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轴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04234 阅读:1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轴瓦,在其中心有进油通道,在其内表面开有油槽,其特征在于:油槽底面的横截面成大小一致的“V”形,油槽的最深点均在轴瓦宽度方向的中心线上。(*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轴瓦,尤其是带高压启动的主轴承或滑履轴承的轴瓦,再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水泥生产设备中的磨机的主轴承或滑履轴承的轴瓦。
技术介绍
在水泥工业生产中,磨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设备。磨机在启动时,由于转速较低,轴颈与轴承工作表面间难以形成油膜,很容易使磨机的轴颈与轴瓦间出现金属之间的摩擦,从而引起烧瓦现象。为了使磨机在启动过程中能够形成足够的油膜,大型管磨机均采用带高压启动的主轴承或滑履轴承。在磨机正常运转后,高压泵停止工作,磨机依靠轴颈的转速将油带入轴颈和轴瓦间,形成动压润滑。为了使高压油能够进入到轴颈及轴瓦间,就必须在轴承的工作表面上开设油槽。现在的高压油槽常用的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圆锥形,油槽的最大直径约为轴瓦宽度的1/3到1/4,油槽的最大深度为2mm,这种油槽的缺点是其边缘离轴瓦的边缘很近,高压油很容易从此处泄漏,同时油槽的面积(即磨机在“浮升”前的承压面积)较小,使得高压油需要很高的压力才能使磨机“浮升”,即高压油的最大压力很大。其优点是当磨机正常运转,高压泵停止工作后,油膜易连续。另一种是长方形油槽,其油槽的宽度大约为轴瓦宽度的1/10,油槽边缘与轴瓦边缘的距离很大,高压油不易从此处泄漏,但由于油槽在圆周方向深度是变化的,在油槽中间较深,在油槽两端较浅,当磨机正常运转,高压泵停止工作后,依靠动压润滑形成的油膜在油槽中间较深处不易形成,从而使油膜不容易连续。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轴承的高压油的最大压力过高,或者油膜不能连续生成的问题。本技术所述轴瓦,在其中心有进油通道,在其内表面开有油槽,油槽底面的横截面成大小一致的“V”形,油槽的最深点均在轴瓦宽度方向的中心线上。作为改进,在所述油槽的两端各有半个圆锥面与所述油槽的底面相切。以上所述油槽的宽度为轴瓦宽度的1/5-1/8,所述油槽的最深点的深度为1.5-2.5mm。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既能降低高压油的最大压力,同时使油膜的形成能够连续生成;(2)易于加工制造。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A向视图意图。图3是图2中的B-B剖面图(放大)。图4是图2中的C-C剖面图(放大)。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图1、2、3、4中,无论主轴承或滑履轴承,轴瓦1的中心有进油通道2,在其内表面3上开有油槽。油槽的底面由4、5、6三部分组成,底面4、6是半个圆满锥面,底面5的横截面成V形(图4中所示)。底面5分别与底面4、6相切。在轴瓦宽度方向上,均以轴瓦的中心线为油槽的最低点,其最大深度T等于2mm;油槽的宽度W约为轴瓦宽度的1/6到1/7。在圆周方向上,油槽的各点与轴瓦的工作表面为同心圆,其在圆周上的长度可根据载荷进行调整,可以保证高压油的最高压力不高于油泵的额定压力。由于本技术的油槽面积较大,在磨机被顶起前,高压油的承压面积较大,从而使高压油的最大压力有所降低;在磨机被顶起后,能够形成油膜的区域均为轴瓦的承压面积。本技术所采用的长圆形油槽的边缘到轴瓦边缘的距离较圆形油槽的为长,高压油不易从此处泄漏,而高压油从别的路径泄漏的距离也相应增大(因为压力总是从最短的距离泄漏),从而使生成油膜的区域增大,高压油的压力降低。在磨机正常运转后,高压泵停止工作,磨机依靠轴颈的转速将油带入轴颈和轴瓦间,形成动压润滑。由于本技术的油槽深度较浅,油膜在油槽区的压力降较小,有利于油膜的连续生成。权利要求1.一种轴瓦,在其中心有进油通道,在其内表面开有油槽,其特征在于油槽底面的横截面成大小一致的“V”形,油槽的最深点均在轴瓦宽度方向的中心线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瓦,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油槽的两端各有半个圆锥面与所述油槽的底面相切。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轴瓦,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槽的宽度为轴瓦宽度的1/5-1/8。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轴瓦,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槽的宽度为轴瓦宽度的1/6-1/7。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轴瓦,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槽的最深点的深度为1.5-2.5mm。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轴瓦,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槽的最深点的深度为2mm。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轴瓦,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槽的最深点的深度为2mm。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带高压启动的主轴承或滑履轴承的轴瓦,在所述轴瓦的中心有进油通道,在其内表面开有油槽,油槽底面的横截面成大小一致的“V”形,油槽的最深点均在轴瓦宽度方向的中心线上。作为改进,在油槽的两端各有半个圆锥面与油槽的底面相切。本技术既能降低高压油的最大压力,同时使油膜的形成能够连续生成;且易于加工制造。文档编号F16C33/10GK2646467SQ20032011054公开日2004年10月6日 申请日期2003年10月31日 优先权日2003年10月31日专利技术者王玉荣, 董汉良, 黄敬国, 赵玉会 申请人:南京西普机电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玉荣董汉良黄敬国赵玉会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西普机电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