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段春生专利>正文

电磁式减震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9961 阅读:3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磁式减震器,在沿震源方向上设有一对同极相对的上电磁体5和下电磁体8,永磁体3与下电磁体8置于同一支架上,不在支架上的线圈7固定在永磁体3与下电磁体8之间,线圈7经过功率放大器2与上电磁体5的线圈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随着震动作用力的大小,调整减震器作用力的大小,解决了现有减震器缓冲后反弹震动的技术缺陷,达到最佳减震效果。(*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减震器,尤其是电磁式减震器
技术介绍
目前的减震器大多采用弹簧或液压系统达到减震的目的,其工作原理是在震动过程中先压缩后反弹,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缓冲震动的作用。减震器本身不能克服缓冲后反弹震动的技术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电磁式减震器。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在沿震源方向上设有一对同极相对的上电磁体5和下电磁体8,永磁体3与下电磁体8置于同一支架上,不在支架上的线圈7固定在永磁体3与下电磁体8之间,线圈7经过功率放大器2与上电磁体5的线圈相连。线圈7与功率放大器2之间设有二极管4。在上电磁体5和下电磁体8之间设有弹簧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能随着震动作用力的大小,调整减震器作用力的大小,解决了现有减震器缓冲后反弹震动的技术缺陷,达到最佳减震效果。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中1.电源,2.功率放大器,3.永磁体,4.二极管,5.上电磁体,6.弹簧,7.线圈,8.下电磁体。具体实施方式震源方向上的下电磁体8与永磁体3随着震动而移动,线圈7切割磁力线产生感应电流,感应电流经二极管4定向导流后,经功率放大器2放大功率进入上电磁体5的线圈,感应电流使电磁体5产生的磁场不但极性保持不变,且频率也相同,使电磁体5和下电磁体8始终保持同性相斥。永磁体3与下电磁体8移动时,线圈7流向上电磁体5的感应电流是上移时减小下移时增大,使上、下电磁体磁场的斥力上移时减小下移时增大,达到减震的目的。为防止断电时减震器停止工作,在上电磁体5和下电磁体8之间设有弹簧6。权利要求1.一种电磁式减震器,其特征在于在沿震源方向上设有一对同极相对的上电磁体(5)和下电磁体(8),永磁体(3)与下电磁体(8)置于同一支架上,不在支架上的线圈(7)固定在永磁体(3)与下电磁体(8)之间,线圈(7)经过功率放大器(2)与上电磁体(5)的线圈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式减震器,其特征在于线圈(7)与功率放大器(2)之间设有二极管(4)。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式减震器,其特征在于在上电磁体(5)和下电磁体(8)之间设有弹簧(6)。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电磁式减震器,在沿震源方向上设有一对同极相对的上电磁体5和下电磁体8,永磁体3与下电磁体8置于同一支架上,不在支架上的线圈7固定在永磁体3与下电磁体8之间,线圈7经过功率放大器2与上电磁体5的线圈相连。本技术能随着震动作用力的大小,调整减震器作用力的大小,解决了现有减震器缓冲后反弹震动的技术缺陷,达到最佳减震效果。文档编号F16F15/03GK2793428SQ20052001780公开日2006年7月5日 申请日期2005年4月30日 优先权日2005年4月30日专利技术者段春生 申请人:段春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磁式减震器,其特征在于:在沿震源方向上设有一对同极相对的上电磁体(5)和下电磁体(8),永磁体(3)与下电磁体(8)置于同一支架上,不在支架上的线圈(7)固定在永磁体(3)与下电磁体(8)之间,线圈(7)经过功率放大器(2)与上电磁体(5)的线圈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段春生
申请(专利权)人:段春生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6[中国|江西]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