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桥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988903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31 02:50
本公开涉及一种转向桥及车辆,该转向桥包括左转向悬架、右转向悬架和转向机(1),每个转向悬架分别包括转向节(2)和摇臂(3),所述转向机(1)的两端分别与左右两侧的所述摇臂(3)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摇臂(3)的另一端与同侧的所述转向节(2)的上部固定,所述转向节(2)的下部用于与同侧的车轮轮毂相连,所述转向机(1)左右拉动所述摇臂(3)以驱动同侧的所述转向节(2)转动而实现所述左转向悬架和所述右转向悬架转向。在本公开提供的转向桥将转向机安装在转向节的上端,使转向节的转动范围更大,提高了转向角线的传动比例,使车辆转向更灵敏,并且还降低了转向节的逆向作用力,使车辆转向操作更轻便。

Steering axles and vehicl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转向桥及车辆
本公开涉及车辆
,具体地,涉及一种转向桥及车辆。
技术介绍
由于双叉臂悬架的外倾角变化梯度的线性度较好,横向支撑承载力大,因此广泛应用到车辆前悬架中,以提供良好的操作性和乘坐的舒适性。现有的双叉臂悬架中的转向机通常布置在转向节的下端,这样布置转向的角线传动比小,即相同的转向盘转角,车轮的转向角度更小,并且由于转向节下端的零部件较多,使得转向机的移动空间有限,造成车轮的转向角度有限且转向逆向的作用力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转向桥及车辆,该转向桥的角线传动比更高,操作轻便。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转向桥,所述转向桥包括左转向悬架、右转向悬架和转向机,每个转向悬架分别包括转向节和摇臂,所述转向机的两端分别与左右两侧的所述摇臂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摇臂的另一端与同侧的所述转向节的上部固定,所述转向节的下部用于与同侧的车轮轮毂相连,所述转向机左右拉动所述摇臂以驱动同侧的所述转向节转动而实现所述左转向悬架和所述右转向悬架转向。可选地,所述摇臂水平布置且与水平延伸的所述转向机之间球铰连接。可选地,每个转向悬架还包括上叉臂、前下摆臂和后下摆臂,所述转向节的上端形成有第一安装座,所述上叉臂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座上,所述转向节的下端形成有第二安装座,所述前下摆臂和所述后下摆臂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座上,并且所述转向节上形成有用于与车轮轮毂相连的安装孔。可选地,所述上叉臂形成为U形叉结构,包括中间部和从所述中间部延伸出的叉形端,所述中间部上形成有球窝,所述第一安装座上形成有第一轴孔,所述上叉臂通过第一球头销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座上,所述叉形端形成有用于与副车架转动连接的第一衬套。可选地,所述第二安装座上形成有高低错位的第一台阶和第二台阶,所述第一台阶上形成有用于安装所述前下摆臂的第二轴孔,所述第二台阶上形成有用于安装所述后下摆臂的第三轴孔,所述第二轴孔的中轴线与所述第三轴孔的中轴线平行,所述前下摆臂的一端通过第二球头销安装在所述第一台阶上,所述后下摆臂的一端通过第三球头销安装在所述第二台阶上。可选地,所述前下摆臂的另一端形成有第二衬套,所述后下摆臂的另一端形成有第三衬套,所述第二衬套用于与副车架转动连接。可选地,所述前下摆臂呈直杆状,所述后下摆臂呈弧状,所述前下摆臂与所述后下摆臂成角度地从所述第二安装座向副车架延伸。可选地,所述转向桥还包括滑柱,所述滑柱的上端穿过所述上叉臂用于与副车架相连,所述滑柱的下端形成安装支架,所述前下摆臂上形成有滑柱安装孔,所述安装支架枢转安装于所述滑柱安装孔。可选地,所述滑柱上还套设有减振弹簧。本公开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转向桥。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本公开提供的转向桥中,通过摇臂将转向机安装在转向节的上端,当转向机左右移动时,摇臂可以避免转向机对转向节的转动造成干涉,使转向节的转动范围更大,并且在转向节的上端的零部件较少,不会有其他构件对转向节的转动造成运动干涉,进一步增大了转向节的转动范围,这样,可以提高转向系统的角线传动比,使车辆在转向时更加灵敏,并且还可以降低转向节的逆向作用力,使得车辆转向操作更加轻便。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的转向桥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示出了副车架;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的转向桥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未示出副车架;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的上叉臂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前下摆臂和后下摆臂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的转向节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滑柱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前副车架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转向机2转向节21第一安装座211第一轴孔22第一台阶221第二轴孔23第二台阶231第三轴孔24安装孔3摇臂31销孔4上叉臂41中间部42叉形端43第一球头销44第一衬套5前下摆臂51第二球头销52滑柱安装孔53减重槽6后下摆臂61第三球头销7第二衬套8滑柱81安装支架82减振弹簧9前副车架10第三衬套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前”通常是指车辆的行驶方向,“后”通常是指与车辆的行驶方向相反的方向,“左、右”通常是指当车辆朝向前方时,车辆左侧所在的方位为左,车辆右侧所在的方位为右。此外,所使用的术语如“第一”、“第二”等是为了区别一个要素和另一个要素,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如图1至图7所示,本公开提供一种转向桥,该转向桥包括左转向悬架、右转向悬架和转向机1,左转向悬架和右转向悬架分别位于车辆的左右两侧,例如,可以安装在前副车架9的左右两侧。每个转向悬架分别包括转向节2和摇臂3,转向机1的两端分别与左右两侧的摇臂3的一端转动连接,摇臂3的另一端与同侧的转向节2的上部固定,转向节2的下部用于与同侧的车轮轮毂相连,转向机1左右拉动摇臂3以驱动同侧的转向节2转动而实现左转向悬架和右转向悬架转向。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本公开提供的转向桥中,通过摇臂3将转向机1安装在转向节2的上端,当转向机1左右移动时,摇臂3可以避免转向机1对转向节2的转动造成干涉,使转向节2的转动范围更大,并且在转向节2的上端的零部件较少,也不会有其他构件对转向节2的转动造成运动干涉,进一步增大了转向节2的转动范围,这样,可以提高转向系统的角线传动比,使车辆在转向时更加灵敏,还可以降低转向节2的逆向作用力,使得车辆转向操作更加轻便。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2所示,摇臂3水平布置且与水平延伸的转向机1之间球铰连接。具体地,转向机1和摇臂3可以通过诸如球头销等连接件相连,即,在转向机1的两端可以分别形成有球窝结构,在摇臂3上可以形成有销孔31,球头销的球头部分安装在转向机1的球窝结构中,销杆部分安装在摇臂3的销孔31中,以形成球铰连接,增加转向机1的转动灵活性。由于上述左转向悬架和右转向悬架的各个零部件相同且对称布置,本公开下文将具体针对其中一个转向悬架进行详细描述,另一个相同的转向悬架就不再重复赘述。作为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6所示,每个转向悬架还包括上叉臂4、前下摆臂5和后下摆臂6,转向节2的上端形成有第一安装座21,上叉臂4安装在第一安装座21上。如图3和图5所示,上叉臂4可以形成为U形叉结构,包括中间部41和从中间部41延伸出的叉形端42,中间部41上形成有球窝,转向节2的第一安装座21上形成有第一轴孔211,上叉臂4的球窝中安装有第一球头销43的球头部分,第一球头销43的销杆部分安装在第一安装座21的第一轴孔211中,使得上叉臂4可以相对于转向节2转动。另外,叉形端42的两端分别形成有用于与副车架转动连接的第一衬套44,并且叉形端42的两端的第一衬套44的轴线可以共线布置,以保证上叉臂4转动的同轴性。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第一衬套44可以选用由弹性材料制成的柔性衬套,以减小上叉臂4与副车架之间的刚性冲击,提高上叉臂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转向桥,所述转向桥包括左转向悬架、右转向悬架和转向机(1),其特征在于,每个转向悬架分别包括转向节(2)和摇臂(3),所述转向机(1)的两端分别与左右两侧的所述摇臂(3)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摇臂(3)的另一端与同侧的所述转向节(2)的上部固定,所述转向节(2)的下部用于与同侧的车轮轮毂相连,所述转向机(1)左右拉动所述摇臂(3)以驱动同侧的所述转向节(2)转动而实现所述左转向悬架和所述右转向悬架转向。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向桥,所述转向桥包括左转向悬架、右转向悬架和转向机(1),其特征在于,每个转向悬架分别包括转向节(2)和摇臂(3),所述转向机(1)的两端分别与左右两侧的所述摇臂(3)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摇臂(3)的另一端与同侧的所述转向节(2)的上部固定,所述转向节(2)的下部用于与同侧的车轮轮毂相连,所述转向机(1)左右拉动所述摇臂(3)以驱动同侧的所述转向节(2)转动而实现所述左转向悬架和所述右转向悬架转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桥,其特征在于,所述摇臂(3)水平布置且与水平延伸的所述转向机(1)之间球铰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桥,其特征在于,每个转向悬架还包括上叉臂(4)、前下摆臂(5)和后下摆臂(6),所述转向节(2)的上端形成有第一安装座(21),所述上叉臂(4)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座(21)上,所述转向节(2)的下端形成有第二安装座,所述前下摆臂(5)和所述后下摆臂(6)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座上,并且所述转向节(2)上形成有用于与车轮轮毂相连的安装孔(24)。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向桥,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叉臂(4)形成为U形叉结构,包括中间部(41)和从所述中间部(41)延伸出的叉形端(42),所述中间部(41)上形成有球窝,所述第一安装座(21)上形成有第一轴孔(211),所述上叉臂(4)通过第一球头销(43)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座(21)上,所述叉形端(42)形成有用于与副车架转动连接的第一衬套(44)。5.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建勇陈伟王万顺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