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架中段平台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208727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29 21: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架中段平台结构,包括:上、下两层相互平行的骨架,分别为上骨架和下骨架,且上骨架和下骨架之间通过立柱相连,其中,上骨架和下骨架均通过横梁、纵梁以及斜撑拼接形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车架中段平台结构,其包括上、下两层骨架,且骨架由若干根横梁、纵梁以及斜撑构成,从而较好的将车架所承受的力量进行分解处理,进而提高车架的承载能力以及车架的稳定性,并且保障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性,另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的立柱采用80*50的方钢,从而提高纵梁的抗弯抗扭的能力,进一步保障车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第三,车架中段的整体结构简洁,符合轻量化设计,并且降低了生产成本。

A Frame Platform Structure in the Middle Se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架中段平台结构
本技术属于汽车零配件机械
,涉及一种平台结构,特别是一种车架中段平台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的公共交通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公交车辆的现代化、高档化、环保化、轻量化已成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随着可充电池技术和电动机技术的不断完善,电动公交车作为一种清结能源汽车将逐步进入人们的生活。用电动公交车取代现有的城市公交车辆将极大地减轻城市汽车尾气污染,提高空气质量,同时安静、平稳的行驶过程也能为市民带来舒适的乘坐体验。但是,现有公交车辆的车架中段,呈框形结构,包括横梁、纵梁以及立柱拼接形成,且每一根横梁的位置,每一根纵梁的位置,以及每一根立柱的位置一一对应,而这样的结构设置,使得车架中段在承受重量时,无法较好的将力量进行分散处理。综上所述,需要设计一种能够较好的将其所承受的力量得到分解,并提高其自身承载力以及保障车辆行驶安全的车架中段平台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能够较好的将其所承受的力量得到分解,并提高其自身承载力以及保障车辆行驶安全的车架中段平台结构。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车架中段平台结构,包括:上、下两层相互平行的骨架,分别为上骨架和下骨架,且上骨架和下骨架之间通过立柱相连,其中,上骨架和下骨架均通过横梁、纵梁以及斜撑拼接形成。在上述的一种车架中段平台结构中,上骨架包括若干根相互平行的上纵梁,将上骨架在水平面内分割成若干层空间,且相邻两根上纵梁之间通过上横档相连,其中,每一层空间中的上横档与其相邻层空间中的上横档错位设置,且最上层的上横档与最下层的上横档之间通过上斜撑相连。在上述的一种车架中段平台结构中,若干根相互平行的上纵梁分别为第一上纵梁、第二上纵梁、第三上纵梁以及第四上纵梁,且第一上纵梁与第二上纵梁之间设置有第一上横梁,第二上纵梁与第三上纵梁之间设置有两根并排的第二上横梁和第三上横梁,第三上纵梁与第四上纵梁之间设置有第四上横梁,其中,第一上横梁、第二上横梁、第三上横梁以及第四上横梁之间相互错位设置,且第一上横梁与第四上横梁之间通过第一上斜撑相连,第二上横梁与第一上斜撑之间通过第二上斜撑相连,第三上横梁与第一上斜撑之间通过第三上斜撑相连。在上述的一种车架中段平台结构中,下骨架包括若干根相互平行的下纵梁,将下骨架在水平面内分割成若干层空间,且在最上层的相邻两下纵梁之间和最下层的相邻两下纵梁之间设置有下横梁,其中,最上层空间中的下横梁和最下层空间中的下横梁之间错位设置,并通过下斜撑连接最上层空间中的下横梁和最下层空间中的下横梁。在上述的一种车架中段平台结构中,若干根相互平行设置的下纵梁分别为第一下纵梁、第二下纵梁、第三下纵梁以及第四下纵梁,且第一下纵梁和第二下纵梁之间设置有两根并排的第一下横梁和第二下横梁,第三下纵梁和第四下纵梁之间设置有三根并排的第三下横梁、第四下横梁以及第五下横梁,其中,第二下横梁和第四下横梁之间设置有下斜撑,且该下斜撑位于第二下纵梁和第三下纵梁之间。在上述的一种车架中段平台结构中,第一上横梁的位置与第二下横梁的位置,第四上横梁的位置与第四下横梁的位置,以及第一上斜撑的位置与下斜撑的位置,分别在一一对应。在上述的一种车架中段平台结构中,在第二上纵梁和第三上纵梁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一加强梁,在第二下纵梁和第三下纵梁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二加强梁。在上述的一种车架中段平台结构中,在每一根立柱的两端各设置有一块加强板,且该加强板呈菱形结构设置,其中,在加强板的各个部角上设置有连接孔。在上述的一种车架中段平台结构中,连接孔呈长圆形结构设置,其中,上下两个连接孔的延伸方向与横梁的延伸方向相同,左右两个连接孔的延伸方向与纵梁的延伸方向相同。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车架中段平台结构,其包括上、下两层骨架,且骨架由若干根横梁、纵梁以及斜撑构成,从而较好的将车架所承受的力量进行分解处理,进而提高车架的承载能力以及车架的稳定性,并且保障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性,另外,本技术中的立柱采用80*50的方钢,从而提高纵梁的抗弯抗扭的能力,进一步保障车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第三,车架中段的整体结构简洁,符合轻量化设计,并且降低了生产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车架中段平台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车架中段平台结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A-A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中B-B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00、上骨架;110、第一上纵梁;120、第二上纵梁;130、第三上纵梁;140、第四上纵梁;150、第一上横梁;160、第二上横梁;170、第三上横梁;180、第四上横梁;190、第一上斜撑;190A、第二上斜撑;190B、第三上斜撑;200、下骨架;210、第一下纵梁;220、第二下纵梁;230、第三下纵梁;240、第四下纵梁;250、第一下横梁;260、第二下横梁;270、第三下横梁;280、第四下横梁;290、第五下横梁;290A、下斜撑;300、立柱;400、第一加强梁;500、第二加强梁;600、加强板;610、连接孔。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车架中段平台结构,包括:上、下两层相互平行的骨架,分别为上骨架100和下骨架200,且上骨架100和下骨架200之间通过立柱300相连,其中,上骨架100和下骨架200均通过横梁、纵梁以及斜撑拼接形成;上骨架100包括若干根相互平行的上纵梁,将上骨架100在水平面内分割成若干层空间,且相邻两根上纵梁之间通过上横档相连,其中,每一层空间中的上横档与其相邻层空间中的上横档错位设置,且最上层的上横档与最下层的上横档之间通过上斜撑相连。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车架中段平台结构,其包括上、下两层骨架,且骨架由若干根横梁、纵梁以及斜撑构成,从而较好的将车架所承受的力量进行分解处理,进而提高车架的承载能力以及车架的稳定性,并且保障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性,另外,本技术中的立柱300采用80*50的方钢,从而提高纵梁的抗弯抗扭的能力,进一步保障车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第三,车架中段的整体结构简洁,符合轻量化设计,并且降低了生产成本。进一步优选地,如图1至图4所示,若干根相互平行的上纵梁分别为第一上纵梁110、第二上纵梁120、第三上纵梁130以及第四上纵梁140,且第一上纵梁110与第二上纵梁120之间设置有第一上横梁150,第二上纵梁120与第三上纵梁130之间设置有两根并排的第二上横梁160和第三上横梁170,第三上纵梁130与第四上纵梁140之间设置有第四上横梁180,其中,第一上横梁150、第二上横梁160、第三上横梁170以及第四上横梁180之间相互错位设置,且第一上横梁150与第四上横梁180之间通过第一上斜撑190相连,第二上横梁160与第一上斜撑190之间通过第二上斜撑190A相连,第三上横梁170与第一上斜撑190之间通过第三上斜撑190B相连。优选地,如图1至图4所示,下骨架200包括若干根相互平行的下纵梁,将下骨架200在水平面内分割成若干层空间,且在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架中段平台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下两层相互平行的骨架,分别为上骨架和下骨架,且上骨架和下骨架之间通过立柱相连,其中,上骨架和下骨架均通过横梁、纵梁以及斜撑拼接形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架中段平台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下两层相互平行的骨架,分别为上骨架和下骨架,且上骨架和下骨架之间通过立柱相连,其中,上骨架和下骨架均通过横梁、纵梁以及斜撑拼接形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架中段平台结构,其特征在于,上骨架包括若干根相互平行的上纵梁,将上骨架在水平面内分割成若干层空间,且相邻两根上纵梁之间通过上横档相连,其中,每一层空间中的上横档与其相邻层空间中的上横档错位设置,且最上层的上横档与最下层的上横档之间通过上斜撑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车架中段平台结构,其特征在于,若干根相互平行的上纵梁分别为第一上纵梁、第二上纵梁、第三上纵梁以及第四上纵梁,且第一上纵梁与第二上纵梁之间设置有第一上横梁,第二上纵梁与第三上纵梁之间设置有两根并排的第二上横梁和第三上横梁,第三上纵梁与第四上纵梁之间设置有第四上横梁,其中,第一上横梁、第二上横梁、第三上横梁以及第四上横梁之间相互错位设置,且第一上横梁与第四上横梁之间通过第一上斜撑相连,第二上横梁与第一上斜撑之间通过第二上斜撑相连,第三上横梁与第一上斜撑之间通过第三上斜撑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车架中段平台结构,其特征在于,下骨架包括若干根相互平行的下纵梁,将下骨架在水平面内分割成若干层空间,且在最上层的相邻两下纵梁之间和最下层的相邻两下纵梁之间设置有下横梁,其中,最上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迪高嘉利赖业军杨海包凯亮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中车电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