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汪涛专利>正文

智能自行车车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227643 阅读:3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20 04: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行车车架,尤其涉及一种智能自行车车架,包括大梁管、车头管、平叉管、智能电机悬挂支架和电池盒,大梁管和车头管的轴线在同一铅垂平面内;车头管的中部相应部位焊接在大梁管的上半段端头上;平叉管的前端与大梁管下半段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智能电机悬挂支架与大梁管的下半段或平叉管的前段固定连接,所述的电池盒与大梁管连接,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技术,很方便的就能合理布置智能电机和电池,实现利用智能的技术来提升智能自行车的基本辅助动力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自行车车架,尤其涉及一种智能自行车车架
技术介绍
自行车是采用人力作为基础动力行驶在路面上的交通工具,智能自行车属于自行车领域,也是采用人力作为基础动力,其他动力作为辅助动力,是在不舍弃自行车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相关智能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增加了智能动力、高科技智能配备。目前的车用动力较多,比较常用的是电力,而普通的电动自行车是以电力作为基础动力,人力作为辅助动力,甚至没有人力动力,这违背自行车本身存在的意义,人们之所以放弃汽车选择自行车,是因为它所具备的锻炼身体、低碳环保、通过自身体力付出得到骑行愉悦感等特点,一台不再需要脚踩出力的自行车,会让人失去骑行的乐趣,也就不能称之为“自行车”。目前,市场上的智能自行车的智能性能通常只是体现在增加骑行安全度,丰富骑行乐趣上,而在最基本的辅助动力上——如电力,还没有检索到采用智能的电力动力技术来提升智能自行车的辅助动力智能化的相关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智能自行车没有采用辅助动力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智能自行车车架,该车架能方便的安装智能控制器、电池和智能电机,从而实现利用智能的技术来提升智能自行车的基本辅助动力的效果。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智能自行车车架,包括大梁管、车头管、平叉管、智能电机悬挂支架和电池盒,大梁管和车头管的轴线在同一铅垂平面内;车头管的中部相应部位焊接在大梁管的上半段端头上;平叉管的前端与大梁管下半段固定连接,所述的智能电机悬挂支架与大梁管的下半段或平叉管的前段固定连接,所述的电池盒与大梁管连接。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智能自行车车架,由于该自行车车架设置了智能电机悬挂支架和电池盒,且所述的智能电机悬挂支架与大梁管的下半段或平叉管的前段固定连接,所述的电池盒与大梁管连接,所以很方便的就能合理布置智能电机和电池,实现利用智能的技术来提升智能自行车的基本辅助动力的效果。本技术方案中所属的智能电机是现有产品,主要以日本YAMAHA、台湾的捷安特、美利达的产品为主。电机包括电机本体、电机中轴及脚蹬,其中电机中轴位于电机中心向左右两边伸出,脚蹬安装在电机中轴的两端。传感器的设计方式通常采取以下四种方式,1)在脚蹬上安装压力传感器,人力施加在脚蹬上,压力传感器即可输出随人力大小而变化的电压信号,通过一套碳刷机构传到微电脑控制器,实现人力、电助力的比例输出;2)在曲柄上安装应变片,人力蹬踏时,曲柄产生微变形,应变片输出相应的电压信号。输出信号的大小随人力大小而变化。将输出信号传到微电脑控制器,实现人力、电助力的比例输出;3)把链轮盘设计成主、从动双链轮,主动轮与曲柄固定在一起,从动轮带动链条,主、从动轮之间用弹簧连接,人力蹬踏时,主动轮通过弹簧带动从动轮运动,这时主、从轮之间将产生角位移。测量出这个角位移,通过微电脑控制器处理角位移信号,进而实现人力、电助力之间的的比例输出;4)中轴式力矩传感器,骑行时,中轴在脚蹬、曲柄的作用下,在中轴套内转动。同时中轴和中轴套受到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将作用在偏心轴套上,偏心轴套安装在五通管内,由于中轴和中轴套与偏心轴套不同心,在这个力的作用下,偏心轴套将会在五通管内产生转动,形成角位移,人力停止蹬踏时,在另外一个弹性元件的作用下,偏心轴套复位。偏心轴套的角位移的大小随人的蹬踏力大小而变化。测量出这个不停变化的角位移,并以电压信号传输给微电脑控制器,即可实现智能骑行。进一步,限定所述的智能电机悬挂支架包括一块连接板和两块安装板,两块安装板分别设置在连接板的两侧,连接板与大梁管的下半段或平叉管的前段固定连接,智能电机悬挂支架固定安装智能电机。采用这种结构的智能电机悬挂支架一方面方便调整智能电机的安装位置,另一方面结构简单,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智能电机,很容易实现和原来的自行车结构位置一致的效果。同样,也可以限定所述的大梁管、车头管、平叉管、智能电机悬挂支架和电池盒为一体设计。一体的设计有助于产业化批量生产,结构稳定。更进一步,限定所述的安装板上设置有安装孔,智能电机通过销轴穿过安装通孔悬挂固定在智能电机悬挂支架上。采用销轴固定的方式对智能电机进行悬挂,只需要在智能电机的相关位置上设置悬挂点即可,安装方便快捷,固定方式简单,采用销轴和螺母固定住即可,对悬挂支架和电机的的配合要求不高,更容易结合配套使用。再进一步,对大梁管的形状和智能控制器、电池盒的具体安装位置进行限定,限定所述的大梁管为由上顶面、左侧面、右侧面围成内部中空且缺少底面的矩形管,所述的矩形管内安装有智能控制器,所述的电池盒包括电池盒主体,电池盒盖,所述的电池盒主体至少部分内嵌固定在所述的矩形管内,所述的智能控制器分别与电池和电机电连接。这种结构的大梁管既能保证车架的强度和稳定性,又能很好的利用大梁管内部产生的空间位置,减轻车身自重,合理布置电池的安装位置,节约安装空间,美观时尚。再进一步,为了方便安装和拆下电池,限定所述的电池盒盖的下端铰链连接电池盒的下端,电池盒盖的上端设置有电池盒锁,电池盒锁将电池盒盖可开闭的锁定在大梁管上或电池盒主体上。采用这种方式,一方面因为电池盒盖的上端设置有电池盒锁,电池盒锁将电池盒盖可开闭的锁定在大梁管上或电池盒主体上,能保证电池被电池盒盖盖住在电池盒内后进行锁定,安全性好;另一方面,因为电池盒盖的下端铰链连接电池盒的下端,用钥匙打开电池盒锁时,电池盒盖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自然围绕铰链轴向下旋转打开,很方便的将电池安装进去或者取出来进行充电,安装和取出电池简单方便。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智能自行车车架电池盖锁上(闭)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状态下,新型智能自行车车架的主视示意图;图3为图1状态下,新型智能自行车车架悬挂智能电机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智能自行车车架电池盖打开时(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实施例一,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一种智能自行车车架,包括大梁管1、车头管2、平叉管3、智能电机悬挂支架4和电池盒5,大梁管1和车头管2的轴线在同一铅垂平面内;车头管2的中部相应部位焊接在大梁管1的上半段端头上;平叉管3的前端与大梁管1下半段固定连接,所述的智能电机悬挂支架4与大梁管1的下半段或平叉管3的前段固定连接,所述的电池盒5与大梁管连接;所述的智能电机悬挂支架4包括一块连接板41和两块安装板42,两块安装板42分别设置在连接板41的两侧,连接板41与大梁管1的下半段固定连接,安装板1固定安装智能电机6;所述的安装板上设置有安装孔43,智能电机通过销轴44穿过安装通孔悬挂固定在智能电机悬挂支架上,安装孔43、销轴44相互匹配,通常至少有三组安装孔43和销轴44;所述的大梁管为由上顶面11、左侧面(图中未示出)、右侧面12围成内部中空且缺少底面的矩形管,所述的矩形管内安装有智能控制器;所述的电池盒包括电池盒主体51,电池盒盖52,所述的电池盒主体51部分内嵌固定在所述的矩形管内,所述的智能控制器分别与电池和电机6电连接;所述的电池盒盖52的下端通过铰链轴53铰链连接在电池盒主体51的下端,电池盒盖的上端设置有电池盒锁54,电池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智能自行车车架

【技术保护点】
智能自行车车架,包括大梁管、车头管、平叉管、智能电机悬挂支架和电池盒,大梁管和车头管的轴线在同一铅垂平面内;车头管的中部相应部位焊接在大梁管的上半段端头上;平叉管的前端与大梁管下半段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智能电机悬挂支架与大梁管的下半段或平叉管的前段固定连接,所述的电池盒与大梁管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智能自行车车架,包括大梁管、车头管、平叉管、智能电机悬挂支架和电池盒,大梁管和车头管的轴线在同一铅垂平面内;车头管的中部相应部位焊接在大梁管的上半段端头上;平叉管的前端与大梁管下半段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智能电机悬挂支架与大梁管的下半段或平叉管的前段固定连接,所述的电池盒与大梁管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自行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智能电机悬挂支架包括一块连接板和两块安装板,两块安装板分别设置在连接板的两侧,连接板与大梁管的下半段或平叉管的前段固定连接,安装板固定安装智能电机。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自行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大梁管、车头管、平叉管、智能电机悬挂支架和电池盒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涛
申请(专利权)人:汪涛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