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936916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24 12:59
在车身构造中,使具有在俯视时从车辆前方侧朝向车辆后方侧而向车辆外侧倾斜的倾斜部的一对纵梁的耐冲击性提高。车身构造(20)具备具有在俯视时从车辆前方侧朝向车辆后方侧而向车辆外侧倾斜的左倾斜部(54)的左侧地板梁(50)和具有右倾斜部(56)的右侧地板梁(52)。车身构造(20)还具备将左侧地板梁(50)的左倾斜部(54)与右侧地板梁(52)的右倾斜部(56)之间连接的支撑部(60)。

Body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构造
本公开涉及车身构造,尤其涉及实现设置于车身的左右两侧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纵梁的耐冲击性的提高的车身构造。
技术介绍
在形成车辆的地板面侧的骨架的车身底部(英文:underbody),为了耐冲击性等,而设置有设置于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侧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纵梁。一对纵梁在俯视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大致笔直地延伸,但是例如为了扩大电池搭载空间,而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扩大一对纵梁的间隔。例如,在日本特开2014-12524号公报中,说明了如下的构造:设置于电动汽车的车身的左右两侧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纵梁的间隔从车辆前方侧朝向车辆后方侧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扩大,在该宽广的区域配置电池包。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在车辆承受正碰(正面碰撞)、侧碰(侧面碰撞)等冲击时,设置于车身的左右两侧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纵梁发生变形,根据情况,可能会发生车室空间大幅变窄的情况。尤其是,若将一对纵梁的间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扩大,则在俯视时纵梁成为从车辆前方侧朝向车辆后方侧而向车辆外侧倾斜地弯曲的形状,若承受冲击,则可能会发生在弯曲的拐点(日文:変極点)折弯的情况。因此,期望一种如下的车身构造,该车身构造使具有在俯视时从车辆前方侧朝向车辆后方侧而向车辆外侧倾斜的倾斜部的一对纵梁的耐冲击性提高。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本公开所涉及的车身构造具备:左侧地板梁及右侧地板梁,具有在俯视时从车辆前方侧朝向车辆后方侧而向车辆外侧倾斜的倾斜部;和支撑部,将作为左侧地板梁的倾斜部的左倾斜部与作为右侧地板梁的倾斜部的右倾斜部之间连接。根据上述构成,将在一对地板梁受到冲击的情况下容易折弯的一对倾斜部之间用支撑部连接,针对冲击,地板梁不是单独应对,而是由支撑部和一对地板梁的整体应对。由此,车身的耐冲击性提高。在本公开所涉及的车身构造中,优选的是,支撑部包括:分别固定于左倾斜部及右倾斜部的左右端部比中央部朝向车辆后方侧倾斜的第1支撑构件;设置于比第1支撑构件靠车辆后方侧的位置且左右端部分别固定于左倾斜部及右倾斜部的第2支撑构件;及将第1支撑构件的左端部与第2支撑构件的右端部之间连结且将第1支撑构件的右端部与第2支撑构件的左端部连结的交叉形状的第3支撑构件。根据上述构成,支撑部由于是三个支撑构件互相组合,因此形成三角形或多边形的多个桁架形状,与三个棒材互相独立地将左倾斜部与右倾斜部连接的情况相比,车身的耐冲击性提高。在本公开所涉及的车身构造中,优选的是,在左倾斜部设置有左第1固定部及比左第1固定部靠车辆后方侧的左第2固定部,在右倾斜部设置有右第1固定部及比右第1固定部靠车辆后方侧的右第2固定部,在支撑部中,第1支撑构件固定于左第1固定部及右第1固定部,第2支撑构件固定于左第2固定部及右第2固定部,第3支撑构件构成为包括固定于左第1固定部及右第2固定部的第1倾斜支撑构件及固定于左第2固定部及右第1固定部的第2倾斜支撑构件。根据上述构成,能够使第1支撑构件、第2支撑构件、第1倾斜支撑构件、第2倾斜支撑构件的延伸方向分别不同,关于冲击方向能够以宽广的范围应对。例如,在相同构造的支撑部,能够使针对正碰和侧碰的耐冲击性提高。根据本公开所涉及的车身构造,优选的是,所述车身构造具备:通道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配置在左侧地板梁与右侧地板梁之间,且相对于地板面板向车辆上方侧伸出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和左右一对的通道加强件,在通道部处分别设置在车辆宽度方向的两缘部的车辆下方侧,第1支撑构件、第2支撑构件及第3支撑构件固定于左右一对的通道加强件的各自。根据上述构成,支撑部固定于左倾斜部和右倾斜部,并且也固定于通道加强件。由此,三角形或多边形的多个桁架形状的各顶点分别被固定,因此车身的耐冲击性进一步提高。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上述构成的车身构造,能够使具有在俯视时从车辆前方侧朝向车辆后方侧而向车辆外侧倾斜的倾斜部的一对纵梁的耐冲击性提高。附图说明图1A是关于应用了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构造的车辆示出大容量的电池的配置位置的图。图1B是从IB方向观察图1A的车辆而得到的仰视图。图2是图1B中的II部的详细图。图3是沿着图2的III-III’线的剖视图。图4是关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构造、示出受到正碰时的状态的图。图5是示出在图4中支撑部的作用效果的图。图6是关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构造、示出受到侧碰时的状态的图。图7是示出在图6中支撑部的作用效果的图。图8是作为比较例而示出对不具备支撑部的车身构造受到正碰的情况下的损伤进行了模拟的结果的图。图9是示出对在与图8同一条件下、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构造受到正碰的情况下的损伤进行了模拟的结果的图。图10是与图1B对应的图,是在具备不具有倾斜部的地板梁的现有技术中设置了支撑部的情况下的车身构造的仰视图的例子。图11是示出对现有技术的车身构造受到正碰而前轮直接冲击了地板梁的情况下的损伤进行了模拟的结果的图。图12是与图11对应的图,是示出在具备具有倾斜部的地板梁的车身构造中去除了支撑部的情况下、对受到正碰而前轮直接冲击了地板梁的情况下的损伤进行了模拟的结果的图。附图标记说明6路面,8利用者,10车辆,11车室,12左前轮,14左后轮,15、16电池,19、20车身构造,22前侧构造,24车室侧构造,26后侧构造,28地板面板,30左门槛,32右门槛,34左前纵梁,36右前纵梁,38左后纵梁,40右后纵梁,50左侧地板(纵)梁,52右侧地板(纵)梁,54左倾斜部,56右倾斜部,60支撑部,62第1支撑构件,64第2支撑构件,66第3支撑构件,70中央构件(中央部),72左构件,74右构件,76第1倾斜支撑构件,78第2倾斜支撑构件,80、82、84、86、100、102、104、106、110、112、114、116固定部,81、85后端部,90通道部,92通道左加强件,94通道右加强件,120、122、124、126桁架形状,130、132、134、150、152损伤,140左纵梁,142右纵梁。具体实施方式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公开所涉及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以下,车辆设为具有前侧、车室侧及后侧的3厢型,在前侧具有前纵梁,在后侧具有后纵梁,在其间的车室侧具有地板梁。这是用于说明的例示。只要具备具有在俯视时从车辆前方侧朝向车辆后方侧而向车辆外侧倾斜的倾斜部的左侧地板梁及右侧地板梁,则即使是3厢型以外的车辆也能够适用。以下,设为车辆具备左方向盘,关于正碰,设为承受向车辆的左前侧偏置了的偏置碰撞(英文:offsetcollision)的冲击,关于侧碰,设为在车辆左侧承受冲击,但这是用于说明的例示。具备右方向盘的车辆也同样能够适用。以下叙述的形状、材质等是用于说明的例示,能够根据车身构造的规格等进行适当变更。另外,以下,在所有附图中对同样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图1A是车辆10的侧视图。在以下的各图中,适当地示出车辆前后方向、车辆上下方向、车辆宽度方向。关于车辆前后方向,表示为FR的方向为车辆前方侧的方向,相反方向为车辆后方侧的方向。关于车辆上下方向,表示为UP的方向为相对于路面6为上侧的车辆上方侧,相反方向为朝向路面6的车辆下方侧。关于车辆宽度方向,在车辆10的车室11内的利用者8从车辆10的后方侧观察前方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构造,所述车身构造具备:左侧地板梁及右侧地板梁,具有在俯视时从车辆前方侧朝向车辆后方侧而向车辆外侧倾斜的倾斜部;和支撑部,将作为所述左侧地板梁的所述倾斜部的左倾斜部与作为所述右侧地板梁的所述倾斜部的右倾斜部之间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2.15 JP 2018-0253951.一种车身构造,所述车身构造具备:左侧地板梁及右侧地板梁,具有在俯视时从车辆前方侧朝向车辆后方侧而向车辆外侧倾斜的倾斜部;和支撑部,将作为所述左侧地板梁的所述倾斜部的左倾斜部与作为所述右侧地板梁的所述倾斜部的右倾斜部之间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构造,所述支撑部包括:分别固定于所述左倾斜部及所述右倾斜部的左右端部比中央部朝向车辆后方侧倾斜的第1支撑构件;设置于比所述第1支撑构件靠车辆后方侧的位置且左右端部分别固定于所述左倾斜部及所述右倾斜部的第2支撑构件;及将所述第1支撑构件的左端部与所述第2支撑构件的右端部之间连结且将所述第1支撑构件的右端部与所述第2支撑构件的左端部连结的交叉形状的第3支撑构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构造,在所述左倾斜部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村春树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