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小勇专利>正文

汽车制动器间隙调整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4716 阅读:2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制动器间隙调整臂,包括有壳体(1)、安装在壳体内的大蜗轮(4)和与大蜗轮配合的大蜗杆(2),在大蜗杆的一端设有弹簧(3),其另一端伸出壳体端盖(7),其特征在于大蜗轮上套有带齿圈(11)的调整盘(5),在壳体上设有带齿轮(12)的小蜗杆(6),所述大蜗杆上安装有小蜗轮(9),所述齿圈(11)与小蜗杆上的齿轮啮合,所述小蜗杆与大蜗杆上的小蜗轮相配合。汽车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的调整臂后,可以使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制动鼓与刹车片之间的间隙保持在最佳的设定值,充分发挥汽车的制动性能,使汽车运行更经济、安全;其调整范围大、结构简单,工作可靠。(*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的是一种汽车制动装置的配件,具体涉及的是一种用于调整汽车制动鼓与刹车片之间间隙的装置。
技术介绍
汽车在行使过程中,需要频繁使用刹车,长期使用就造成汽车制动鼓与刹车片之间的间隙逐渐变大,造成制动失效,给行车带来不安全的隐患,甚至会引发交通事故。解决这一问题常用的方法是采用人工手动调整。为了能使制动鼓与刹车片之间的间隙能自动调整,科技人员设计了很多能自动调整的调整臂。如中国专利号为01220877.9的技术专利就公开了一种凸轮式制动器制动间隙自动补偿机构,它的主权项是这样描述的“一种凸轮式制动器制动间隙自动补偿机构,由离合弹簧、蜗杆轴、止动弹簧、蜗轮、齿条、齿轮、波形弹簧、本体、支承座、连接叉等组成,其特征在于,蜗杆轴、离合弹簧、齿轮和齿轮挡圈构成的蜗杆齿轮总成安装在本体内,蜗杆轴与蜗轮、齿条与齿轮相互形成运动副。”。又如中国专利号为00259577.X的技术专利也公开了一种汽车制动器间隙自动调整臂,它的独立权利要求是这样描述的“一种汽车制动器间隙自动调整臂,包括壳体,壳体内装有蜗轮和与蜗轮配合的蜗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蜗杆的一端设有套在蜗杆上的单向离合器、衬套、弹簧和通盖,另一端套有碟形弹簧和压盖,壳体的外侧设置连杆和连接叉,连接叉与连杆和壳体的端部铰接,连杆的下端穿过壳体,与壳体内的单向离合器连接。”。上述两种结构的调整臂,在一定程度上都能自动调整汽车制动鼓与刹车片之间的间隙,但是,他们由于受结构的限制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其调整的范围过小,也即是其气室推杆与壳体铰接后又与齿条或者连杆铰接,极大地限制了其调整范围;而且都使用了离合器结构,其结构比较复杂,限制了汽车的制动次数。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公知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要克服上述缺点,提供一种调整范围大,结构简单的汽车制动器间隙调整臂。为了能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采取如下方案来完成的一种汽车制动器间隙调整臂,包括有壳体、安装在壳体内的大蜗轮和与大蜗轮配合的大蜗杆,在大蜗杆的一端设有弹簧,其另一端伸出壳体端盖,其特征在于大蜗轮上套有带齿圈的调整盘,在壳体上设有带齿轮的小蜗杆,所述大蜗杆上安装有小蜗轮,所述齿圈与小蜗杆上的齿轮啮合,所述小蜗杆与大蜗杆上的小蜗轮相配合。所述小蜗轮套装在大蜗杆上,在小蜗轮的端面设有伞齿形面,在大蜗杆上也设有伞齿形面,两伞齿形面相互啮合。所述小蜗杆螺距小于大蜗杆的螺距。所述壳体通过连接叉与气室推杆连接。本技术在大蜗轮上套装带齿圈的调整盘和在壳体上安装带齿轮的小蜗杆,并在大蜗杆上安装小蜗轮后,使带齿圈的调整盘能够360°转动,带动汽车制动凸轮轴在180°的范围内调整,其调整范围大,可以使汽车在行使过程中制动鼓与刹车片之间的间隙保持在最佳的设定值,充分发挥汽车的制动性能,使汽车运行更经济、安全;其结构简单,工作可靠,经过测试,使用本技术的调整臂能使制动次数达到250万次以上。附图说明下面在结合附图进一步描述本技术其实施例的有关细节。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本技术图1沿A-A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图1沿B-B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结合图1、图2、图3,该汽车制动器间隙调整臂,包括有壳体1、安装在壳体1内的大蜗轮4和与大蜗轮4配合的大蜗杆2,在大蜗杆2的一端设有弹簧3,其另一端伸出壳体端盖7,旋动伸出壳体端盖7的大蜗杆2,可以手动调节制动间隙;在大蜗轮4上套有带齿圈11的调整盘5,在壳体1上设有带齿轮12的小蜗杆6,所述大蜗杆2上安装有小蜗轮9,该小蜗轮9是套装在大蜗杆2上的,在小蜗轮9的端面设有伞齿形面,该伞齿形面设置在小蜗轮9的安装孔端面,在大蜗杆2上也设有伞齿形面10,两伞齿形面相互啮合,安装紧配后,小蜗轮9就可以带动大蜗杆2转动,所述齿圈11与小蜗杆6上的齿轮12啮合,所述小蜗杆6与大蜗杆2上的小蜗轮9相配合,所述带齿圈11的调整盘5、带齿轮12的小蜗杆6、小蜗轮9、大蜗杆2和大蜗轮4形成一个运动副。所述小蜗杆6螺距小于大蜗杆2的螺距;在壳体端盖7与小蜗轮9之间设有平面轴承8,安装端盖7时使平面轴承13与小蜗轮9紧配,以方便手动调节,将本技术安装在汽车上时,其壳体1通过连接叉(图中位示出)与气室推杆连接,然后将调整臂的壳体1固定在汽车上,同时将带齿圈11的调整盘5安装在支架上,最后将汽车制动器的凸轮轴插入调整臂的大蜗轮4中。安装好后通过手动调节,将制动鼓与刹车片之间的间隙设定一个最佳值。本实施例中,在制动系统中安装有间隙感应器,以达到本技术调整臂的自动调整功能,使其更加高效、安全。当制动系统的间隙感应器感应到汽车制动鼓与刹车片之间的间隙过大需要调整时;驾驶员踩动制动踏板,经传动机构使控制阀输出压缩空气将气压传动系统到制动气室,制动气室将气体压力转换为气室推杆力,作用于制动调整臂壳体1。由于带齿圈11的调整盘5固定在支架上,因而,调整盘5相对于调整臂壳体1转动,调整盘5上的齿圈11与小蜗杆6上的齿轮12啮合,所以调整盘5带动小蜗杆6转动,由于小蜗杆6与小蜗轮8配合,所以小蜗杆6带动小蜗轮8转动,小蜗轮8的转动,带动大蜗杆2转动,由于大蜗杆2与大蜗轮4配合,故而,大蜗轮4转动,大蜗轮4就带动插在其上凸轮轴转动,这样就达到调整制动鼓与刹车片之间间隙的目的,通过连续不断地间隙调整,使刹车片与制动鼓之间保持恒定正确的制动间隙。按照本技术设计主题所制作的汽车制动器间隙调整臂,必将给广大汽车制造商带来积极的使用效果。权利要求1.一种汽车制动器间隙调整臂,包括有壳体(1)、安装在壳体(1)内的大蜗轮(4)和与大蜗轮(4)配合的大蜗杆(2),在大蜗杆(2)的一端设有弹簧(3),其另一端伸出壳体端盖(7),其特征在于大蜗轮(4)上套有带齿圈(11)的调整盘(5),在壳体(1)上设有带齿轮(12)的小蜗杆(6),所述大蜗杆(2)上安装有小蜗轮(9),所述齿圈(11)与小蜗杆(6)上的齿轮(12)啮合,所述小蜗杆(6)与大蜗杆(2)上的小蜗轮(8)相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制动器间隙调整臂,其特征在于所述小蜗轮(8)套装在大蜗杆(2)上,在小蜗轮(9)的端面设有伞齿形面,在大蜗杆(2)上也设有伞齿形面(10),两伞齿形面相互啮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制动器间隙调整臂,其特征在于所述小蜗杆(6)螺距小于大蜗杆(2)的螺距。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汽车制动器间隙调整臂,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通过连接叉与气室推杆连接。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制动器间隙调整臂,包括有壳体(1)、安装在壳体内的大蜗轮(4)和与大蜗轮配合的大蜗杆(2),在大蜗杆的一端设有弹簧(3),其另一端伸出壳体端盖(7),其特征在于大蜗轮上套有带齿圈(11)的调整盘(5),在壳体上设有带齿轮(12)的小蜗杆(6),所述大蜗杆上安装有小蜗轮(9),所述齿圈(11)与小蜗杆上的齿轮啮合,所述小蜗杆与大蜗杆上的小蜗轮相配合。汽车采用本技术结构的调整臂后,可以使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制动鼓与刹车片之间的间隙保持在最佳的设定值,充分发挥汽车的制动性能,使汽车运行更经济、安全;其调整范围大、结构简单,工作可靠。文档编号F16D65/38GK2775384SQ2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制动器间隙调整臂,包括有壳体(1)、安装在壳体(1)内的大蜗轮(4)和与大蜗轮(4)配合的大蜗杆(2),在大蜗杆(2)的一端设有弹簧(3),其另一端伸出壳体端盖(7),其特征在于大蜗轮(4)上套有带齿圈(11)的调整盘(5),在壳体(1)上设有带齿轮(12)的小蜗杆(6),所述大蜗杆(2)上安装有小蜗轮(9),所述齿圈(11)与小蜗杆(6)上的齿轮(12)啮合,所述小蜗杆(6)与大蜗杆(2)上的小蜗轮(8)相配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小勇
申请(专利权)人:李小勇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