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世英专利>正文

一种煤粉混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70162 阅读:1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煤粉混合器,它由混合器筒体(1)和落粉管(2)组成,混合器筒体(1)中段紧缩,落粉管(2)在混合器筒体(1)中段紧缩处与混合器筒体(1)联通,混合器筒体(1)内设有上隔板(3)和下隔板(4),其特征在于:混合器筒体(1)内的上隔板(3)处设有可调隔板(5)。(*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锅炉,特别是中间仓储式制粉系统燃煤锅炉的煤粉混合器。技术背景目前,中间仓储式制粉系统燃煤锅炉的鸭咀式煤粉混合器,都是由混合器筒体和落粉管组成,混合器筒体内设有上隔板和下隔板,上隔板为固定方式,因此,混合器不能随电站锅炉运行要求和煤质变化进行有效调节,对于煤粉混合器落粉管下缩口处“足够的负压”和“较合适的下粉空间”这一对矛盾,混合器无法协调好,燃煤锅炉运行中,常出现煤粉混合器处下粉不匀、间断下粉现象,这在燃烧器喷口会表现为“团状煤粉”射入炉膛或“断粉”,导致冷态负压波动、锅炉燃烧不稳甚至熄火。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随电站锅炉运行要求和煤质变化进行有效调节煤粉混合器,它的阻力小,能使下粉稳定、均匀。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由混合器筒体和落粉管组成,混合器筒体中段紧缩,落粉管在混合器筒体中段紧缩处与混合器筒体联通,混合器筒体内设有上隔板和下隔板,混合器筒体内的上隔板处设有可调隔板。根据流体力学的伯努力方程及流量平衡原理可以推导出随着可调隔板向气流来流方向的延伸,混合器缩口处的负压增大。本技术根据上述原理,在混合器筒体内的上隔板处加装一可调隔板,当混合器下粉不好时,调节可调隔板,可协调和解决“足够的负压”和“较合适的下粉空间”这一对矛盾,从而克服了目前燃煤锅炉运行中混合器常出现的下粉不匀和间断下粉现象。另外,当煤质变差时,要求一次风煤粉浓度加大,此时落粉管下混合器缩口处静压减小,调节可调隔板,使之向气流来流方向的延伸,即可改善以上不足,从而保证锅炉稳定燃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具体实施方案如图1、2所示的本技术实施例,它由混合器筒体1和落粉管2组成,混合器筒体1中段紧缩,落粉管2在混合器筒体1中段紧缩处与混合器筒体1联通,混合器筒体1内设有上隔板3和下隔板4,上隔板3下方设有可调隔板5,可调隔板5下方设有齿条6,混合器筒体1上设有与齿条6相配合的齿轮7,可调隔板5通过齿条6与齿轮7配合带动;可调隔板5在混合器筒体1中段紧缩处范围内运动;落粉管2在混合器筒体1中段紧缩处与混合器筒体1联通口的开口距离为混合器筒体1管径的0.25~0.27倍,即B=0.25~0.27D;落粉管中心轴的长度为混合器筒体1管径的0.85~1倍,即C=0.85~1D;混合器筒体1的中心轴和落粉管2的中心轴成55°~60°,即θ=55°~60°;上隔板3至上方的混合器筒体1中段紧缩处的距离为为混合器筒体1管径的0.15~0.2倍,即F=0.15~0.2D;落粉管2口的管径为混合器筒体1管径的0.47~0.57倍,即A=0.47~0.57D;下隔板4的长度为混合器筒体1管径的0.45~0.65倍,即E=0.45~0.65D。对本技术实施例进行工业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本技术煤粉混合器能克服某些原型传统煤粉混合器的落粉管煤粉架桥现象,能改善下粉,使下粉均匀、稳定;优化后,能使煤粉混合器阻力大幅度下降,下降达500pa到600pa,改善了锅炉的燃烧,采用优化可调式煤粉混合器可使混合器缩口处负压提高40%左右。本技术实施例优点为1、对稳定燃烧有利,特别是对变负荷调峰具有稳定作用。2、能减小整个管系阻力,提高风机经济性。3、能防止一次风管堵管。4、能有效减除一次风压波动。5、改造简单易行,勿需动锅炉主设备。6、改造费用低廉。7、采用可调式上隔板,能克服传统混合器不可调整的局限性,可随运行要求及煤质变化进行调节,适合我国电站燃煤多变的国情。权利要求1.一种煤粉混合器,它由混合器筒体(1)和落粉管(2)组成,混合器筒体(1)中段紧缩,落粉管(2)在混合器筒体(1)中段紧缩处与混合器筒体(1)联通,混合器筒体(1)内设有上隔板(3)和下隔板(4),其特征在于混合器筒体(1)内的上隔板(3)处设有可调隔板(5)。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粉混合器,其特征在于可调隔板(5)设置在上隔板(3)下方。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煤粉混合器,其特征在于可调隔板(5)下方设有齿条(6),混合器筒体(1)上设有与齿条(6)相配合的齿轮(7)。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粉混合器,其特征在于可调隔板(5)在混合器筒体(1)中段紧缩处范围内运动。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粉混合器,其特征在于落粉管(2)在混合器筒体(1)中段紧缩处与混合器筒体1联通口的开口距离为混合器筒体1管径的0.25~0.27倍。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粉混合器,其特征在于落粉管(2)中心轴的长度为混合器筒体(1)管径的0.85~1倍。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粉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混合器筒体(1)的中心轴和落粉管(2)的中心轴成55°~60°。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粉混合器,其特征在于上隔板(3)至上方的混合器筒体(1)中段紧缩处的距离为混合器筒体(1)管径的0.15~0.2倍。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粉混合器,其特征在于落粉管(2)口的管径为混合器筒体(1)管径的0.47~0.57倍。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粉混合器,其特征在于下隔板(4)的长度为混合器筒体(1)管径的0.45~0.65倍。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煤粉混合器,它由混合器筒体(1)和落粉管(2)组成,混合器筒体(1)中段紧缩,落粉管(2)在混合器筒体(1)中段紧缩处与混合器筒体(1)联通,混合器筒体(1)内设有上隔板(3)和下隔板(4),混合器筒体(1)内的上隔板(3)处设有可调隔板(5)。它可随电站锅炉运行要求和煤质变化进行有效调节煤粉混合器,阻力小,能使下粉稳定、均匀。文档编号F23K1/00GK2516840SQ01273320公开日2002年10月16日 申请日期2001年12月12日 优先权日2001年12月12日专利技术者陈世英 申请人:陈世英, 湖北省电力试验研究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世英
申请(专利权)人:陈世英湖北省电力试验研究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