油控制阀的构造示意图(工作模式2)。图3为本技术一种中间回路节能型机油控制阀应用于可变气门正时调节系统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图中部品标记名称:1-挡环,2-芯轴,3-阀外壳,4-活塞,5-第一单向阀,6-第二单向阀,7-滤网,8-复位弹簧,9-弹簧座,10-中间流道,11-定子,12-滞后腔,13-提前腔,14-转子叶片,21-定位凸台,31-消气口,32-第一工作接口,33-进油口,34-第二工作接口,41-第一通油口,42-第二通油口。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图2所示的中间回路节能型机油控制阀,主要包括阀外壳3和活塞4,所述的阀外壳3、活塞4均为中空腔体结构,在阀外壳3上分别形成消气口31、第一工作接口32、进油口33和第二工作接口34,所述阀外壳3的中空内腔中安装第二单向阀6,在阀外壳3的端部入口处固定连接滤网7。在活塞4上分别形成第一通油口41、第二通油口42,且在活塞4的中空内腔中安装第一单向阀5;所述的活塞4活动安装在阀外壳3的中空内腔中、且活塞4与阀外壳3之间形成相对滑动配合结构,在活塞4与阀外壳3之间形成中间流道10。所述阀外壳3的内腔中固定连接弹簧座9,在弹簧座9与阀外壳3之间设置复位弹簧8,通过复位弹簧8,可以为活塞4的轴向往复运动提供复位动力。通常,所述的弹簧座9与阀外壳3之间最好是以过盈配合方式形成固定连接结构。当活塞4相对于阀外壳3作轴向滑动时,所述的进油口33可通过第二单向阀6与第二通油口42连通,所述的第一工作接口32、中间流道10、第一单向阀5、第二通油口42之间可以依次连通,或者,所述的第二工作接口34、中间流道10、第一单向阀5、第一通油口41之间可以依次连通。所述的消气口31与活塞4端面连通,以便在活塞4运动时进行消气、泄油。为了防止活塞4脱出阀外壳3内腔,可以在阀外壳3的内腔中设置挡环1,并通过挡环1来限定活塞4相对于阀外壳3的滑动行程。为了方便第一单向阀5的装配作业,并保证第一单向阀5的工作可靠性,可以将第一单向阀5固定安装在芯轴2上,所述的芯轴2固定连接在活塞4的中空内腔中。为了使机油控制阀的结构更加紧凑,所述芯轴2的截面形状可以设计成H形结构,并在芯轴2与活塞4之间形成第一单向阀5的安装空间。进一步地,还可以在芯轴2上形成定位凸台21,所述的第一单向阀5通过定位凸台21固定安装在芯轴2上。通常,所述的定位凸台21与芯轴2之间优选采用一体化成型结构,所述的芯轴2与活塞4之间最好是以过盈配合方式形成固定连接结构。本技术可应用于可变气门正时调节系统中,其工作原理如图3所示。具体地,通过相位器的转子叶片14将定子11的中空内腔分隔成滞后腔12和提前腔13,所述的滞后腔12与第二工作接口34连通、而提前腔13与第一工作接口32连通,当活塞4相对于阀外壳3作轴向滑动时,可以形成如下2种工作模式:工作模式1:在活塞4相对于阀外壳3滑动过程中,当进油口33中的流体介质的液压力使第二单向阀6、第一单向阀5依次打开时,所述的进油口33、第二单向阀6、第二通油口42、第一单向阀5、第一通油口41、第一工作接口32之间依次连通而形成流体通道,同时,所述的第二工作接口34、中间流道10、第一单向阀5、第一通油口41、第一工作接口32之间也依次连通而形成流体通道,如图1、图3所示。工作模式2:在活塞4相对于阀外壳3滑动过程中,当进油口33中的流体介质的液压力使第二单向阀6打开、第一工作接口32中的流体介质的液压力使第一单向阀5打开时,所述的第一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中间回路节能型机油控制阀,包括阀外壳(3)和活塞(4),所述的阀外壳(3)上分别形成第一工作接口(32)、第二工作接口(34),所述的活塞(4)与阀外壳(3)之间形成相对滑动配合结构、且在活塞(4)与阀外壳(3)之间形成中间流道(10),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塞(4)上分别形成第一通油口(41)、第二通油口(42),在活塞(4)的中空内腔中安装第一单向阀(5),所述活塞(4)在相对于阀外壳(3)滑动过程中,所述的第一工作接口(32)、中间流道(10)、第一单向阀(5)、第二通油口(42)依次连通,或者,所述的第二工作接口(34)、中间流道(10)、第一单向阀(5)、第一通油口(41)依次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间回路节能型机油控制阀,包括阀外壳(3)和活塞(4),所述的阀外壳(3)上分别形成第一工作接口(32)、第二工作接口(34),所述的活塞(4)与阀外壳(3)之间形成相对滑动配合结构、且在活塞(4)与阀外壳(3)之间形成中间流道(10),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塞(4)上分别形成第一通油口(41)、第二通油口(42),在活塞(4)的中空内腔中安装第一单向阀(5),所述活塞(4)在相对于阀外壳(3)滑动过程中,所述的第一工作接口(32)、中间流道(10)、第一单向阀(5)、第二通油口(42)依次连通,或者,所述的第二工作接口(34)、中间流道(10)、第一单向阀(5)、第一通油口(41)依次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间回路节能型机油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单向阀(5)固定安装在芯轴(2)上,所述的芯轴(2)固定连接在活塞(4)的中空内腔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中间回路节能型机油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芯轴(2)上形成定位凸台(21),所述的第一单向阀(5)通过定位凸台(21)固定安装在芯轴(2)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中间回路节能型机油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位凸台(21)与芯轴(2)之间是一体化成型结构。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敬刚,谢超华,张林,张金伟,赵军,唐俊,齐邱豪,
申请(专利权)人:绵阳富临精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