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腿部、支腿部单元和无人飞行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675442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4 20:16
多旋翼飞行器(10)包括多旋翼飞行器主体M和安装于多旋翼飞行器主体M的支腿部单元(36)。支腿部单元(36)含有4个支腿部(38)。各支腿部(38)含有支腿部主体(46)和加强部件(48)。支腿部主体(46)与加强部件(48)之间的间隙C1在加强部件(48)的一端部侧沿着对于支腿部主体(46)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设置,加强部件(48)在另一端部侧与支腿部主体(46)连接。在使加强部件(48)的一端部接地的状态下从支腿部主体(48)的另一端部侧施加载荷时,在载荷小于规定载荷时,在两者间具有间隙C1,在载荷为规定载荷以上时,间隙C1消失而两者接触。

Leg, leg unit and UAV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支腿部、支腿部单元和无人飞行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支腿部、支腿部单元和无人飞行器,更确切而言涉及散布散布物的无人飞行器用的支腿部和支腿部单元以及具有该支腿部和支腿部单元的无人飞行器。
技术介绍
作为此种现有技术的一例,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特征的旋转翼飞机的着陆装置:包括:与旋转翼飞机的机体轴方向交差并隔开规定间隔地安装于旋转翼飞机的机体底部的一对交叉管(crosstube);和在各交叉管的两端朝向机体轴向连结起来的一对支腿部管,支腿部管形成向上方突出的弯曲部,在该弯曲部的适当的位置形成有与交叉管的连结点。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34330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专利文献1中,试图通过装置的简单的改良,在以急速的下沉速度着陆的情况等也能够吸收较大的撞击能量而不对机体和乘坐人员造成伤害。但是,在无人直升机、多旋翼飞行器等无人飞行器着陆时,从与着陆面接触至完全着陆为止,施加于支腿部的载荷逐渐增加。在施加的载荷较小的着陆初期,要求缓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支腿部,其特征在于,/n在使一端部接地的状态下从另一端部侧施加载荷时,与所述载荷小于规定载荷的第1区域相比,所述载荷为规定载荷以上的第2区域的载荷作用点的位移量相对于所述载荷的变化量的比例变小。/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726 JP 2017-1446831.一种支腿部,其特征在于,
在使一端部接地的状态下从另一端部侧施加载荷时,与所述载荷小于规定载荷的第1区域相比,所述载荷为规定载荷以上的第2区域的载荷作用点的位移量相对于所述载荷的变化量的比例变小。


2.一种支腿部,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腿部主体;和
加强部件,其与所述支腿部主体连接且沿所述支腿部主体的长度方向延伸,
所述支腿部主体和所述加强部件构成为在使所述支腿部主体或所述加强部件的一端部接地的状态下从所述支腿部主体的另一端部侧施加载荷的情况下,在所述载荷小于规定载荷时两者间存在间隙,在所述载荷为规定载荷以上时所述间隙消失而两者接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腿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隙在所述加强部件的一端部侧沿着相对于所述支腿部主体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设置,
所述加强部件在另一端部侧与所述支腿部主体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腿部,其特征在于,
在通过施加所述规定以上的载荷而所述支腿部主体与所述加强部件接触的各接触面,在一者形成有凹部且在另一者形成有嵌入所述凹部的凸部。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腿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部件设置为在一端部侧与所述支腿部主体连接且在另一端部侧能够相对于所述支腿部主体沿长度方向相对地滑动,
所述支腿部主体具有卡止所述加强部件的另一端部的卡止部,
所述间隙设置于所述加强部件的另一端部与所述卡止部之间。


6.如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支腿部,其特征在于,
在使所述支腿部主体或所述加强部件的一端部接地的状态下,所述加强部件位于所述支腿部主体的上侧。


7.如权利要求2~6中任一项所述的支腿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部件的一端部与所述支腿部主体的一端部以具有鼓出的外形且在所述支腿部主体与所述加强部件之间形成有贯通部的方式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支腿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四宫隆吉原正典米原慧纪
申请(专利权)人: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