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滑板车折叠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278070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14 00: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滑板车折叠结构,所述滑板车折叠结构包括:折叠部、固定部、补强片、第一固定件和滑动杆;所述补强片固定安装在所述折叠部的内壁上,所述折叠部部分套设在所述固定部内,所述第一固定件依次贯穿所述固定部、所述折叠部和所述补强片从而使所述折叠部与所述固定部活动连接,所述固定部上设有滑动槽,所述滑动杆贯穿所述滑动槽并与所述固定部活动连接,所述折叠部和所述补强片与所述滑动杆卡合,所述滑动杆限制所述折叠部相对于所述固定部转动,当所述滑动杆滑动至所述滑动槽底部时,所述折叠部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部转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的滑板车折叠结构即使经过多次折叠依旧能够保持结构稳定。

A folding structure of scoot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滑板车折叠结构
本技术涉及滑板车领域,尤其是一种滑板车折叠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滑板车的折叠结构稳定性不够好、使用寿命比较低,当滑板车折叠达到一定的次数之后,滑板车的折叠结构就会出现晃动、不稳定的现象,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损坏滑板车,造成滑板车的使用寿命不够长。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即使经过多次折叠依旧能够保持结构稳定的滑板车折叠结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技术提出一种滑板车折叠结构,所述滑板车折叠结构包括:折叠部、固定部、补强片、第一固定件和滑动杆;所述补强片固定安装在所述折叠部的内壁上,所述折叠部部分套设在所述固定部内,所述第一固定件依次贯穿所述固定部、所述折叠部和所述补强片从而使所述折叠部与所述固定部活动连接,所述固定部上设有滑动槽,所述滑动杆贯穿所述滑动槽并与所述固定部活动连接,所述折叠部和所述补强片与所述滑动杆卡合,所述滑动杆限制所述折叠部相对于所述固定部转动,当所述滑动杆滑动至所述滑动槽底部时,所述折叠部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部转动。进一步的,所述滑板车折叠结构还包括:驱动部;所述驱动部部分收容在所述固定部内并与所述固定部活动连接,所述滑动杆贯穿所述驱动部并与所述驱动部固定连接,所述驱动部能够带动所述滑动杆在所述滑动槽内滑动。进一步的,所述滑板车折叠结构还包括: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二固定件依次贯穿所述固定部和所述驱动部从而使所述驱动部与所述固定部活动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滑板车折叠结构还包括:第三固定件;所述第三固定件贯穿所述驱动部后延伸至所述滑动杆内。进一步的,所述滑板车折叠结构还包括:踏板;所述踏板与所述驱动部远离所述固定部的一端活动连接。进一步的,所述驱动部上还设有与所述驱动部固定连接的限位板,当所述踏板转动至与所述限位板接合时,通过按压所述踏板使所述驱动部相对于所述固定部转动。进一步的,所述滑板车折叠结构还包括:挡板;所述挡板与所述折叠部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滑板车折叠结构还包括:第四固定件;所述挡板上设有收纳槽,所述第四固定件贯穿所述固定部并与所述固定部固定连接,所述收纳槽与所述第四固定件相匹配。进一步的,所述固定部上还设有多个与所述固定部固定连接的安装件。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提出的滑板车折叠结构采用补强片设计,即使经过多次折叠依旧能够保持结构稳定。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滑板车折叠结构的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的滑板车折叠结构的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的滑板车折叠结构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加清楚、完整的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请参考图1至图3,本技术提出一种滑板车折叠结构,所述滑板车折叠结构包括:折叠部10、固定部20、补强片30、第一固定件40和滑动杆50;所述补强片30固定安装在所述折叠部10的内壁上,所述折叠部10部分套设在所述固定部20内,所述第一固定件40依次贯穿所述固定部20、所述折叠部10和所述补强片30从而使所述折叠部10与所述固定部20活动连接,所述固定部20上设有滑动槽21,所述滑动杆50贯穿所述滑动槽21并与所述固定部20活动连接,所述折叠部10和所述补强片30与所述滑动杆50卡合,所述滑动杆50限制所述折叠部10相对于所述固定部20转动,当所述滑动杆50滑动至所述滑动槽21底部时,所述折叠部10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部20转动。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补强片30的数量为2个,2个所述补强片30分别固定安装在所述折叠部10的内壁上,所述折叠部10与所述述滑动杆50卡合,所述补强片30与所述折叠部10固定连接从而增大所述折叠部10与所述滑动杆50卡合的接触面,增大了所述折叠部10与所述滑动杆50的接触面积从而使所述折叠部10的受力面积增大,即使经过多次折叠,所述折叠部10与所述滑动杆50卡合依旧稳定,所述滑板车折叠结构即使经过多次折叠依旧能够保持结构稳定;当所述折叠部10和所述补强片30与所述滑动杆50卡合连接时,所述滑动杆50限制所述折叠部10相对于所述固定部20转动;当所述滑动杆50滑动至所述滑动槽21底部时,所述滑动杆50与所述折叠部10和所述补强片30脱离卡合连接,所述折叠部10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部20转动。进一步的,所述滑板车折叠结构还包括:驱动部60;所述驱动部60部分收容在所述固定部20内并与所述固定部20活动连接,所述滑动杆50贯穿所述驱动部60并与所述驱动部60固定连接,所述驱动部60能够带动所述滑动杆50在所述滑动槽21内滑动。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部60部分收容在所述固定部20内,所述驱动部60的一端与所述固定部20活动连接,所述滑动杆50贯穿所述驱动部60并与所述驱动部60固定连接,当按压所述驱动部60时,所述驱动部60转动带动所述滑动杆50滑动至所述滑动槽21底部,使所述滑动杆50与所述折叠部10和所述补强片30脱离卡合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滑板车折叠结构还包括:第二固定件70;所述第二固定件70依次贯穿所述固定部20和所述驱动部60从而使所述驱动部60与所述固定部20活动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固定件70依次贯穿所述固定部20和所述驱动部60,所述第二固定件70与所述固定部20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件70与所述驱动部60活动连接从而使所述驱动部60与所述固定部20活动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滑板车折叠结构还包括:第三固定件80;所述第三固定件80贯穿所述驱动部60后延伸至所述滑动杆50内。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固定件80贯穿所述驱动部60后延伸至所述滑动杆50内,所述第三固定件80与所述驱动部60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固定件80与所述滑动杆50固定连接,从而使所述第三固定件80、所述驱动部60和所述滑动杆50三者形成固定连接,当通过所述驱动部60转动带动所述滑动杆50在所述滑动槽21内滑动时,所述第三固定件80防止所述驱动部60和所述滑动杆50脱离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滑板车折叠结构还包括:踏板90;所述踏板90与所述驱动部60远离所述固定部20的一端活动连接;所述驱动部60上还设有与所述驱动部60固定连接的限位板100,当所述踏板90转动至与所述限位板100接合时,通过按压所述踏板90使所述驱动部60相对于所述固定部20转动。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部60上还设有与所述驱动部60固定连接的限位板100,当所述踏板90转动至与所述限位板100接合时,所述限位板100增大所述踏板90与所述驱动部60的接触面积,增大所述踏板90与所述驱动部60的接触面积能够使所述驱动板承受的压强更小,能够使所述踏板90即使经过多次踩踏使用都不会断裂,保证所述滑板车折叠结构的使用寿命。进一步的,所述滑板车折叠结构还包括:挡板110;所述挡板110与所述折叠部10固定连接;所述滑板车折叠结构还包括:第四固定件120;所述挡板110上设有收纳槽111,所述第四固定件120贯穿所述固定部20并与所述固定部20固定连接,所述收纳槽111与所述第四固定件120相匹配。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挡板110与所述折叠部10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固定件120贯穿所述固定部20并与所述固定部20固定连接,当所述折叠部10转动至所述第四固定件120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滑板车折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板车折叠结构包括:折叠部、固定部、补强片、第一固定件和滑动杆;所述补强片固定安装在所述折叠部的内壁上,所述折叠部部分套设在所述固定部内,所述第一固定件依次贯穿所述固定部、所述折叠部和所述补强片从而使所述折叠部与所述固定部活动连接,所述固定部上设有滑动槽,所述滑动杆贯穿所述滑动槽并与所述固定部活动连接,所述折叠部和所述补强片与所述滑动杆卡合,所述滑动杆限制所述折叠部相对于所述固定部转动,当所述滑动杆滑动至所述滑动槽底部时,所述折叠部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部转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滑板车折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板车折叠结构包括:折叠部、固定部、补强片、第一固定件和滑动杆;所述补强片固定安装在所述折叠部的内壁上,所述折叠部部分套设在所述固定部内,所述第一固定件依次贯穿所述固定部、所述折叠部和所述补强片从而使所述折叠部与所述固定部活动连接,所述固定部上设有滑动槽,所述滑动杆贯穿所述滑动槽并与所述固定部活动连接,所述折叠部和所述补强片与所述滑动杆卡合,所述滑动杆限制所述折叠部相对于所述固定部转动,当所述滑动杆滑动至所述滑动槽底部时,所述折叠部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部转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板车折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板车折叠结构还包括:驱动部;所述驱动部部分收容在所述固定部内并与所述固定部活动连接,所述滑动杆贯穿所述驱动部并与所述驱动部固定连接,所述驱动部能够带动所述滑动杆在所述滑动槽内滑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滑板车折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板车折叠结构还包括: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二固定件依次贯穿所述固定部和所述驱动部从而使所述驱动部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彪李晓云黎伟玉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智盛富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