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顶盖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023289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04 01: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顶盖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车辆顶盖结构包括车顶外板、车顶内板、顶盖支架,车顶外板以及车顶内板均安装在顶盖支架上,顶盖支架包括前支撑梁、后支撑梁、侧边梁和中间横梁,侧边梁具有朝向车内侧延伸的法兰边,车顶外板包括外板本体和设置在外板本体边缘的外板翻边,外板翻边为碳纤维结构,外板本体的厚度厚于外板翻边的厚度,在外板本体与车顶内板固定时,外板翻边与车顶内板间隔开以安装法兰边。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车辆顶盖结构,可以在保证车辆顶盖结构具有合适的使用强度的情况下减轻重量。

Vehicle roof structure and vehicles with 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顶盖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本技术涉及车辆制造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辆顶盖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中,为了延长车辆的最大行驶距离,需要减轻车辆的整体重量。现有的车辆顶盖结构为金属结构,虽然保证车辆顶盖结构具有较强强度,但车辆顶盖结构整体重量过高。为便于车辆的轻量化布置,需要对车辆顶盖结构的各个部分分别进行设计,以在保证车辆顶盖结构具有合适的使用强度的情况同时,合理减轻车辆顶盖结构整体的重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在保证合适的使用强度的情况下减轻重量的车辆顶盖结构。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车辆顶盖结构的车辆。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所述的车辆顶盖结构,包括车顶外板、车顶内板、顶盖支架,所述车顶外板以及所述车顶内板均安装在所述顶盖支架上,所述顶盖支架的前端设有前支撑梁,所述顶盖支架的后端设有后支撑梁,所述顶盖支架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侧边梁,所述顶盖支架的中部设有中间横梁,其中,所述侧边梁具有朝向车内侧延伸的法兰边,所述车顶外板包括:外板本体和设置在所述外板本体边缘的外板翻边,所述外板翻边为碳纤维结构,所述外板本体的厚度厚于所述外板翻边的厚度,从而在所述外板本体与所述车顶内板固定时,所述外板翻边与所述车顶内板间隔开以安装所述法兰边。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所述的车辆顶盖结构,可以在保证车辆顶盖结构具有合适的使用强度的情况下减轻重量。根据本技术所述的车辆顶盖结构,所述外板本体从车外到车内依次设有:第一外碳纤维装饰层、第一外碳纤维加强层、碳纤维中间加强层、第一内碳纤维加强层、第一内碳纤维装饰层,所述外板翻边从车外到车内依次设有所述第一外碳纤维装饰层、第二碳纤维加强层、所述第一内碳纤维装饰层。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外碳纤维加强层、所述第一内碳纤维加强层和所述第二碳纤维加强层均包括多层所述T700碳纤维织物层和多层200gsm单向碳纤维层,所述第一外碳纤维装饰层和所述第一内碳纤维装饰层均包括一层T200碳纤维织物层。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内碳纤维加强层从车内到车外依次设有一层所述T700碳纤维织物层、两层所述200gsm单向碳纤维层、两层所述T700碳纤维织物层,所述第一外碳纤维加强层从车外到车内依次设有:一层所述T700碳纤维织物层、两层所述200gsm单向碳纤维层、两层所述T700碳纤维织物层,所述第二碳纤维加强层从车外到车内依次设有:一层所述T700碳纤维织物层、两层所述200gsm单向碳纤维层、四层所述T700碳纤维织物层、两层所述200gsm单向碳纤维层、一层所述T700碳纤维织物层。根据本技术所述的车辆顶盖结构,所述车顶内板从车外到车内依次设有第二外碳纤维装饰层、第三碳纤维加强层、第二内碳纤维装饰层。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外碳纤维装饰层和所述第二内碳纤维装饰层均包括:一层T200碳纤维织物层,所述第三碳纤维加强层包括:两层T700碳纤维织物层。根据本技术所述的车辆顶盖结构,所述前支撑梁和所述后支撑梁的每一个均包括第三外碳纤维装饰层、第四碳纤维加强层、第三内碳纤维装饰层,所述侧边梁和所述中间横梁的每一个均包括所述第三外碳纤维装饰层、第五碳纤维加强层、所述第三内碳纤维装饰层。根据本技术所述的车辆顶盖结构,所述第四碳纤维加强层、所述第五碳纤维加强层均包括多层所述T700碳纤维织物层和多层200gsm单向碳纤维层,所述第三外碳纤维装饰层和所述第三内碳纤维装饰层均包括:一层T200碳纤维织物层。根据本技术所述的车辆顶盖结构,所述第四碳纤维加强层从车外到车内依次设有一层所述T700碳纤维织物层、两层所述200gsm单向碳纤维层、两层所述T700碳纤维织物层、一层所述200gsm单向碳纤维层、两层所述T700碳纤维织物层、两层所述200gsm单向碳纤维层、一层所述T700碳纤维织物层,所述第五碳纤维加强层从车外到车内依次设有一层所述T700碳纤维织物层、两层所述200gsm单向碳纤维层、两层所述T700碳纤维织物层、一层所述200gsm单向碳纤维层、三层所述T700碳纤维织物层、一层所述200gsm单向碳纤维层、两层所述T700碳纤维织物层、两层所述200gsm单向碳纤维层、一层所述T700碳纤维织物层。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所述的车辆,设有如本技术第一方面所述的车辆顶盖结构。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所述的车辆,车辆具有较强的强度,保证人员的乘车安全,同时减轻了车辆的重量,节约了能源。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顶盖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顶盖结构在拆除车顶外板后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外板翻边与车顶内板的安装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外板本体的内部结构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外板翻边的内部结构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车顶内板的内部结构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前支撑梁的内部结构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侧边梁的内部结构。附图标记:车辆顶盖结构100,车顶外板1,外板本体11,外板翻边12,车顶内板2,顶盖支架3,前支撑梁31,后支撑梁32,侧边梁33,法兰边331,中间横梁34,第一外碳纤维装饰层41,第一外碳纤维加强层421,碳纤维中间加强层422,第一内碳纤维装饰层423,第二碳纤维加强层424,第一内碳纤维装饰层43,第二外碳纤维装饰层51,第三碳纤维加强层52,第二内碳纤维装饰层53,第三外碳纤维装饰层61,第四碳纤维加强层621,第五碳纤维加强层622,第三内碳纤维装饰层63,T200碳纤维织物层71,T700碳纤维织物层72,200gsm单向碳纤维层73。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顶盖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车顶外板、车顶内板、顶盖支架,所述车顶外板以及所述车顶内板均安装在所述顶盖支架上,所述顶盖支架的前端设有前支撑梁,所述顶盖支架的后端设有后支撑梁,所述顶盖支架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侧边梁,所述顶盖支架的中部设有中间横梁;其中,所述侧边梁具有朝向车内侧延伸的法兰边,所述车顶外板包括:外板本体和设置在所述外板本体边缘的外板翻边,所述车顶外板为碳纤维结构,所述外板本体的厚度厚于所述外板翻边的厚度,从而在所述外板本体与所述车顶内板固定时,所述外板翻边与所述车顶内板间隔开以安装所述法兰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顶盖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车顶外板、车顶内板、顶盖支架,所述车顶外板以及所述车顶内板均安装在所述顶盖支架上,所述顶盖支架的前端设有前支撑梁,所述顶盖支架的后端设有后支撑梁,所述顶盖支架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侧边梁,所述顶盖支架的中部设有中间横梁;其中,所述侧边梁具有朝向车内侧延伸的法兰边,所述车顶外板包括:外板本体和设置在所述外板本体边缘的外板翻边,所述车顶外板为碳纤维结构,所述外板本体的厚度厚于所述外板翻边的厚度,从而在所述外板本体与所述车顶内板固定时,所述外板翻边与所述车顶内板间隔开以安装所述法兰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顶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板本体从车外到车内依次设有:第一外碳纤维装饰层、第一外碳纤维加强层、碳纤维中间加强层、第一内碳纤维加强层、第一内碳纤维装饰层,所述外板翻边从车外到车内依次设有:所述第一外碳纤维装饰层、第二碳纤维加强层、所述第一内碳纤维装饰层。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顶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碳纤维加强层、所述第一内碳纤维加强层和所述第二碳纤维加强层均包括:多层T700碳纤维织物层和多层200gsm单向碳纤维层,所述第一外碳纤维装饰层和所述第一内碳纤维装饰层均包括:一层T200碳纤维织物层。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顶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碳纤维加强层从车内到车外依次设有:一层所述T700碳纤维织物层、两层所述200gsm单向碳纤维层、两层所述T700碳纤维织物层,所述第一外碳纤维加强层从车外到车内依次设有:一层所述T700碳纤维织物层、两层所述200gsm单向碳纤维层、两层所述T700碳纤维织物层,所述第二碳纤维加强层从车外到车内依次设有:一层所述T700碳纤维织物层、两层所述200gsm单向碳纤维层、四层所述T700碳纤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谷鹏飞杨宇威葛俊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