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纵梁加强板结构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20817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29 21:1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纵梁加强板结构及汽车,包括纵梁、加强板和设置在所述纵梁上的悬置加强板,纵梁靠近轮胎处设置有避让结构,悬置加强板设置在靠近避让结构处,悬置加强板包括平直部和两个折弯部,平直部上设置有凸起部;加强板设置在悬置加强板上;加强板包括第一接触部、第二接触部和连接部,连接部连接在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之间;第一接触部的外表面和第二接触部的外表面分别与平直部的内表面相配合,连接部的外表面与平直部的内表面之间形成腔体;腔体沿纵方向为变截面设计,腔体与凸起部相配合。在纵梁强度薄弱处增加加强件,并在本加强件的结构上进行局部设计,将悬置固定螺栓固定在本加强件上,控制整车质量。

A Longitudinal Beam Reinforcement Plate Structure and Automobi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纵梁加强板结构及汽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
,特别涉及一种纵梁加强板结构及汽车。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制造行业激烈的竞争和国家对于汽车安全性法规的日趋严格,车身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各大车企的重视,同时消费者对于车辆的碰撞安全性也越来越关注。汽车侧碰性能关系到汽车行驶安全,是汽车行业的重要关注领域。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及碰撞规则逐年完善。在NCAP(NewCarAssessmentProgram,新车碰撞测试)评价测试中,车辆以一定的速度撞击壁障用来模拟交通事故的实际情况。NCAP采用碰撞车辆内安放的假人的伤害值来评价新车的安全性能,假人伤害越低,车辆的安全性能就越高。前机舱关键吸能部件主要包括前横梁总成和纵梁,该前横梁总成的吸能盒与纵梁的前端连接,在实际的车辆开发过程中,因动力总成等结构的尺寸要求,需在纵梁上设计相应的避让缺口,使纵梁在这些避让缺口处的横截面减小或弯曲而导致强度下降,因此需要加强件来辅助强化车身纵梁。通常,现有技术是在纵梁内部并且贴合纵梁的内、外板直接增加纵梁加强板和悬置加强板。然而,增加的纵梁加强板和悬置加强板是分开的独立结构,且在纵梁内部的Y方向或Z方向上没有任何的支撑结构,使得纵梁的抗弯能力差,纵梁结构缺陷处在碰撞过程中容易出现提前变形的现象,对纵梁的变形模式和变形顺序不能实现有效的控制。现有的纵梁结构在轮胎包络处为了避让轮胎,结构截面突然减小,结构强度在此处产生突变,在正面碰撞中此处结构容易提前折弯;导致纵梁前端受到的压溃力改变方向,不能充分压溃,吸收的碰撞能量降低,碰撞能量后移使前围成为主要的受力区域,驾驶舱的稳固性得不到保证;同时纵梁在此处折弯,折弯角度大容易使纵梁和前横梁总成在碰撞中分离的严重问题,本专利技术通过优化结构来加强纵梁的薄弱环节。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提供了一种纵梁加强板结构,本专利技术在纵梁强度薄弱处增加加强件,该加强件的增加不影响周边件的结构,周边件模具不产生修整和报废的问题;并将纵梁上悬置固定螺栓的钣金件取消,在本加强件的结构上进行局部设计,将悬置固定螺栓固定在本加强件上,控制整车质量,提高车身碰撞性能,优化安全性能。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纵梁加强板结构包括:包括纵梁、加强板和设置在所述纵梁上的悬置加强板,所述纵梁靠近轮胎处设置有避让结构,所述悬置加强板设置在靠近所述避让结构处,所述悬置加强板包括平直部和两个折弯部,所述平直部上设置有凸起部;所述加强板设置在所述悬置加强板上;所述加强板包括第一接触部、第二接触部和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连接在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所述第一接触部的外表面和所述第二接触部的外表面分别与所述平直部的内表面相配合,所述连接部的外表面与所述平直部的内表面之间形成腔体;所述腔体沿纵方向为变截面设计,所述腔体与所述悬置加强板的所述凸起部相配合。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为L形结构,所述第一接触部分别与所述平直部和一个所述折弯部相配合,所述第二接触部分别与所述平直部和另一个所述折弯部相配合。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接触部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所述加强板通过所述第一安装孔与所述悬置加强板连接;所述连接部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孔和第三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和所述第三安装孔用于固定螺栓。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接触部包括上型面,所述第一安装孔设置在所述上型面上,所述第二接触部包括贴合面,所述贴合面与所述悬置加强板焊接固定。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安装孔设置在所述连接部的一端,所述第二安装孔为圆形孔。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安装孔设置在所述连接部远离所述第二安装孔的一端,所述第三安装孔为长条孔。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为台阶连接部,所述第二安装孔和所述第三安装孔设置在高度不同的位置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内部均设置有加强筋。进一步地,所述加强筋为X型或V型,所述加强筋之间彼此连接构成网状结构。本专利技术另一方面保护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车身,所述车身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纵梁加强板结构。实施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在纵梁强度薄弱处增加加强件,该加强件的增加不影响周边件的结构,周边件模具不产生修整和报废的问题。2、将纵梁上悬置固定螺栓的钣金件取消,在本加强件的结构上进行局部设计,将悬置固定螺栓固定在本加强件上,控制整车质量,提高车身碰撞性能,优化安全性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能够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附图。图1为所述纵梁加强板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加强板的主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加强板的俯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加强板的左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加强板和所述悬置加强板安装的截面示意图。其中,图中附图标记对应为:1-纵梁;2-加强板;3-悬置加强板;21-第一接触部;22-第二接触部;23-连接部;211-上型面;212-第一安装孔;231-第二安装孔;232-第三安装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参见附图1~图5,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纵梁加强板结构,包括纵梁1、加强板2和设置在所述纵梁1上的悬置加强板3,所述纵梁1靠近轮胎处设置有避让结构,所述悬置加强板3设置在靠近所述避让结构处,所述悬置加强板3包括平直部和两个折弯部,所述平直部上设置有凸起部;所述加强板2设置在所述悬置加强板3上;所述加强板2包括第一接触部21、第二接触部22和连接部23,所述连接部23连接在所述第一接触部2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22之间;所述第一接触部21的外表面和所述第二接触部22的外表面分别与所述平直部的内表面相配合,所述连接部23的外表面与所述平直部的内表面之间形成腔体;所述腔体沿纵方向为变截面设计,所述腔体与所述悬置加强板3的所述凸起部相配合。优选地,所述第一接触部2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22为L形结构,所述第一接触部21分别与所述平直部和一个所述折弯部相配合,所述第二接触部22分别与所述平直部和另一个所述折弯部相配合。具体地,所述第一接触部21、所述第二接触部22和所述连接部23连接组成一个类似“弓”字形的结构。具体地,所述悬置加强板3设置在靠近轮胎避让结构的位置,为了避让轮胎设计的避让结构,使避让结构截面突然减小,所述纵梁1强度在此处产生突变,在正面碰撞中此处结构容易提前折弯。所述加强板2设置在所述悬置加强板3上,这样也是增加了所述纵梁1在所述避让结构处的强度;所述加强板2和所述悬置加强板3均设置在所述纵梁1的内部。优选地,所述第一接触部21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212,所述加强板2通过所述第一安装孔212与所述悬置加强板3连接;所述连接部23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孔231和第三安装孔232,所述第二安装孔231和所述第三安装孔232用于固定螺栓。优选地,所述第一接触部21包括上型面211,所述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纵梁加强板结构,包括纵梁(1)、加强板(2)和设置在所述纵梁(1)上的悬置加强板(3),所述纵梁(1)靠近轮胎处设置有避让结构,所述悬置加强板(3)设置在靠近所述避让结构处,所述悬置加强板(3)包括平直部和两个折弯部,所述平直部上设置有凸起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2)设置在所述悬置加强板(3)上;所述加强板(2)包括第一接触部(21)、第二接触部(22)和连接部(23),所述连接部(23)连接在所述第一接触部(2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22)之间;所述第一接触部(21)的外表面和所述第二接触部(22)的外表面分别与所述平直部的内表面相配合,所述连接部(23)的外表面与所述平直部的内表面之间形成腔体;所述腔体沿纵方向为变截面设计,所述腔体与所述悬置加强板(3)的所述凸起部相配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纵梁加强板结构,包括纵梁(1)、加强板(2)和设置在所述纵梁(1)上的悬置加强板(3),所述纵梁(1)靠近轮胎处设置有避让结构,所述悬置加强板(3)设置在靠近所述避让结构处,所述悬置加强板(3)包括平直部和两个折弯部,所述平直部上设置有凸起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2)设置在所述悬置加强板(3)上;所述加强板(2)包括第一接触部(21)、第二接触部(22)和连接部(23),所述连接部(23)连接在所述第一接触部(2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22)之间;所述第一接触部(21)的外表面和所述第二接触部(22)的外表面分别与所述平直部的内表面相配合,所述连接部(23)的外表面与所述平直部的内表面之间形成腔体;所述腔体沿纵方向为变截面设计,所述腔体与所述悬置加强板(3)的所述凸起部相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纵梁加强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2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22)为L形结构,所述第一接触部(21)分别与所述平直部和一个所述折弯部相配合,所述第二接触部(22)分别与所述平直部和另一个所述折弯部相配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纵梁加强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21)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212),所述加强板(2)通过所述第一安装孔(212)与所述悬置加强板(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祁洪娟申波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