襟翼系统、机翼以及飞行器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157428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21 21: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襟翼系统、机翼以及飞行器,该襟翼系统(2)用于在缩回位置与伸展位置之间驱动前缘襟翼(28),该襟翼系统(2)包括具有第一襟翼接头(34)和第二襟翼接头(36)的前缘襟翼(28)、第一剪刀式杆(8)、第二剪刀式杆(24)、第一连接杆(18)、以及致动器(48)。致动器(48)与第一剪刀式杆(8)联接或者与第一连接杆(18)联接,其中,第一剪刀式杆(8)包括用于将第一剪刀式杆(8)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在第一结构固定点(10)上的第一支承接头(14),并且其中,致动器(48)、第一剪刀式杆(8)、第二剪刀式杆(24)和第一连接杆(18)布置成主动地将前缘襟翼(28)从缩回位置置于伸展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襟翼系统、机翼以及飞行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在缩回位置与伸展位置之间驱动襟翼装置的系统、具有这种系统的机翼、以及飞行器。
技术介绍
在商用飞行器中,在机翼上通常设置有所谓的高升力系统,使得能够增大机翼的升力产生面积以及增大机翼的弯度。主要地,这些高升力系统包括后缘襟翼装置和前缘襟翼装置。例如,前缘襟翼装置包括下述襟翼:该襟翼从机翼的下侧处的凹部延伸到机翼上游的位置。针对这种所谓的克鲁格襟翼,存在许多不同的致动机构。克鲁格襟翼通常存放在机翼的下侧处,其中,后缘指向前方方向并且前缘指向后方。在襟翼的展开期间,该襟翼大致遵循旋转运动,以在与机翼的前缘产生间隙的情况下到达机翼的前缘前方的位置,其中,襟翼的前缘指向飞行方向,并且其中,后缘指向后方方向。DE102011018906A1示例性地示出了具有克鲁格襟翼的前缘襟翼系统。在此,襟翼的后缘附接有附加保持元件,以影响襟翼与机翼的前缘之间的间隙。EP2509859B1示出了一种高升力系统,该高升力系统也可以包括克鲁格襟翼,该克鲁格襟翼具有使襟翼与机翼的前缘之间所产生的间隙定形状成严格收敛的特定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用于使呈克鲁格襟翼形式的前缘襟翼伸展的常见运动学通常提供附接至杠杆的前缘襟翼的严格运动,该杠杆绕旋转轴线转动。因此,襟翼翼弦轴线与机翼翼弦轴线之间的角度与所述杠杆的位置大致成比例。然而,可能有利的是,提供不同的运动来优化前缘襟翼与机翼的前缘之间的间隙以及优化襟翼和机翼上方的气流。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用于提供前缘襟翼的运动的改进的襟翼系统,该改进的襟翼系统改善了襟翼区域中的气流,同时该系统应尽可能简单。该目的通过根据本申请的襟翼系统来满足。有利的实施方式和进一步的改进可以从以下描述中获得。提出了一种用于在缩回位置与伸展位置之间驱动前缘襟翼的襟翼系统,该系统包括具有第一襟翼接头和第二襟翼接头的前缘襟翼、第一剪刀式杆、第二剪刀式杆、第一连接杆、以及致动器,其中,致动器与第一剪刀式杆联接或者与第一连接杆联接,其中,第一剪刀式杆包括用于将第一剪刀式杆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在第一结构固定点上的第一支承接头,其中,第一剪刀式杆的与第一支承接头相反的端部与第一襟翼接头联接,其中,第一连接杆包括用于将第一连接杆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在第二结构固定点上的第二支承接头,并且其中,第一连接杆的与第二支承接头相反的端部以可旋转的方式与第二剪刀式杆的端部联接,并且其中,第二剪刀式杆的与同第一连接杆联接的所述端部相反的端部与第二襟翼接头联接,其中,另外地,第一剪刀式杆和第二剪刀式杆以可旋转的方式彼此联接以形成剪刀式装置,并且其中,致动器、第一剪刀式杆、第二剪刀式杆和第一连接杆布置成主动地将前缘襟翼从缩回位置置于伸展位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襟翼系统的主要优点在于,消除了前缘襟翼角度和襟翼展开状态的比例耦合或严格耦合。仅在所述剪刀式杆中的一个剪刀式杆的一个端部上与第一结构固定点联接的剪刀式装置将绕第一结构固定点旋转、并且将把襟翼与机翼翼弦之间的角度改变成直到剪刀式装置的旋转位置与该剪刀式装置的闭合状态之间的特定关系为止。这可以被认为是中间位置。就这点而言,如果剪刀式杆大致不封围一定角度并且彼此齐平定位,则剪刀式装置是“闭合的”。闭合状态被认为是剪刀式装置闭合的程度。在到达所述中间位置之后,襟翼角度可以保持大致恒定或者仅略微改变。这意味着在襟翼完全展开之前,几乎可以达到所需的襟翼展开角度。在此之后,襟翼可以提供大致平移的运动。与普通的克鲁格襟翼装置相比,这在展开的较早阶段改善了间隙的形状。主襟翼可以是具有长形形状且具有前缘和后缘的流动体。该主襟翼可以以与普通克鲁格襟翼或飞行器的另一类型的气流影响控制表面类似的方式弯曲。主襟翼是旨在相对于机翼前缘进行移动的前缘襟翼。在缩回状态下,襟翼布置在位于机翼下侧处的凹部中。本申请中所提到的运动涉及从所述凹部到位于机翼的前缘前方的位置的展开运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襟翼系统基于由两个剪刀式杆构成的剪刀式装置,其中,这些剪刀式杆中的一个剪刀式杆以可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在结构固定点上,并且其中,另一剪刀式杆被支承在第一连接杆上。第一连接杆又以可旋转的方式连接至另一结构固定点。通过使第一连接杆移动,第二剪刀式杆的端部绕第一结构固定点旋转。根据第一连接杆的长度、第一结构固定点与第二结构固定点的距离、以及两个剪刀式杆的尺寸,导致了襟翼的运动。在以下内容中,对各部件进行更详细地描述。致动器可以是旋转式致动器,该旋转式致动器示例性地与第一连接杆直接联接。致动器还可以在机翼上的安装状态下与结构固定点联接。通过使致动器旋转,第一连接杆绕第二结构固定点旋转并且因此使第二剪刀式杆移动。然而,致动器还可以与第一剪刀式杆和结构固定点联接,以便使第一剪刀式杆在圆形路径上转动。第一剪刀式杆包括两个端部,其中,所述端部中的一个端部以可旋转的方式与第一结构固定点联接。因此,第一剪刀式杆能够绕第一结构固定点转动。第一剪刀式杆的与第一结构固定点相反的端部与第一襟翼接头联接。由此,第一剪刀式杆不一定与第一襟翼接头直接联接。相反,在第一襟翼接头与第一剪刀式杆之间还可以设置有中间零件或部件。第二剪刀式杆也包括两个端部,其中,所述端部中的一个端部以可旋转的方式与第一连接杆联接,并且其中,另一端部以可旋转的方式与第二襟翼接头联接。因此,第二剪刀式杆能够绕第一连接杆的与同第一结构固定点联接的端部相反的端部转动。因此,当第一连接杆通过致动器的作用转动时,第二剪刀式杆也被推动成进行运动。两个剪刀式杆都配备有另一接头,该另一接头将被称为剪刀式接头。该剪刀式接头布置在位于所述剪刀式杆中的每个剪刀式杆的两个端部之间的区域中并且该剪刀式接头导致剪刀式装置的创建。这意味着两个剪刀式杆彼此交叉并且可以相对于彼此采取不同的角度。通过使第一连接杆移动,因此整个剪刀式装置被推动成绕第一剪刀式杆的以可旋转的方式与第一结构固定点联接的端部旋转。所述杆与所述杆的联接件之间的尺寸关系决定了剪刀式杆的最终运动——即两个剪刀式杆之间的角度——并且决定了第一剪刀式杆绕第一剪刀式杆的与第一结构固定点联接的内端部的旋转。因此,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襟翼系统可以被调节成使得:即使在襟翼的后缘位于机翼的能够附接有襟翼系统的翼弦轴线的下方的情况下,襟翼的前缘都处于相对远的前方位置。因此,在襟翼处于中间位置时仍然恰好位于机翼翼弦轴线的下方的情况下,襟翼与机翼的前缘之间的间隙可以被达到。在襟翼的位置改变至所需的伸展位置时,襟翼向完全伸展位置的随后运动保持特定间隙尺寸。这可以包括略微向后运动以及略微进一步旋转。在优选实施方式中,第一剪刀式杆通过第二连接杆与襟翼联接,该第二连接杆以可旋转的方式被支承至第一剪刀式杆和第一襟翼接头。这使得襟翼角度能够在特定展开状态范围内保持大致恒定。优选地,第二连接杆的长度比第一连接杆短。特别地,第二连接杆明显短于第一连接杆,并且第二连接杆的长度等于第一连接杆的长度的三分之一或更短。这通常可以增加襟翼系统的紧凑性,因为在剪刀式杆之间的角度相当大的情况下,前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襟翼系统(2),所述襟翼系统(2)用于在缩回位置与伸展位置之间驱动前缘襟翼(28),所述襟翼系统(2)包括:/n-具有第一襟翼接头(34)和第二襟翼接头(36)的前缘襟翼(28);/n-第一剪刀式杆(8);/n-第二剪刀式杆(24);/n-第一连接杆(18);以及/n-致动器(48),/n其中,所述致动器(48)与所述第一剪刀式杆(8)联接或者与所述第一连接杆(18)联接,/n其中,所述第一剪刀式杆(8)包括用于将所述第一剪刀式杆(8)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在第一结构固定点(10)上的第一支承接头(14),其中,所述第一剪刀式杆(8)的与所述第一支承接头(14)相反的端部与所述第一襟翼接头(34)联接,/n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杆(18)包括用于将所述第一连接杆(18)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在第二结构固定点(20)上的第二支承接头(22),并且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杆(18)的与所述第二支承接头(22)相反的端部(26)以可旋转的方式与所述第二剪刀式杆(24)的端部联接,/n其中,所述第二剪刀式杆(24)的与同所述第一连接杆(18)联接的所述端部相反的端部与所述第二襟翼接头(36)联接,/n其中,另外地,所述第一剪刀式杆(8)和所述第二剪刀式杆(24)以可旋转的方式彼此联接以形成剪刀式装置,并且/n其中,所述致动器(48)、所述第一剪刀式杆(8)、所述第二剪刀式杆(24)和所述第一连接杆(18)布置成主动地将所述前缘襟翼(28)从缩回位置置于伸展位置。/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712 DE 102018116881.01.一种襟翼系统(2),所述襟翼系统(2)用于在缩回位置与伸展位置之间驱动前缘襟翼(28),所述襟翼系统(2)包括:
-具有第一襟翼接头(34)和第二襟翼接头(36)的前缘襟翼(28);
-第一剪刀式杆(8);
-第二剪刀式杆(24);
-第一连接杆(18);以及
-致动器(48),
其中,所述致动器(48)与所述第一剪刀式杆(8)联接或者与所述第一连接杆(18)联接,
其中,所述第一剪刀式杆(8)包括用于将所述第一剪刀式杆(8)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在第一结构固定点(10)上的第一支承接头(14),其中,所述第一剪刀式杆(8)的与所述第一支承接头(14)相反的端部与所述第一襟翼接头(34)联接,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杆(18)包括用于将所述第一连接杆(18)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在第二结构固定点(20)上的第二支承接头(22),并且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杆(18)的与所述第二支承接头(22)相反的端部(26)以可旋转的方式与所述第二剪刀式杆(24)的端部联接,
其中,所述第二剪刀式杆(24)的与同所述第一连接杆(18)联接的所述端部相反的端部与所述第二襟翼接头(36)联接,
其中,另外地,所述第一剪刀式杆(8)和所述第二剪刀式杆(24)以可旋转的方式彼此联接以形成剪刀式装置,并且
其中,所述致动器(48)、所述第一剪刀式杆(8)、所述第二剪刀式杆(24)和所述第一连接杆(18)布置成主动地将所述前缘襟翼(28)从缩回位置置于伸展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襟翼系统(2),
其中,所述第一剪刀式杆(8)通过第二连接杆(30)联接至所述襟翼(28),所述第二连接杆(30)被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至所述第一剪刀式杆(8)并且被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至所述第一襟翼接头(3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襟翼系统(2),
其中,所述第二连接杆(30)的长度比所述第一连接杆(18)的长度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襟翼系统(2),其中,所述第二连接杆(30)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连接杆(18)的长度的三分之一。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襟翼系统(2),
其中,所述第一剪刀式杆(8)和所述第二剪刀式杆(24)中的一者包括沿着主延伸方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德烈亚斯·格里明格尔马库斯·吉贝特伯恩哈德·施利普夫布拉任科·科斯科维奇
申请(专利权)人:空中客车德国运营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德国;D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