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防撞装置、防撞系统和汽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交通安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防撞装置、防撞系统和汽车。
技术介绍
在日常的交通意外中,经常发生车辆碰撞或车辆与护栏碰撞的事故。当汽车与其他的车辆相撞时,因车辆的动能得不到分解,能量全部被碰撞物体吸收,会造成汽车的严重变形,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事故;如与护栏发生碰撞,撞垮护栏冲出路外或者冲入对向车道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因此现有技术中在汽车头部安装有防撞梁来进行保护,但目前的防撞梁结构比较简单,基本由钢梁和防护板组成,钢梁与防护板连接,再把防护板安装在汽车头部,只能起到一定的防撞、吸能效果,在发生相撞事故时,现有防撞梁仅能通过被动变形吸收能量,它所吸收的能量受撞击位置、撞击强度、撞击方向的影响,所吸收的能量也是有限的,巨大的动能因得不到释放,使车辆发生翻滚、旋转造成更为严重的次生事故时有发生,另外现有的防撞梁必须是正面撞击才有效吸能,但交通事故中正面撞击的机会太少了。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和使用,对于新能源汽车(如燃气罐后置的汽车)的尾部也要求具有防撞功能,现有技术中公开号为CN108556775A的中国专利披露了一种新能源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沿部分或全部车身周边设置的与车身周边形状相配合的上防撞梁(1),与所述上防撞梁(1)平行且固定在汽车底盘(2)上的下防撞梁(3);在所述上防撞梁(1)和下防撞梁(3)之间设有至少一个立柱(4),所述立柱(4)的端部与上防撞梁(1)和/或下防撞梁(3)固定连接或旋转连接,每个立柱(4)上套设有至少一个可自由旋转的滚筒(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沿部分或全部车身周边设置的与车身周边形状相配合的上防撞梁(1),与所述上防撞梁(1)平行且固定在汽车底盘(2)上的下防撞梁(3);在所述上防撞梁(1)和下防撞梁(3)之间设有至少一个立柱(4),所述立柱(4)的端部与上防撞梁(1)和/或下防撞梁(3)固定连接或旋转连接,每个立柱(4)上套设有至少一个可自由旋转的滚筒(5)。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防撞梁(3)位于上防撞梁(1)的正下方。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支撑机构(6),所述支撑机构(6)底部固定在汽车地盘(2)上,支撑机构(6)顶部固定连接或可拆卸连接在上防撞梁(1)或立柱(4)与上防撞梁(1)的连接处。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撑机构(6)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缓冲部件(7)。5.如权利要求1-4之一所述的汽车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4)的上端通过第一轴承(8)与上防撞梁(1)的安装孔连接;和/或所述立柱(4)的下端通过第二轴承与下防撞梁(3)的安装孔连接;和/或所述滚筒(5)与立柱(4)间隙配合;和/或在所述滚筒(5)与立柱(4)之间设有润滑剂;和/或所述滚筒(5)包括刚性的支撑毂(501)和弹性的外圈(502),所述外圈(502)套设于支撑毂(501)外。6.一种智能防撞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防撞装置,检测撞击方向的传感模块(9),带动全部或部分立柱转动的驱动组件(10),以及接收传感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车兴平,邱金龙,李奎,谢静茹,袁丹凤,赵辉,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