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示面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347037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5 05:0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显示面板,一方面,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所述弯折区的源漏极层对应于所述金属走线的位置处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填充有导电材料。通过导电材料连接金属走线,从而可以使弯折区域的金属走线不用考虑应力平衡问题,从而降低弯折半径,降低边框宽度,提高屏占比,最终给客户带来更好的视觉体验;另一方面,本发明专利技术还通过设置垫板,并在所述垫板对应于所述凹槽的位置间隔设有导电桥,通过导电桥能够更好的连接金属走线,防止金属走线厚度太低导致导电材料无法连通金属走线的现象发生。

A display pane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显示面板
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
,具体涉及一种显示面板。
技术介绍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英文全称: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简称OLED)又称为有机电激光显示装置、有机发光半导体。OLED的工作原理是:当电力供应至适当电压时,正极空穴与阴极电荷就会在发光层中结合,在库伦力的作用下以一定几率复合形成处于激发态的激子(电子-空穴对),而此激发态在通常的环境中是不稳定的,激发态的激子复合并将能量传递给发光材料,使其从基态能级跃迁为激发态,激发态能量通过辐射驰豫过程产生光子,释放出光能,产生光亮,依其配方不同产生红、绿和蓝RGB三基色,构成基本色彩。OLED具有电压需求低、省电效率高、反应快、重量轻、厚度薄,构造简单,成本低、广视角、几乎无穷高的对比度、较低耗电、极高反应速度等优点,已经成为当今最重要的显示技术之一。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显示面板的窄边框和高屏占比已经成为一大趋势。所谓屏占比就是屏幕面积与整机面积的比例,较高的屏占比能够给用户带来更好的视觉体验。为了实现显示面板的窄边框和高屏占比,需要将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向与出光面相背的一侧进行弯折。而现有技术中,对弯折区进行弯折时,弯折半径不可控,容易导致弯折区内金属走线断裂,降低了显示面板的可靠性。因此需要寻求一种新型的显示面板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其能够解决现有的显示面板对弯折区进行弯折时,存在的弯折半径不可控,容易导致弯折区内金属走线断裂,降低了显示面板的可靠性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定义有弯折区和非弯折区,其中包括:基板、绝缘层、源漏极层。其中所述绝缘层设置于所述基板上;所述源漏极层设置于所述绝缘层上;其中所述非弯折区的源漏极层包括若干条相互间隔设置的金属走线;其中所述弯折区的源漏极层在对应于所述金属走线的位置处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填充有导电材料。进一步的,其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半导体器件层,所述半导体器件层设置于所述基板上。其中所述半导体器件层包括:有源层、栅极绝缘层、栅极层。其中所述有源层设置于所述基板上;所述栅极绝缘层设置于所述有源层上;所述栅极层设置于所述栅极绝缘层上;其中所述绝缘层设置于所述栅极层上。进一步的,其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平坦层,所述平坦层设置于所述源漏极层上;以及像素定义层,所述像素定义层设置于所述平坦层上。其中所述凹槽贯穿所述像素定义层、平坦层直至所述源漏极层中。进一步的,其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垫板,所述垫板设置于所述基板远离所述源漏极层的一侧。进一步的,其中所述垫板对应于所述凹槽的位置间隔设有导电桥,所述凹槽贯穿所述像素定义层、平坦层、源漏极层、绝缘层直至贯穿所述基板。进一步的,其中所述导电桥通过3D打印技术、电镀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制备形成。进一步的,其中所述垫板与弯折后的所述基板的接触面的侧面形状包括弧形或者矩形。进一步的,其中所述凹槽通过激光、湿法蚀刻、干法蚀刻中的一种或多种制备形成。进一步的,其中所述导电材料包括导电油墨、石墨烯分散液、聚苯胺溶液中的一种或多种。进一步的,其中所述导电材料通过电液式喷墨技术使用负向电压打印填充所述凹槽。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显示面板,一方面,本专利技术通过在所述弯折区的源漏极层对应于所述金属走线的位置处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填充有导电材料。通过导电材料连接金属走线,从而可以使弯折区域的金属走线不用考虑应力平衡问题,从而降低弯折半径,降低边框宽度,提高屏占比,最终给客户带来更好的视觉体验;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还通过设置垫板,并在所述垫板对应于所述凹槽的位置间隔设有导电桥,通过导电桥能够更好的连接金属走线,防止金属走线厚度太低导致导电材料无法连通金属走线的现象发生。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显示面板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显示面板结构示意图的A-A剖面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源漏极层的平面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显示面板结构示意图的B-B剖面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垫板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显示面板结构示意图的C-C剖面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的显示面板结构示意图的D-D剖面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的垫板结构示意图。图中部件标识如下:100、显示面板101、弯折区102、非弯折区1、基板2、半导体器件层3、绝缘层4、源漏极层5、平坦层6、像素定义层7、支撑柱8、凹槽9、导电材料10、垫板11、导电桥41、金属走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以向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完整介绍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以举例证明本专利技术可以实施,使得本专利技术公开的
技术实现思路
更加清楚,使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容易理解如何实施本专利技术。然而本专利技术可以通过许多不同形式的实施例来得以体现,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文中提到的实施例,下文实施例的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本专利技术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面」等,仅是附图中的方向,本文所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解释和说明本专利技术,而不是用来限定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在附图中,结构相同的部件以相同数字标号表示,各处结构或功能相似的组件以相似数字标号表示。此外,为了便于理解和描述,附图所示的每一组件的尺寸和厚度是任意示出的,本专利技术并没有限定每个组件的尺寸和厚度。当某些组件,被描述为“在”另一组件“上”时,所述组件可以直接置于所述另一组件上;也可以存在一中间组件,所述组件置于所述中间组件上,且所述中间组件置于另一组件上。当一个组件被描述为“安装至”或“连接至”另一组件时,二者可以理解为直接“安装”或“连接”,或者一个组件通过一中间组件“安装至”或“连接至”另一个组件。实施例1如图1、图2所示,一种显示面板100,定义有弯折区101和非弯折区102,其中包括:基板1、半导体器件层2、绝缘层3、源漏极层4、平坦层5、像素定义层6以及支撑柱7。其中所述半导体器件层2设置于所述基板1上。具体的,所述半导体器件层2包括:有源层、栅极绝缘层、栅极层。其中所述有源层设置于所述基板上;所述栅极绝缘层设置于所述有源层上;所述栅极层设置于所述栅极绝缘层上;在此不再赘述。其中所述绝缘层3设置于所述半导体器件层2上;具体的,所述绝缘层3设置于所述栅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显示面板,定义有弯折区和非弯折区,其特征在于,包括:/n基板;/n绝缘层,所述绝缘层设置于所述基板上;/n源漏极层,所述源漏极层设置于所述绝缘层上;/n其中所述非弯折区的源漏极层包括若干条相互间隔设置的金属走线;/n其中所述弯折区的源漏极层对应于所述金属走线的位置处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填充有导电材料。/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面板,定义有弯折区和非弯折区,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板;
绝缘层,所述绝缘层设置于所述基板上;
源漏极层,所述源漏极层设置于所述绝缘层上;
其中所述非弯折区的源漏极层包括若干条相互间隔设置的金属走线;
其中所述弯折区的源漏极层对应于所述金属走线的位置处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填充有导电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半导体器件层,所述半导体器件层设置于所述基板上;
所述半导体器件层包括:
有源层,所述有源层设置于所述基板上;
栅极绝缘层,所述栅极绝缘层设置于所述有源层上;
栅极层,所述栅极层设置于所述栅极绝缘层上;
其中所述绝缘层设置于所述栅极层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平坦层,所述平坦层设置于所述源漏极层上;以及
像素定义层,所述像素定义层设置于所述平坦层上;
其中所述凹槽贯穿所述像素定义层、平坦层直至所述源漏极层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阳蔡在秉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