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温器结构及发动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599682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8 03: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节温器结构及发动机,所述节温器结构设在发动机冷却液循环水路中,所述冷却液循环水路包括第一循环水路和循环支路,所述循环支路的两端与所述第一循环水路连通,以形成第二循环水路,所述节温器设于所述第一循环支路与所述第二循环支路的连通处,所述节温器结构包括水温感应柱和阀盘,所述水温感应柱设于所述连通处且沿所述冷却液循环水路的径向延伸,所述水温感应柱包括对应所述第一循环水路设置的第一感应段、以及对应所述第二循环水路设置的第二感应段;所述阀盘套设于所述水温感应柱的外部,且沿所述水温感应柱的轴向可活动设置,以使所述阀盘根据所述第一循环水路的水温快速打开所述第二循环水路。

Thermostat structure and engi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节温器结构及发动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调温装置领域,尤其涉及节温器结构及发动机。
技术介绍
为了应对中国第六阶段严格的油耗和排放要求,发动机增压直喷小型化、缸内集成排气歧管、高压燃油喷射系统等技术越来越多的被运用。这些技术改善了油耗和排放问题,但由于它们加大了发动机热负荷,给发动机热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传统蜡式节温器完全依靠水温来开启节温器,不能准确控制发动机水温,而电加热节温器可以有效解决此类问题。现有技术中,电加热节温器由加热棒、蜡包、阀盘、弹簧、壳体、支架组成。ECU通过发动机线束对电加热节温器进行控制,先读取发动机转速、负荷、车速、进气温度以查表求出当前目标水温,再通过水温传感器读出实际水温,根据温差调整加热占空比以调节发动机水温。由于电加热节温器布置在发动机进水口,而水温传感器布置在温度较高的发动机缸盖末端,这就会导致电加热节温器蜡包附近的水温与水温传感器测得的存在温差。在某些极端的工况下,水温传感器温度很高,根据水温-占空比关系,电加热节温器认为此时依靠水温就可以熔化石蜡,不需要启动加热功能。但实际因为温差的问题,蜡包附近的水温没达到熔化温度,靠水温打不开节温器。在无法更改节温器布置的前提下,由于温差的存在,导致使用电加热节温器也存在发动机水温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节温器结构,旨在解决节温器在存在温差的情况下,不能快速打开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节温器结构,设在发动机冷却液循环水路中,所述冷却液循环水路包括第一循环水路和循环支路,所述循环支路的两端与所述第一循环水路连通,以形成第二循环水路,所述节温器设于所述第一循环水路与所述第二循环水路的连通处,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温器结构包括:水温感应柱,设于所述连通处且沿所述冷却液循环水路的径向延伸,所述水温感应柱包括对应所述第一循环水路设置的第一感应段、以及对应所述第二循环水路设置的第二感应段;以及,阀盘,套设于所述水温感应柱的外部,且沿所述水温感应柱的轴向可活动设置,所述阀盘具有与所述第一感应段密封配合以使得冷却水在所述第一循环水路中流通的第一位置,以及与所述第二感应段间隙配合以使得冷却水同时在所述第一循环水路和第二循环水路中流通的第二位置。可选地,所述阀盘远离所述水温感应柱的一端设有聚流板,所述聚流板沿所述水温感应柱的轴向延伸且对应所述第一感应段设置。可选地,所述聚流板的延伸长度不小于所述第一感应段的有效水温感应区的高度;和/或,所述聚流板的延伸长度为12mm~24mm。可选地,所述聚流板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感应段的径向宽度;和/或,所述聚流板的宽度为12mm~18mm;和/或,所述聚流板与所述水温感应柱的轴向平行设置。可选地,所述聚流板具有沿所述水温感应柱的径向相对设置的两侧,所述聚流板的两侧设有朝向所述水温感应柱延伸的侧板。可选地,在所述水温感应柱的径向上,所述第一感应段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感应段;所述阀盘设有安装孔,用以将所述阀盘安装于所述水温感应柱上,所述安装孔与所述第一感应段适配。可选地,所述节温器结构还包括:调节板,可活动的套设于所述水温感应柱远离所述第二感应段的一端,用以在所述第一感应段感测到冷却水的水温升高时,朝向所述第二感应段移动;以及,第一弹簧,套设于所述第一感应段的外部,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与所述调节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阀盘连接,以在所述调节板朝向所述第二感应段移动时,带动所述阀盘朝向所述第二感应段移动。可选地,所述节温器结构还包括:底座,固定安装于所述水温感应柱远离所述第一感应段的一端;以及,第二弹簧,套设于所述第二感应段的外部,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底座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阀盘连接,用以驱动所述阀盘朝向所述第一感应段移动复位。可选地,所述节温器结构包括还包括壳体,所述水温感应柱的端部固定连接所述壳体,所述壳体设有朝向所述水温感应柱延伸且呈相对设置的两个支架,所述两个安装支架上对应设有滑槽;所述阀盘远离所述水温感应柱的一端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所述聚流板间隔设置,所述连接板设于所述滑槽。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节温器结构,所述节温器结构设在发动机冷却液循环水路中,所述冷却液循环水路包括第一循环水路和循环支路,所述循环支路的两端与所述第一循环水路连通,以形成第二循环水路,所述节温器设于所述第一循环水路与所述第二循环水路的连通处,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温器结构包括水温感应柱和阀盘,所述水温感应柱设于所述连通处且沿所述冷却液循环水路的径向延伸,所述水温感应柱包括对应所述第一循环水路设置的第一感应段、以及对应所述第二循环水路设置的第二感应段;所述阀盘套设于所述水温感应柱的外部,且沿所述水温感应柱的轴向可活动设置,所述阀盘具有与所述第一感应段密封配合以使得冷却水在所述第一循环水路中流通的第一位置,以及与所述第二感应段间隙配合以使得冷却水同时在所述第一循环水路和第二循环水路中流通的第二位置。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所述第一循环水路与所述第二循环水路的连通处设置所述水温感应柱,并通过所述水温感应柱感应水温,以使套设在所述水温感应柱上的阀盘上下移动,达到快速打开节温器的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节温器结构的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1提供的节温器结构的侧视图;图3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图1中阀盘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节温器结构212第一弹簧1壳体22第二感应段11进水口221底座12电插头222第二弹簧13支架3阀盘131滑槽31聚流板14补水口311侧板2水温感应柱32安装孔21第一感应段33连接板211调节板本专利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节温器结构,设在发动机冷却液循环水路中,所述冷却液循环水路包括第一循环水路和循环支路,所述循环支路的两端与所述第一循环水路连通,以形成第二循环水路,所述节温器设于所述第一循环水路与所述第二循环水路的连通处,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温器结构包括:/n水温感应柱,设于所述连通处且沿所述冷却液循环水路的径向延伸,所述水温感应柱包括对应所述第一循环水路设置的第一感应段、以及对应所述第二循环水路设置的第二感应段;以及,/n阀盘,套设于所述水温感应柱的外部,且沿所述水温感应柱的轴向可活动设置,所述阀盘具有与所述第一感应段密封配合以使得冷却水在所述第一循环水路中流通的第一位置,以及与所述第二感应段间隙配合以使得冷却水同时在所述第一循环水路和第二循环水路中流通的第二位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节温器结构,设在发动机冷却液循环水路中,所述冷却液循环水路包括第一循环水路和循环支路,所述循环支路的两端与所述第一循环水路连通,以形成第二循环水路,所述节温器设于所述第一循环水路与所述第二循环水路的连通处,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温器结构包括:
水温感应柱,设于所述连通处且沿所述冷却液循环水路的径向延伸,所述水温感应柱包括对应所述第一循环水路设置的第一感应段、以及对应所述第二循环水路设置的第二感应段;以及,
阀盘,套设于所述水温感应柱的外部,且沿所述水温感应柱的轴向可活动设置,所述阀盘具有与所述第一感应段密封配合以使得冷却水在所述第一循环水路中流通的第一位置,以及与所述第二感应段间隙配合以使得冷却水同时在所述第一循环水路和第二循环水路中流通的第二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温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阀盘远离所述水温感应柱的一端设有聚流板,所述聚流板沿所述水温感应柱的轴向延伸且对应所述第一感应段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节温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聚流板的延伸长度不小于所述第一感应段的有效水温感应区的高度;和/或,
所述聚流板的延伸长度为12mm~24mm。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节温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聚流板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感应段的径向宽度;和/或,
所述聚流板的宽度为12mm~18mm;和/或,
所述聚流板与所述水温感应柱的轴向平行设置。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节温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聚流板具有沿所述水温感应柱的径向相对设置的两侧,所述聚流板的两侧设有朝向所述水温感应柱延伸的侧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帆陈博潘洪迪任平刘志枫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