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温度补偿的电流偏置电路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流偏置电路
,尤其涉及一种带温度补偿的电流偏置电路。
技术介绍
目前所采用的电流偏置电路如图1所示,其中MOS管M1-M3组成电流镜,三极管Q1和Q2均采用NPN型管,且Q1与Q2的个数比设计为n:1,三极管Q1的发射极通过电阻R1接地。若MOS管M1和M2的总宽长比为1:1,则MOS管M1和M2所在支路电流相等,电流记为I1。因此,对于三极管Q1和Q2来说,有以下等式成立:Vbe1+I1*R1=Vbe2I1=I1=其中,VT表示热电压,具有正温度特性;为一常数,R1为电阻。由此可见,电流I1的温度特性取决于VT和电阻R1的比值,因此,要将电流I1设计成零温特性,必须将电阻R1的温度特性调整到与VT一致,通常的做法是,采用两种不同温度特性的电阻组合,通过调整两种电阻的所占的比例,是可以将温度特性调整到与VT相当的。然而,由于电阻类型的不同,甚至这两种电阻的尺寸也不同,在生产时,不同类型及不同尺寸的电阻可能朝着不同的方向产生偏差,并在工艺上也很难保证其一致性,因此导致产品CP良率较低,在温度特性方面的良率更是不高,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温度补偿的电流偏置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至第三MOS管、第一至第二三极管、第一电阻和温度补偿电路,温度补偿电路包括第四至第五MOS管、第三至第六三极管、第二至第五电阻,第一至第三MOS管的源极均连接电源VCC,第一至第三MOS管的栅极共联,第一MOS管的栅极连接其漏极,第一MOS管的漏极连接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第一至第二三极管的基极共联,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串联电阻R1后接地,第二MOS管的漏极连接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二三极管的基极,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接地,第三MOS管的漏极连接第四MOS管的漏极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温度补偿的电流偏置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至第三MOS管、第一至第二三极管、第一电阻和温度补偿电路,温度补偿电路包括第四至第五MOS管、第三至第六三极管、第二至第五电阻,第一至第三MOS管的源极均连接电源VCC,第一至第三MOS管的栅极共联,第一MOS管的栅极连接其漏极,第一MOS管的漏极连接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第一至第二三极管的基极共联,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串联电阻R1后接地,第二MOS管的漏极连接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二三极管的基极,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接地,第三MOS管的漏极连接第四MOS管的漏极,第四至第五MOS管的栅极共联,第四MOS管的漏极连接第四MOS管的栅极,第四至第五MOS管的源极接地,第五MOS管的漏极连接第三三极管的基极,第五和第六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电源VCC,第二电阻和第三电阻串联后第二电阻的一端接电源VCC,第三电阻的一端连接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第四电阻和第五电阻串联后第四电阻的一端接第五三极管的发射极,第五电阻的一端接第四三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在超,张胜,罗寅,丁国华,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锴威特半导体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