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用于空气调节和/或加热系统的控制方法技术方案_技高网

用于空气调节和/或加热系统的控制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1231368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09 23: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旨在被送到车辆的乘客舱的内部空气流(FAI)的空气调节和/或加热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系统包括用于循环制冷剂流体(FR)的环路(100),所述环路包括:‑在制冷剂流体(FR)与内部空气流(FAI)之间用于冷却所述内部空气流的第一热交换器(120);以及‑在制冷剂流体(FR)与内部气流(FAI)或热传递流体(FC)之间用于加热所述内部气流的第二热交换器(140),该第二热交换器在内部气流的循环方向上位于第一热交换器(120)的下游,所述方法包括用于从多种除湿模式中选择用于内部气流(FAI)的除湿模式的至少一个步骤(30),所述选择步骤(30)基于该系统的被称为湿度控制参数的至少三个参数的预先产生的图来执行,这些参数选自第一热交换器(120)的上游的内部空气流(FAI)的实际温度(Tair_Hvacjn)、第二热交换器(140)的下游的设定温度(Tinnercd_sp)、第一热交换器(120)的下游的设定温度(Tevap_sp)、通过第一热交换器的所述内部空气流的流速(Q)、环境空气温度(Tamb)和/或空气湿度(Hai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空气调节和/或加热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别是用于机动车辆。本专利技术更具体地涉及通过前述空气调节和/或加热系统来控制机动车辆的乘客舱中的除湿。


技术介绍

0、技术背景

1、机动车辆通常设置有热调节回路,该热调节回路包括用于循环制冷剂以用于加热或冷却车辆的不同区域或不同部件的环路。已知的实践是使用这种回路来对送入车辆乘客舱的空气流进行热处理。

2、在设置有内燃发动机的车辆中,该发动机释放的热能通常就足以加热乘客舱。对于混合动力车辆或电动车辆来说,情况则并非如此。

3、因此,已提出使用热调节回路,其不仅可以通过在空气调节模式下操作来对车辆的乘客舱进行空气调节,而且还可以通过在热泵模式下操作来对车辆的乘客舱进行加热。

4、除了这些常规的操作模式之外,已知的实践还有在除湿模式下使用热调节回路来防止引入车辆的空气太过潮湿,空气太过潮湿会使乘用者感到不适,并且可能会使挡风玻璃和窗玻璃起雾。这种操作模式基于优先冷却旨在进入乘客舱的空气,以便使其干燥,然后再对该空气加热,从而不会向车辆的使用者送入过冷的空气。进一步已知的是不同的除湿模式,并且它们根据乘客舱中的期望温度来使用。

5、已知的空气调节和/或加热系统常规地包括用于循环制冷剂的环路,该环路至少包括用于冷却空气流的第一热交换器和用于加热所述空气流的第二热交换器。空气流在第一交换器的下游被冷却到的温度和在第二交换器的下游被加热到的温度由设定点固定,这取决于车辆乘客舱中所期望的空气温度和湿度水平。

6、在这些空气调节和/或加热系统中,空气调节系统或其一部分是通过计算机来控制的,该计算机的作用是根据乘客舱中期望的空气温度从空气调节模式、热泵模式和(多种)除湿模式中确定出最适当的模式。

7、如果有多种除湿模式,则计算机能够在吹出空气不是期望温度时改变模式。由于系统的热惯性,存在的风险是当乘用者期望热空气流时却感受到被感知为冷的空气流,反之亦然。

8、这种迭代调节会特别慢,并且在此期间,车辆的使用者会继续感到不舒适。使用者也会倾向于调整到所要求的温度,这将更加扰乱系统的操作。

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方法旨在比已知方法更快地为车辆使用者实现可接受的舒适条件。当其中一位使用者需要改变乘客舱中的温度时,本专利技术的方法使得能够选择适当的除湿模式,或者至少能够更容易地接近适当的除湿模式。

10、在这一点上,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用于对旨在被送到车辆的乘客舱的内部空气流进行空气调节和/或加热的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系统包括用于循环制冷剂的环路,所述环路包括:

11、-在制冷剂与内部空气流之间用于冷却所述内部空气流的第一热交换器,

12、-在制冷剂与内部空气流或热传递流体之间用于加热所述内部空气流的第二热交换器,该第二热交换器在内部空气流的循环方向上位于该第一热交换器的下游,

13、所述方法包括用于从多种除湿模式中选择用于对所述内部空气流进行除湿的模式的至少一个步骤,所述选择步骤基于该系统的被称为湿度控制参数的至少三个参数的预先产生的图来实施,这些参数选自第一热交换器的上游的内部空气流的实际温度、第二热交换器的下游的温度设定点、第一交换器的下游的温度设定点、通过第一交换器的所述内部空气流的流速、空气的环境温度和/或空气的湿度。第一热交换器上游的内部空气流的温度被称为“实际”温度,因为它是经测量或估计得到的。

14、在本专利技术的方法中,除湿模式的选择比已知方法更快。预先确定图使得能够更直接地选择适当的除湿模式或接近其的除湿模式。

15、通过检查所选数据,即第一热交换器的上游的内部空气流的实际温度、第二热交换器的下游的温度设定点、第一交换器的下游的温度设定点、通过第一交换器的所述内部空气流的流速、空气的环境温度和/或空气的湿度,申请人已经能够以图的形式将预定义的除湿模式与所使用的每组数据相关联,同时观察到这样选择的模式使得能够实现或接近期望的结果,而无需迭代或显著地最小化迭代次数,前提是使用了这些数据中的至少三个。当通过设定点测量和/或固定的相关数据已知时,选择所需除湿模式所花费的时间缩短,因为图包含了用于选择该除湿模式的所有数据。

16、因此,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方法使得能够更快地获得使用者所期望的环境温度,并改善其舒适度。与上述已知方法相比,该方法需要的计算能力也更低。

17、根据可以一起或分开考虑的本专利技术的不同特征:

18、-该系统的参数的图是根据第一热交换器的上游的空气流的实际温度、第二热交换器的下游的温度设定点、以及被称为附加参数的其他湿度控制参数中的一个或多个湿度控制参数和/或使得能够计算或推导出这些控制参数的其他参数产生的;

19、-所述附加参数中的该附加参数或一个附加参数是第一交换器的下游的温度设定点;

20、-所述附加参数中的该附加参数或一个附加参数是第一热交换器中的空气流速;

21、-该方法包括用于确定除湿配置的先行步骤,所述先行步骤是根据环境温度的值来执行的;

22、-该方法包括模式改变步骤,在该模式改变步骤期间,该系统从用于对内部空气流进行除湿的这些模式中的一种模式切换到用于对内部空气流进行除湿的这些模式中的另一种模式,所述模式改变步骤在用于选择除湿模式的步骤之后实施;

23、-所述模式改变步骤是取决于第二交换器的下游的温度设定点是否达到温度阈值来执行的;

24、-所述模式改变步骤是取决于第一交换器的下游的温度设定点是否达到温度阈值来执行的,

25、-该制冷剂循环环路进一步包括:

26、○在制冷剂与外部空气流之间的第三热交换器,所述第三热交换器能够选择性地充当制冷剂的蒸发器和/或冷凝器;

27、○用于制冷剂的压缩机;

28、-该制冷剂环路在以下模式下选择性地操作:

29、○用于对内部空气流进行除湿的至少一种串联模式,在该至少一种串联模式下,所述制冷剂依次循环,从压缩机通过包括第二交换器的被称为串联冷凝支路的串联支路、包括所述第三交换器的被称为中间串联支路的串联支路、以及包括第一交换器的被称为串联蒸发支路的串联支路,以及

30、○用于对内部空气流进行除湿的至少一种并联模式,在该至少一种并联模式下,所述制冷剂依次循环,从压缩机进入冷凝支路中,然后从接合处进入被称为第一并联蒸发支路的第一并联支路并且并行进入被称为第二并联蒸发支路的第二并联支路,该第一并联支路包括充当蒸发器的第三交换器,该第二并联支路包括第一交换器;

31、-当第二交换器的下游的温度设定点或第一交换器的下游的温度设定点达到第一温度阈值时,该制冷剂环路从用于对内部空气流进行除湿的这些串联模式中的第一串联模式切换到用于对内部空气流进行除湿的这些串联模式中的第二串联模式,反之亦然,从第一串联除湿模式切换到第二串联除湿模式使得穿过第二交换器的内部空气流的比例发生变化;

32、-当第二交换器的下游的温度设定点或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对旨在被送到车辆的乘客舱的内部空气流(FAI)进行空气调节和/或加热的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系统包括用于循环制冷剂(FR)的环路(100),所述环路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所述系统的参数的图是根据所述第一热交换器(120)的上游的空气流的实际温度(Tair_Hvac_in)、所述第二热交换器(140)的下游的温度设定点(Tinnercd_sp)、以及被称为附加参数的其他湿度控制参数中的一个或多个湿度控制参数和/或使得能够计算或推导出这些控制参数的其他参数产生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所述附加参数中的所述附加参数或一个附加参数是所述第一交换器(120)的下游的温度设定点(Tevap_sp)。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所述附加参数中的所述附加参数或一个附加参数是所述第一热交换器(120)中的空气流速(Q)。

5.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用于确定除湿配置的先行步骤(20),所述先行步骤(20)是根据所述环境温度(Tamb)的值来执行的。p>

6.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模式改变步骤(40),在所述模式改变步骤期间,所述系统从用于对所述内部空气流进行除湿的所述模式中的一种模式切换到用于对所述内部空气流进行除湿的所述模式中的另一种模式,所述模式改变步骤(40)在用于选择所述除湿模式的步骤(30)之后实施。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所述模式改变步骤(40)是取决于所述第二交换器(140)的下游的温度设定点(Tinnercd_sp)或所述第一交换器(120)的下游的温度设定点(Tevap_sp)是否达到温度阈值(Tinnercd_limit)来执行的。

8.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所述制冷剂循环环路(100)进一步包括: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所述制冷剂环路(100)在以下模式下选择性地操作: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当所述第二交换器(140)的下游的温度设定点(Tinnercd_sp)或所述第一交换器(120)的下游的温度设定点(Tevap_sp)达到第一温度阈值(Tinnercd_limit1)时,所述制冷剂环路(100)从用于对所述内部空气流进行除湿的所述串联模式中的第一串联模式(DEHUM1)切换到用于对所述内部空气流进行除湿的所述串联模式中的第二串联模式(DEHUM2),反之亦然,从所述第一串联除湿模式切换到所述第二串联除湿模式使得穿过所述第二交换器(140)的内部空气流(FAI)的比例发生变化。

11.如权利要求9和10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当所述第二交换器(140)的下游的温度设定点(Tinnercd_sp)或所述第一交换器(120)的下游的温度设定点(Tevap_sp)达到第二温度阈值(Tinnercd_limit2)时,所述制冷剂环路(100)从用于对所述内部空气流进行除湿的所述串联模式中的一种串联模式(DEHUM2)切换到用于对所述内部空气流进行除湿的并联模式中的第一并联模式(DEHUM3),反之亦然。

12.如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当所述第二交换器(140)的下游的温度设定点(Tinnercd_sp)或所述第一交换器(120)的下游的温度设定点(Tevap_sp)达到第三温度阈值(Tinnercd_limit3)时,所述制冷剂环路(100)从用于对所述内部空气流进行除湿的所述并联模式(DEHUM3,DEHUM4)中的一种并联模式切换到用于对所述内部空气流进行除湿的这些并联模式(DEHUM3,DEHUM4)中的第二并联模式,反之亦然,第一膨胀构件(130)在用于对所述内部空气流进行除湿的所述第一并联模式下的打开程度大于所述第一膨胀构件在用于对所述内部空气流进行除湿的所述第二并联模式下的打开程度,从所述第一并联除湿模式切换到所述第二并联除湿模式使得经过所述第一交换器(120)的制冷剂的比例发生变化。

...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1.一种用于对旨在被送到车辆的乘客舱的内部空气流(fai)进行空气调节和/或加热的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系统包括用于循环制冷剂(fr)的环路(100),所述环路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所述系统的参数的图是根据所述第一热交换器(120)的上游的空气流的实际温度(tair_hvac_in)、所述第二热交换器(140)的下游的温度设定点(tinnercd_sp)、以及被称为附加参数的其他湿度控制参数中的一个或多个湿度控制参数和/或使得能够计算或推导出这些控制参数的其他参数产生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所述附加参数中的所述附加参数或一个附加参数是所述第一交换器(120)的下游的温度设定点(tevap_sp)。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所述附加参数中的所述附加参数或一个附加参数是所述第一热交换器(120)中的空气流速(q)。

5.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用于确定除湿配置的先行步骤(20),所述先行步骤(20)是根据所述环境温度(tamb)的值来执行的。

6.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模式改变步骤(40),在所述模式改变步骤期间,所述系统从用于对所述内部空气流进行除湿的所述模式中的一种模式切换到用于对所述内部空气流进行除湿的所述模式中的另一种模式,所述模式改变步骤(40)在用于选择所述除湿模式的步骤(30)之后实施。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所述模式改变步骤(40)是取决于所述第二交换器(140)的下游的温度设定点(tinnercd_sp)或所述第一交换器(120)的下游的温度设定点(tevap_sp)是否达到温度阈值(tinnercd_limit)来执行的。

8.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所述制冷剂循环环路(100)进一步包括: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所述制冷剂环路(100)在以下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JM·刘M·亚希亚R·秋木B·尼古拉斯S·卡尔M·波尔图
申请(专利权)人:法雷奥热系统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