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油阀,包括依次连接的油阀底板、夹板、回油板和油阀固定板,所述油阀固定板上端连接有上侧板,所述油阀固定板下端连接有下侧板,所述油阀底板水平开设有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油阀底板上间隔设有油孔组,所述夹板上间隔设有第一腔孔、第二腔孔和第三腔孔,所述第一腔孔和第三腔孔内套设有第一旋塞,所述第二腔孔内套设有第二旋塞,所述第一旋塞和第二旋塞依次贯穿回油板和油阀固定板,所述第一旋塞和第二旋塞分别连接有惰机连接器,所述回油板开设有第一回油槽和第二回油槽,所述回油板抵接油阀固定板的侧面上开设有圆角矩形槽,所述圆角矩形槽内嵌设有第一密封圈。
An oil valv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油阀
本技术涉及油阀
,特别是涉及一种油阀。
技术介绍
在现有技术中,油阀被用于输送油道的控制作用。在现有技术中,目前挖掘机模型使用的油阀通常为一个整体,不能拆卸,这样的结构不适用于一些特殊环境,并且固定的结构不适合拆卸维修而且由于生产现场环境恶劣、设备运行等特点,有时会导致零件出现故障,进而引起油阀内部出现问题,出现故障维修起来相对困难,定期维修时需要人工通过专用工具进行拆卸,拆卸过程繁琐。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阀,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油阀,包括油阀底板、夹板、回油板、油阀固定板、上侧板、下侧板、惰机连接器、第一旋塞和第二旋塞,油阀底板和回油板之间夹设有夹板,回油板远离夹板的侧面连接有油阀固定板,油阀固定板上端连接有上侧板,油阀固定板下端连接有下侧板,油阀底板水平开设有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第一通道设置于第二通道上方,油阀底板上间隔设有三个油孔组,油孔组包括上油孔和下油孔,上油孔一端连通第一通道,下油孔一端连通第二通道,夹板上间隔设有第一腔孔、第二腔孔和第三腔孔,油阀底板、第一腔孔和回油板之间合围形成第一腔室,油阀底板、第二腔孔和回油板之间合围形成第二腔室,油阀底板、第三腔孔和回油板之间合围形成第三腔室,三个油孔组分别连通第一腔室、第二腔室和第三腔室,第一腔室和第三腔室内套设有第一旋塞,第二腔室内套设有第二旋塞,第一旋塞和第二旋塞分别贯穿回油板,回油板上开设有供第一旋塞或第二旋塞贯穿的第一贯穿孔,回油板上沿水平方向间隔设有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回油板抵接油阀固定板的侧面上开设有第一回油槽和第二回油槽,第一回油槽两端分别连通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二回油槽两端分别连通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回油板抵接油阀固定板的侧面上开设有圆角矩形槽,圆角矩形槽内嵌设有第一密封圈,第一通孔连通第一腔室,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连通第二腔室,第四通孔连通第三腔室,第一旋塞和第二旋塞分别贯穿油阀固定板,第一旋塞和第二旋塞分别连接有惰机连接器。油阀底板、夹板、回油板、油阀固定板依次连接,夹板内套设有第一旋塞和第二旋塞,第一旋塞和第二旋塞一端依次贯穿回油板和油阀固定板,第一旋塞和第二旋塞均连接有惰机连接器,通过惰机连接器带动第一旋塞或第二旋塞转动,通过转动第一旋塞和第二旋塞调节第一回油槽和第二回油槽内的液体流动状态,通过转动第一旋塞和第二旋塞调节油道长度,通过油阀底板和回油板可以将第一旋塞和第二旋塞油阀固定安装在夹板内,从而可以便于对油阀进行拆卸与安装,有效的降低了工人的安装难度,同时便于对油阀进行维护。第一旋塞和第二旋塞分别开设有环形槽,环形槽内套设有第二密封圈。第二密封圈和第一贯穿孔过盈配合,通过第二密封圈增加第一旋塞和第二旋塞的密封性能,避免油阀内的液体漏出。油阀底板、夹板、回油板和油阀固定板通过紧固螺丝连接,油阀底板上对应紧固螺丝开设有螺纹通孔,夹板、回油板和油阀固定板分别开设有用于安装紧固螺丝的安装孔。通过紧固螺丝连接油阀底板、夹板、回油板和油阀固定板,可以增加本装置的稳定性,便于拆卸与安装。第一回油槽为弧形,第二回油槽沿直线设置,第一回油槽的长度与第二回油槽的长度之间的差值为3~4mm。将第一回油槽设置为弧形,并且将第二回油槽设置为直线形状,使第一回油槽的长度大于第二回油槽。第一回油槽的圆心设置于第一旋塞的中轴线或第二旋塞的中轴线上,第一旋塞和第二旋塞抵接油阀底板的侧面分别开设有第一回油槽,上油孔的圆心设置于第一回油槽的中心线上,下油孔的圆心设置于第一回油槽的中心线上,第一旋塞沿轴向开设有连接油孔,连接油孔的圆心设置于第一旋塞的第一回油槽中心线上,第二旋塞抵接回油板的侧面开设有第二弧形槽,第二弧形槽的中心线和第二旋塞的第一回油槽中心线共线。上油孔的圆心和下油孔的圆心均设置于第一回油槽的中心线上,第一通道和第一回油槽的通断通过第一旋塞控制,第二通道和第二回油槽的通断通过另一个第一旋塞控制,第一回油槽和第二回油槽的通断通过第二旋塞控制。第一旋塞和第二旋塞分别通过连接螺丝连接惰机连接器,惰机连接器开设有供第一旋塞或第二旋塞贯穿的旋塞通孔,惰机连接器开设有供连接螺丝贯穿的连接通孔,连接通孔连通旋塞通孔,第一旋塞和第二旋塞分别开设有连接螺纹孔,连接螺纹孔和连接螺丝螺纹配合。第一旋塞和第二旋塞分别通过连接螺丝连接惰机连接器,第一旋塞和第二旋塞均通过连接螺纹孔螺接连接螺丝,便于拆卸与安装惰机连接器。油阀底板远离夹板的侧面开设有若干螺丝孔。螺丝孔配合螺丝能够用于安装油阀,提供多个安装位置,提高稳定性。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油阀底板、夹板、回油板、油阀固定板依次通过紧固螺丝连接,稳定性能好,夹板内套设有第一旋塞和第二旋塞,通过油阀底板和回油板可以将第一旋塞和第二旋塞油阀固定安装在夹板内,便于对油阀进行拆卸与安装,有效的降低了工人的安装难度,便于对油阀进行维护。附图说明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任何限制。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油阀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A-A剖视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B-B剖视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C-C剖视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油阀底板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夹板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回油板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油阀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油阀底板1、夹板2、回油板3、油阀固定板4、上侧板5、下侧板6、惰机连接器7、第一旋塞8、第二旋塞9、第一通道11、第二通道12、上油孔13、下油孔14、第一腔孔21、第二腔孔22、第三腔孔23、第一贯穿孔37、第一通孔31、第二通孔32、第三通孔33、第四通孔34、第一回油槽35、第二回油槽36、圆角矩形槽38、第二贯穿孔41。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通常是指如图1所示的上下左右。“内、外”是指具体轮廓上的内与外。“远、近”是指相对于某个部件的远与近。实施例1如图1-8中所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油阀,包括油阀底板1、夹板2、回油板3、油阀固定板4、上侧板5、下侧板6、惰机连接器7、第一旋塞8和第二旋塞9,油阀底板1和回油板3之间夹设有夹板2,回油板3远离夹板2的侧面连接有油阀固定板4,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油阀,其特征在于:包括油阀底板、夹板、回油板、油阀固定板、上侧板、下侧板、惰机连接器、第一旋塞和第二旋塞,所述油阀底板和回油板之间夹设有夹板,所述回油板远离夹板的侧面连接有油阀固定板,所述油阀固定板上端连接有上侧板,所述油阀固定板下端连接有下侧板,所述油阀底板水平开设有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设置于第二通道上方,所述油阀底板上间隔设有三个油孔组,所述油孔组包括上油孔和下油孔,所述上油孔一端连通第一通道,所述下油孔一端连通第二通道,所述夹板上间隔设有第一腔孔、第二腔孔和第三腔孔,所述油阀底板、第一腔孔和回油板之间合围形成第一腔室,所述油阀底板、第二腔孔和回油板之间合围形成第二腔室,所述油阀底板、第三腔孔和回油板之间合围形成第三腔室,三个所述油孔组分别连通第一腔室、第二腔室和第三腔室,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三腔室内套设有第一旋塞,所述第二腔室内套设有第二旋塞,所述第一旋塞和第二旋塞分别贯穿回油板,所述回油板上开设有供第一旋塞或第二旋塞贯穿的第一贯穿孔,所述回油板上沿水平方向间隔设有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所述回油板抵接油阀固定板的侧面上开设有第一回油槽和第二回油槽,所述第一回油槽两端分别连通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二回油槽两端分别连通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所述回油板抵接油阀固定板的侧面上开设有圆角矩形槽,所述圆角矩形槽内嵌设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通孔连通第一腔室,所述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连通第二腔室,所述第四通孔连通第三腔室,所述第一旋塞和第二旋塞分别贯穿油阀固定板,所述第一旋塞和第二旋塞分别连接有惰机连接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阀,其特征在于:包括油阀底板、夹板、回油板、油阀固定板、上侧板、下侧板、惰机连接器、第一旋塞和第二旋塞,所述油阀底板和回油板之间夹设有夹板,所述回油板远离夹板的侧面连接有油阀固定板,所述油阀固定板上端连接有上侧板,所述油阀固定板下端连接有下侧板,所述油阀底板水平开设有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设置于第二通道上方,所述油阀底板上间隔设有三个油孔组,所述油孔组包括上油孔和下油孔,所述上油孔一端连通第一通道,所述下油孔一端连通第二通道,所述夹板上间隔设有第一腔孔、第二腔孔和第三腔孔,所述油阀底板、第一腔孔和回油板之间合围形成第一腔室,所述油阀底板、第二腔孔和回油板之间合围形成第二腔室,所述油阀底板、第三腔孔和回油板之间合围形成第三腔室,三个所述油孔组分别连通第一腔室、第二腔室和第三腔室,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三腔室内套设有第一旋塞,所述第二腔室内套设有第二旋塞,所述第一旋塞和第二旋塞分别贯穿回油板,所述回油板上开设有供第一旋塞或第二旋塞贯穿的第一贯穿孔,所述回油板上沿水平方向间隔设有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所述回油板抵接油阀固定板的侧面上开设有第一回油槽和第二回油槽,所述第一回油槽两端分别连通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二回油槽两端分别连通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所述回油板抵接油阀固定板的侧面上开设有圆角矩形槽,所述圆角矩形槽内嵌设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通孔连通第一腔室,所述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连通第二腔室,所述第四通孔连通第三腔室,所述第一旋塞和第二旋塞分别贯穿油阀固定板,所述第一旋塞和第二旋塞分别连接有惰机连接器。
2.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海来,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市睿信德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