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管理用于机动车辆的间接可逆空调回路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3900770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2 10: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间接可逆空调回路(1)的管理方法,所述可逆间接空调回路包括:第一制冷剂流体环路(A),制冷剂流体在其中流通;并包括第一双流体热交换器(5),其共同布置在所述第一制冷剂流体环路(A)上和第二传热流体环路(B)上,第一传热流体在所述第二传热流体环路中流通,所述回路适于根据以下模式进行操作:热泵模式,和源自热泵模式的热泵除湿模式,当间接空调回路(1)处于热泵模式或热泵除湿模式中时,中央控制单元(90)控制用于使第一传热流体重定向的重定向装置,以使得:如果在温度传感器(72)处测得的温度大于或等于T72t+Y1,则第一传热流体朝向内部散热器(54)和外部散热器(64)两者被重定向,如果在温度传感器(72)处测得的温度小于或等于T72t‑Y2,则所述第一传热流体仅朝向所述内部散热器(54)被重定向。

A method for managing indirect reversible air conditioning circuits for motor vehicl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用于管理用于机动车辆的间接可逆空调回路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机动车辆领域,尤其涉及机动车辆空调回路以及以热泵模式管理其的方法。
技术介绍
当前的机动车辆越来越经常地包括空调回路。在“经典”空调回路中,制冷剂流体通常依次经过压缩机、被放置为与机动车辆的外部空气流接触以释放热量的第一热交换器(也称为冷凝器)、膨胀装置和被放置为与机动车辆的内部空气流接触以对其进行冷却的第二热交换器(也称为蒸发器)。还存在更复杂的空调回路架构,其能够获得可逆空调回路,也就是说,能够使用热泵操作模式,在该热泵操作模式中,它能够在第一热交换器处吸收外部空气中的热能,第一热交换器则也称为蒸发器-冷凝器,并将热能馈送到乘客车厢中,特别是通过专用的第三热交换器。这尤其可以通过使用间接空调回路来实现。在此,间接是指空调回路包括用于两种单独的流体(例如,一方面是制冷剂流体,另一方面是与乙二醇混合的水)流通的两个环路,以进行各种热交换。因此,空调回路包括在其中流通制冷剂流体的第一制冷剂流体环路,在其中流通热传递流体的第二传热流体环路,以及同时布置在第一制冷剂流体环路和第二传热流体环路上的双流体热交换器,以使所述环路之间能够进行热交换。这种空调回路能够根据不同的操作模式来使用,特别是在来源于冷却模式的简单除湿模式和来源于热泵模式的完全除湿模式中使用。然而,在这些操作模式中,可能产生大量的热能,因此到达乘员车厢的空气流对于乘员而言太热且不舒服。当空调回路也用于冷却诸如电池、电力电子设备或一个或多个电马达的元件时,尤其如此。>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是至少部分地弥补现有技术的缺点,并提出一种用于管理改进的可逆空调回路的方法,特别是在热泵模式和热泵除湿模式中。因此,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管理用于机动车辆的可逆间接空调回路的方法,该可逆间接空调回路包括制冷剂流体在其中流通的第一制冷剂流体环路,以及包括同时布置在该第一制冷剂流体环路上和第一传热流体在其中流通的第二传热流体环路上的第一双流体热交换器,第一双流体热交换器被设置为能够在第一制冷剂流体环路和第二传热流体环路之间进行热交换,第二传热环路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外部散热器和内部散热器,用于将来自第一双流体热交换器的第一传热流体朝向外部散热器和/或内部散热器重定向的重定向装置,以及布置在第一双重流体热交换器下游的第一传热流体的温度传感器,所述回路适于根据以下模式进行操作:源自其中内部空气流(100)被冷却的冷却模式的简单除湿模式,在该简单除湿模式中,内部空气流(100)在到达乘客车厢之前被冷却且然后被加热,和源自其中内部空气流(100)被加热的热泵模式的完全除湿模式,在完全除湿模式中,内部空气流(100)在到达乘客车厢之前被冷却且然后被加热,该可逆间接空调回路包括中央控制单元,该中央控制单元连接到第一传热流体的温度传感器,并适于控制用于重定向第一传热流体的重定向装置,当间接空调回路处于完全除湿或简单除湿模式时,中央控制单元控制第一传热流体的重定向装置,以使得:如果在温度传感器处测得的温度大于或等于T72t+Y1,则第一传热流体会同时朝向内部散热器和朝向外部散热器被重定向,其中T72t是在温度传感器处的第一传热流体的温度设定值,Y1是在0.5至5℃(含端值)范围内的温差,如果在温度传感器处测得的温度小于或等于T72t-Y2,则第一传热流体仅朝向内部散热器重定向,其中T72t在温度传感器处的第一传热流体的温度设定值,Y2是在0.5至2℃(含端值)范围内的温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中央控制单元控制第一流体的重定向装置,使得离开内部散热器的内部空气流的平均温度在40至48℃(含端值)的范围内。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当可逆空调回路处于完全除湿模式或简单除湿模式时,所述中央控制单元确定压缩机的旋转速度,使得离开第一热交换器的内部空气流的平均温度的温度在2至4℃(含端值)的范围内。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第一制冷剂流体环路包括分支管道,该分支管道包括布置在第二双流体热交换器的上游的第三膨胀装置,所述第二双流体热交换器还同时布置在第二传热流体在其中流通的次级热管理环路上,所述分支环路设置第一接合点与第二接合点之间,第一接合点设置在第一双流体热交换器下游、在所述第一双流体热交换器和第一膨胀装置之间,第二接合点设置在压缩机上游、在第三热交换器和所述压缩机之间。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中央控制单元还确定压缩机的速度,以使在次级热管理环路中离开第二双流体热交换器的第二传热流体的平均温度23℃至27℃(含端值)的范围内。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第二传热流体环路包括:第一双流体热交换器,第一流通管道,用于第一传热流体流通,包括内部散热器,并且连接设置在第一双流体热交换器下游的第一连接点和设置在所述第一双流体热交换器上游的第二连接点,第二流通管道,用于第一传热流体流通,包括外部散热器并连接第一连接点和第二连接点,以及泵,在第一连接点和第二连接点之间设置在第一双流体热交换器下游或上游。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第一传热流体的重定向装置包括设置在第二流通管道上的第二截止阀,所述第二截止阀的打开和关闭由中央控制单元控制。附图说明通过阅读以下通过非限制性和说明性示例给出的描述并通过参考附图中,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在附图中:图1是间接可逆空调回路的示意图;图2示出了根据替代实施例的膨胀装置;图3示出了根据替代实施例的图1的间接可逆空调回路的第二传热流体环路的示意图;图4示出了加热、通风和/或空调装置的示意图;图5至图8b示出了根据各种操作模式的图1的可逆空调回路的示意图;图9示出了第二截止阀根据第一传热流体的温度的打开或关闭的示意图;图10示出了间接可逆空调回路的各种参数随时间的变化图。具体实施方式在各个附图中,相同的元件具有相同的附图标记。以下实施例是示例。尽管描述涉及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每个参考都涉及同一实施例,或者这些特征仅适用于一个实施例。不同实施例的简单特征也可以被组合和/或互换以产生其他实施例。在本说明书中,一些元件或参数可以被编号,例如第一元件或第二元件以及第一参数和第二参数或第一准则和第二准则等。在这种情况下,这是用以区分表示接近但不完全相同的元件或参数或准则的简单形式的编号。该编号并不意味着一个元件、参数或标准相对于另一元件、参数或标准的任何优先级,并且在不脱离本说明书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容易地互换这样的命名。这种编号也不意味着时间顺序,例如用于评估这样那样的标准。在本说明书中,“放置于上游”是指相对于流体的流通方向将元件放置在另一个元件的前面。相反,“放置于下游”是指相对于流体的流通方向将一个元件放置在另一个元件的后面。图1示出了用于机动车辆的间接空调回路1。该间接空调回路1尤其包括:...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可逆间接空调回路(1)的管理方法,所述可逆间接空调回路包括:第一制冷剂流体环路(A),制冷剂流体在其中流通;并包括第一双流体热交换器(5),其共同布置在所述第一制冷剂流体环路(A)上和第二传热流体环路(B)上,第一传热流体在所述第二传热流体环路中流通,所述第一双流体热交换器(5)被布置成使得能够在所述第一制冷剂流体环路(A)和所述第二传热流体环路(B)之间进行热交换,/n第二传热环路(B)包括:/n彼此平行布置的外部散热器(64)和内部散热器(54),/n用于将来自所述第一双流体热交换器(5)的第一传热流体朝向所述外部散热器(64)和/或所述内部散热器(54)重定向的重定向装置,以及/n布置在所述第一双流体热交换器(5)下游的所述第一传热流体的温度传感器(72),/n所述回路适于根据以下模式进行操作:/n源自冷却模式的简单除湿模式,在所述冷却模式中,内部空气流(100)被冷却,在所述简单除湿模式中,所述内部空气流(100)在到达乘客车厢之前被冷却且然后被加热,和/n源自热泵模式的完全除湿模式,在所述热泵模式中,所述内部空气流(100)被加热,在所述完全除湿模式中,所述内部空气流(100)在到达乘客车厢之前被冷却且然后被加热,/n其特征在于,所述可逆间接空调回路(1)包括中央控制单元(90),所述中央控制单元连接到所述第一传热流体的温度传感器(72),并适于控制所述第一传热流体的上述重定向装置,/n当间接空调回路(1)处于完全除湿模式或简单除湿模式时,所述中央控制单元(90)控制所述第一传热流体的所述重定向装置,以便:/n如果在所述温度传感器(72)处测得的温度大于或等于T72t+Y1,则所述第一传热流体被朝向所述内部散热器(54)和朝向所述外部散热器(64)两者重定向,其中T72t是在所述温度传感器(72)处的所述第一传热流体的温度设定值,Y1是在含端值的0.5至5℃的范围内的温差,/n如果在所述温度传感器(72)处测得的温度小于或等于T72t-Y2,则所述第一传热流体仅被朝向所述内部散热器(54)重定向,其中T72t是在所述温度传感器(72)处的所述第一传热流体的温度设定值,Y2是在含端值的0.5至2℃的范围内的温差。/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728 FR 17572191.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可逆间接空调回路(1)的管理方法,所述可逆间接空调回路包括:第一制冷剂流体环路(A),制冷剂流体在其中流通;并包括第一双流体热交换器(5),其共同布置在所述第一制冷剂流体环路(A)上和第二传热流体环路(B)上,第一传热流体在所述第二传热流体环路中流通,所述第一双流体热交换器(5)被布置成使得能够在所述第一制冷剂流体环路(A)和所述第二传热流体环路(B)之间进行热交换,
第二传热环路(B)包括:
彼此平行布置的外部散热器(64)和内部散热器(54),
用于将来自所述第一双流体热交换器(5)的第一传热流体朝向所述外部散热器(64)和/或所述内部散热器(54)重定向的重定向装置,以及
布置在所述第一双流体热交换器(5)下游的所述第一传热流体的温度传感器(72),
所述回路适于根据以下模式进行操作:
源自冷却模式的简单除湿模式,在所述冷却模式中,内部空气流(100)被冷却,在所述简单除湿模式中,所述内部空气流(100)在到达乘客车厢之前被冷却且然后被加热,和
源自热泵模式的完全除湿模式,在所述热泵模式中,所述内部空气流(100)被加热,在所述完全除湿模式中,所述内部空气流(100)在到达乘客车厢之前被冷却且然后被加热,
其特征在于,所述可逆间接空调回路(1)包括中央控制单元(90),所述中央控制单元连接到所述第一传热流体的温度传感器(72),并适于控制所述第一传热流体的上述重定向装置,
当间接空调回路(1)处于完全除湿模式或简单除湿模式时,所述中央控制单元(90)控制所述第一传热流体的所述重定向装置,以便:
如果在所述温度传感器(72)处测得的温度大于或等于T72t+Y1,则所述第一传热流体被朝向所述内部散热器(54)和朝向所述外部散热器(64)两者重定向,其中T72t是在所述温度传感器(72)处的所述第一传热流体的温度设定值,Y1是在含端值的0.5至5℃的范围内的温差,
如果在所述温度传感器(72)处测得的温度小于或等于T72t-Y2,则所述第一传热流体仅被朝向所述内部散热器(54)重定向,其中T72t是在所述温度传感器(72)处的所述第一传热流体的温度设定值,Y2是在含端值的0.5至2℃的范围内的温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控制单元(90)控制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J贝诺亚利R波维斯JM刘M波托
申请(专利权)人:法雷奥热系统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法国;F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