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重机的副臂及起重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791392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7 08:49
本申请涉及工程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起重机的副臂及起重机,包括:副臂主体、轮轴和臂头滑轮组,所述副臂主体具有臂头,所述轮轴安装在所述臂头上,所述臂头滑轮组安装在所述轮轴上,还包括支撑座,所述支撑座固定在所述臂头上以支撑所述轮轴。本申请提供一种起重机的副臂及起重机,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为避免钢丝绳打转所导致的滑轮轴与臂头配合处应力集中的技术问题。

Auxiliary boom and crane of cra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起重机的副臂及起重机
本申请涉及工程机械
,尤其涉及一种起重机的副臂及起重机。
技术介绍
履带式起重机根据转台空间的大小,可以采取单提升卷扬机构或双提升卷扬机构的设计。由于一个提升卷扬机构通常只配备一根提升钢丝绳,故单提升卷扬机构采用单根提升钢丝绳,双提升卷扬机构则采用双提升钢丝绳的配置。当履带式起重机采用双提升卷扬机构的设计时,通常在长臂或超长臂工况下,可以同时使用两根钢丝绳,在臂架相对较短的工况下可以只使用单根钢丝绳。如图7和8所示,而传统上,履带式起重机可采用既能够实现单绳功能,又能够实现双绳功能的副臂臂头,通常为了减轻重量,提高臂架刚度,臂头部分较窄,且相较于吊钩滑轮组的宽度较窄。因此吊装时臂架与吊钩之间的两段钢丝绳呈八字形,容易发生钢丝绳打转现象。尤其是在长臂或超长臂工况、吊装高度较高时,例如风力发电机的高塔筒吊装,吊装高度可以超过100米,臂架的臂头通常使用副臂臂头,这种情况下容易发生钢丝绳打转的问题。而在吊装施工现场解决此类问题常常需要履带式起重机厂家协助解决,且耗时耗力,成本很高。如简单的通过加宽臂头,增加滑轮轴长度,增加滑轮组间距的方式来避免钢丝绳打转的情况,则会出现由于滑轮轴长度较长,滑轮轴在载荷作用下受到弯矩及剪力较大,且在滑轮轴与臂头配合处应力集中的情况,必须通过降低额定载荷来减少应力集中。但是,额定载荷的降低会降低该履带式起重机的工作能力,产品竞争力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起重机的副臂及起重机,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为避免钢丝绳打转所导致的滑轮轴与臂头配合处应力集中的技术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起重机的副臂,包括:副臂主体、轮轴和臂头滑轮组,所述副臂主体具有臂头,所述轮轴安装在所述臂头上,所述臂头滑轮组安装在所述轮轴上;还包括支撑座,所述支撑座固定在所述臂头上以支撑所述轮轴。优选地,在所述轮轴的轴向上所述支撑座与所述轮轴的中部配合。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这使支撑座对作用在轮轴两端上的作用力都能够起到较好的分担效果。优选地,所述支撑座与所述臂头焊接。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焊接的连接方式,使支撑座与臂头的连接处能够获得较好的应力分布。优选地,所述副臂主体包括在所述轮轴的轴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主弦管和第二主弦管,在所述臂头处所述第一主弦管与所述第二主弦管相互平行。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使第一主弦管和第二主弦管相互平行,在使副臂具有标准长度的前提下,使副臂的臂头的宽度尽量接近或为副臂较宽处的宽度,进而使副臂与吊钩之间的提升绳都接近竖直方向或在竖直方向上延伸并尽量远离,尽可能避免提升绳容易打转的问题。优选地,吊钩滑轮组包括多个用于与所述第一提升绳配合的第一吊钩滑轮,以及多个用于与所述第二提升绳配合的第二吊钩滑轮,各所述第一吊钩滑轮的位置与各所述第一臂头滑轮的位置相对应,各所述第二吊钩滑轮的位置与各所述第二臂头滑轮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一提升绳在第一方向上依次与各所述第一吊钩滑轮配合,所述第二提升绳在第二方向上依次与各第二吊钩滑轮配合,其中,第一提升绳所采用的钢丝绳的捻向为右旋,第二提升绳所采用的钢丝绳的捻向为左旋。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第一提升绳和第二提升绳的这种向相反方向穿绳的方式,使第一提升绳段尽可能远离各第二提升绳段,结合所选用的提升绳的捻向,能够对可能出现的提升绳的扭转进行抵消,避免第一提升绳和第二提升绳缠绕在一起。优选地,所述副臂主体包括在所述轮轴的轴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主弦管和第二主弦管,在所述臂头处所述第一主弦管与所述第二主弦管之间形成夹角,所述夹角小于8度。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使第一主弦管与第二主弦管之间保持一定角度,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轮轴的长度,进而能够减小轮轴与臂头之间的应力集中,而相对于使第一主弦管与第二主弦管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8度的情况,则能够在保证副臂具有足够的长度的前提下,使臂头的宽度尽量接近副臂较宽处的宽度,进而使副臂与吊钩之间的两段提升绳都接近竖直方向或在竖直方向上延伸并尽量远离,尽可能避免提升绳容易打转的问题。优选地,所述夹角小于7度。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进一步使副臂与吊钩之间的两段提升绳都接近竖直方向或在竖直方向上延伸。优选地,所述夹角为4度。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这使得第一主弦管与第二主弦管之间的位置关系能够适用于多种长度的副臂。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起重机,包括上述的起重机的副臂。优选地,包括第一提升绳、第二提升绳和吊钩滑轮组,吊钩滑轮组和所述臂头滑轮组通过所述第一提升绳和所述第二提升绳连接到一起,所述副臂主体包括在所述轮轴的轴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主弦管和第二主弦管,所述臂头滑轮组包括多个与所述第一提升绳配合的第一臂头滑轮,以及多个与所述第二提升绳配合的第二臂头滑轮,各所述第一臂头滑轮位于所述轮轴靠近所述第一主弦管的部分上,各所述第二臂头滑轮位于所述轮轴靠近所述第二主弦管的部分上,所述第一提升绳在第一方向上依次与各所述第一臂头滑轮配合,所述第二提升绳在第二方向上依次与各第二臂头滑轮配合,所述第一方向为在所述轮轴的轴向上从第二主弦管到第一主弦管的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使吊钩在出现带动吊钩与副臂之间的提升绳段转动的趋势时,通过各提升绳段的位置即排布方式,能够较有效的抵消该趋势,进而避免提升绳段缠绕在一起。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起重机的副臂及起重机,在通过增加臂头宽度、增加轮轴长度及增加滑轮组间距的方式避免钢丝绳打转的问题时,通过增设支撑座,增加了轮轴与副臂的接触点,进而通过该支撑座分担了轮轴与臂头接触位置的作用力,进而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轮轴与支撑座之间应力集中的问题。本申请的附加技术特征及其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内容中阐述地更加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具体实践可以了解到。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起重机的副臂的一种实施方式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起重机的副臂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起重机的副臂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起重机的副臂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俯视结构示意图,其中,α为第一主弦管与第二主弦管之间的夹角;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臂头滑轮组与吊钩滑轮组通过提升绳配合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臂头滑轮组与吊钩滑轮组通过提升绳配合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现有技术中起重机的副臂的一种实施方式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8为采用现有技术中起重机的副臂时提升绳与吊钩配合的示意图。附图标记:100-副臂主体;110-第一主弦管;120-第二主弦管;130-臂头;200-臂头滑轮组;210-第一臂头滑轮;220-第二臂头滑轮;300-支撑座;400-第一提升绳;500-第二提升绳;600-吊钩滑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起重机的副臂,其特征在于,包括:副臂主体(100)、轮轴和臂头滑轮组(200),所述副臂主体(100)具有臂头(130),所述轮轴安装在所述臂头(130)上,所述臂头滑轮组(200)安装在所述轮轴上;还包括支撑座(300),所述支撑座(300)固定在所述臂头(130)上以支撑所述轮轴。

【技术特征摘要】
1.起重机的副臂,其特征在于,包括:副臂主体(100)、轮轴和臂头滑轮组(200),所述副臂主体(100)具有臂头(130),所述轮轴安装在所述臂头(130)上,所述臂头滑轮组(200)安装在所述轮轴上;还包括支撑座(300),所述支撑座(300)固定在所述臂头(130)上以支撑所述轮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机的副臂,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轮轴的轴向上所述支撑座(300)与所述轮轴的中部配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机的副臂,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300)与所述臂头(130)焊接。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起重机的副臂,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臂主体(100)包括在所述轮轴的轴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主弦管(110)和第二主弦管(120),在所述臂头(130)处所述第一主弦管(110)与所述第二主弦管(120)相互平行。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起重机的副臂,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臂主体(100)包括在所述轮轴的轴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主弦管(110)和第二主弦管(120),在所述臂头(130)处所述第一主弦管(110)与所述第二主弦管(120)之间形成夹角,所述夹角小于8度。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起重机的副臂,其特征在于,所述夹角小于7度。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起重机的副臂,其特征在于,所述夹角为4度。8.起重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起重机的副臂。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起重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提升绳(400)、第二提升绳(500)和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晓晨丁良刘涛秦绪起徐俊杰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三一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