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架结构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794264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1 08:36
本公开涉及一种悬架结构及车辆,该悬架结构包括:转向节(3),用于与车轮总成连接;下叉臂(2),下叉臂(2)与转向节(3)连接;上叉臂(1),上叉臂(1)与转向节(3)连接,上叉臂(1)与下叉臂(2)相对设置;力矩转化盘(5),力矩转化盘(5)用于与车身连接;传力件(4),传力件(4)的一端与下叉臂(2)铰接,传力件(4)的另一端与力矩转化盘(5)连接;和减振器(8),减振器(8)水平设置且与力矩转化盘(5)连接,传力件(4)通过力矩转化盘(5)将作用力传递至减振器(8)。该悬架结构的结构合理,实用性强,其有效降低了悬架结构在垂向的占用空间,从而便于主动悬架系统的布置。

Suspension structure and vehicle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suspension structure and a vehicle, which comprises: a steering knuckle (3) for connecting with a wheel assembly; a lower wishbone (2), a lower wishbone (2) for connecting with a steering knuckle (3); an upper wishbone (1), a upper wishbone (1) for connecting with a steering knuckle (3), an upper wishbone (1) for relative setting with a lower wishbone (2); a torque conversion disc (5), a torque conversion disc (5) for connecting with a vehicle body; a force transmission member (4), a force transmission member (4) One end of the transmission part (4) is hinged with the lower fork arm (2), the other end of the transmission part (4) is connected with the torque conversion plate (5); and the shock absorber (8) is horizontally arranged and connected with the torque conversion plate (5), and the transmission part (4) transmits the force to the vibration reducer (8) through the torque conversion plate (5). The structure of the suspension structure is reasonable and practical, which effectively reduces the vertical space occupied by the suspension structure, thus facilitating the arrangement of the active suspension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悬架结构及车辆
本公开涉及车辆
,具体地,涉及一种悬架结构及车辆。
技术介绍
悬架系统是组成汽车底盘的关键系统。双叉臂悬架结构是一种典型的悬架架构型式,但采用双叉臂悬架结构的整车垂向布置上占用空间大,不方便整车布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悬架结构,解决了悬架结构垂向占用空间大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悬架结构,包括:转向节,用于与车轮总成连接;下叉臂,所述下叉臂与所述转向节连接;上叉臂,所述上叉臂与所述转向节连接,所述上叉臂与所述下叉臂相对设置;力矩转化盘,所述力矩转化盘用于与车身连接;传力件,所述传力件的一端与所述下叉臂铰接,所述传力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力矩转化盘连接;和减振器,所述减振器水平设置且与所述力矩转化盘连接,所述传力件通过所述力矩转化盘将作用力传递至所述减振器。可选地,所述力矩转化盘包括:安装部,所述安装部用于与车身连接;安装轴,固定在所述安装部上且朝向所述转向节延伸;和轴承,套接在所述安装轴上,所述传力件和所述减振器均与所述轴承的外圈连接。可选地,所述悬架结构还包括:下转化叉,所述下转化叉的一端与所述传力件铰接,所述下转化叉的另一端与所述轴承的外圈通过球铰链结构连接;和上转化叉,所述上转化叉的一端与所述减振器铰接,所述上转化叉的另一端与所述轴承的外圈通过球铰链结构连接。可选地,所述上转化叉包括:第一基座;第一球头,所述第一球头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基座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轴承的外周的球头座形成球铰链结构;和两个第一安装板,两个所述第一安装板形成在所述第一基座的与所述第一球头相反的一端且相对设置,所述减振器的一端通过安装销安装于两个所述第一安装板之间。可选地,所述下转化叉包括:第二基座;第二球头,所述第二球头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基座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轴承的外周的球头座形成球铰链结构;和两个第二安装板,两个所述第二安装板形成在所述第二基座的与所述第二球头相反的一端且相对设置,所述传力件的靠近所述力矩转化盘的一端通过安装销安装于两个所述第二安装板之间。可选地,所述下叉臂包括:两个导向架,两个所述导向架相对设置,所述传力件的靠近所述下叉臂的一端通过安装销安装于两个所述导向架之间。可选地,所述下叉臂还包括:下球头,所述下球头与所述转向节的下球头安装孔连接且构成球铰链结构。可选地,所述上叉臂包括:上球头,所述上球头与所述转向节的上球头安装孔连接且构成球铰链结构。可选地,所述上叉臂和所述下叉臂均设置有用于与车身相连的内衬套。本公开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车身和上述的悬架结构,所述下叉臂、所述上叉臂和所述力矩转化盘分别与所述车身连接。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该悬架结构的结构合理,其将减振器横向水平布置,使得悬架结构垂向占用空间小,便于主动悬架系统的布置。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悬架结构的整体示意图;图2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悬架结构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力矩转化盘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传力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下转化叉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上转化叉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下叉臂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上叉臂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转向节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上叉臂2下叉臂3转向节4传力件5力矩转化盘6下转化叉7上转化叉8减振器9安装销11上球头12第一内衬套21下球头22第二内衬套23导向架31上球头安装孔32下球头安装孔33制动轴承安装孔41上安装孔42下安装孔51轴承52第一球头座53第二球头座54安装轴55安装部61第二球头62第二安装板71第一球头72第一安装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参阅图1和图2,本公开提供一种悬架结构,该悬架结构包括转向节3、下叉臂2、上叉臂1、力矩转化盘5、传力件4和减振器8。具体地,该转向节3用于与车轮总成连接。参阅图1和图2,下叉臂2和上叉臂1分别与转向节3连接,上叉臂1和下叉臂2位于转向节3的同一侧且相对设置,其中,上叉臂1位于转向节3的上部,而下叉臂2位于转向节3的下部,需要说明的是,上叉臂1和下叉臂2均大致相对转向节3垂直。参阅图1,力矩转化盘5用于与车身连接,传力件4的一端与下叉臂2铰接,传力件4的另一端则与力矩转化盘5连接,此外,上叉臂1与下叉臂2位于力矩转化盘5与转向节3之间,本实施例中,减振器8水平设置且减振器8的一端与力矩转化盘5连接,减振器8的另一端与车身连接,这样,传力件4通过力矩转化盘5将作用力传递至减振器8。由于减振器8并非按照现有技术中的垂向设置,使得该悬架结构在垂向的占用空间变小,从而方便阻尼可调的主动悬架系统的布置。参阅图3,进一步地,力矩转化盘5包括安装部55、安装轴54和轴承51。其中,安装部55呈板状结构,其用于与车身连接,安装轴54固定在安装部55的一侧并朝向转向节3延伸,轴承51套接在安装轴54上,同时,传力件4和减振器8均与轴承51的外圈连接。参阅图2,进一步地,该悬架结构还包括下转化叉6和上转化叉7。参阅图4,传力件4为杆状结构,其一端设置有上安装孔41,另一端设置有下安装孔42。参阅图4和图5,下转化叉6的一端与传力件4铰接,下转化叉6的另一端与轴承51的外圈连接,具体地,该下转化叉6包括第二基座、第二球头61和两个第二安装板62,第二球头61的一端与第二基座连接,另一端与轴承51的外周的第一球头座52形成球铰链结构,两个第二安装板62形成在第二基座与第二球头61相反的一端,两个第二安装板62相对设置且相互平行,传力件4的靠近力矩转化盘5的一端通过安装销9安装于两个第二安装板62之间,从而通过安装销9穿过第二安装板62和上安装孔41以将传力件4的一端安装于两个第二安装板62之间。参阅图6,上转化叉7的一端与传力件4铰接,上转化叉7的另一端与轴承51的外圈连接,具体地,该上转化叉7包括第一基座、第一球头71和两个第一安装板72,第一球头71的一端与第一基座连接,另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悬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转向节(3),用于与车轮总成连接;/n下叉臂(2),所述下叉臂(2)与所述转向节(3)连接;/n上叉臂(1),所述上叉臂(1)与所述转向节(3)连接,所述上叉臂(1)与所述下叉臂(2)相对设置;/n力矩转化盘(5),所述力矩转化盘(5)用于与车身连接;/n传力件(4),所述传力件(4)的一端与所述下叉臂(2)铰接,所述传力件(4)的另一端与所述力矩转化盘(5)连接;和/n减振器(8),所述减振器(8)水平设置且与所述力矩转化盘(5)连接,所述传力件(4)通过所述力矩转化盘(5)将作用力传递至所述减振器(8)。/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悬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向节(3),用于与车轮总成连接;
下叉臂(2),所述下叉臂(2)与所述转向节(3)连接;
上叉臂(1),所述上叉臂(1)与所述转向节(3)连接,所述上叉臂(1)与所述下叉臂(2)相对设置;
力矩转化盘(5),所述力矩转化盘(5)用于与车身连接;
传力件(4),所述传力件(4)的一端与所述下叉臂(2)铰接,所述传力件(4)的另一端与所述力矩转化盘(5)连接;和
减振器(8),所述减振器(8)水平设置且与所述力矩转化盘(5)连接,所述传力件(4)通过所述力矩转化盘(5)将作用力传递至所述减振器(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力矩转化盘(5)包括:
安装部(55),所述安装部(55)用于与车身连接;
安装轴(54),固定在所述安装部(55)上且朝向所述转向节(3)延伸;和
轴承(51),套接在所述安装轴(54)上,所述传力件(4)和所述减振器(8)均与所述轴承(51)的外圈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悬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架结构还包括:
下转化叉(6),所述下转化叉(6)的一端与所述传力件(4)铰接,所述下转化叉(6)的另一端与所述轴承(51)的外圈通过球铰链结构连接;和
上转化叉(7),所述上转化叉(7)的一端与所述减振器(8)铰接,所述上转化叉(7)的另一端与所述轴承(51)的外圈通过球铰链结构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悬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转化叉(7)包括:
第一基座;
第一球头(71),所述第一球头(7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基座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轴承(51)的外周的球头座形成球铰链结构;和
两个第一安装板(72),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建勇张晓春王万顺丁良奇韩小鹏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