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聚酰亚胺微/纳米带状纤维的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聚酰亚胺材料制备
,具体涉及一种采用同轴静电纺丝制备聚酰亚胺微/纳米带状纤维的方法。
技术介绍
聚酰亚胺(PI)是指分子主链中含有酰亚胺环的一类聚合物材料,这种高度共轭的刚性主链结构赋予了聚酰亚胺独特的性能,使其具有很好的耐热性、优异的力学、电学、耐辐照、耐溶剂等性能,广泛的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工业等领域。聚酰亚胺主要通过两步法制备,由芳香族四羧酸二酐与二胺为原料,经缩合聚合并经过高温或者化学亚胺化合成。1960年由DuPont公司开发的二苯醚型PI-Kapton,是以均苯四酸二酐(PMDA)与4,4’-二氨基二苯醚(ODA)缩聚而得到的聚酰亚胺薄膜,其色泽金黄,具有高的机械强度和耐高温性能,不溶于有机溶剂,不熔融,至今仍然是高耐热型塑料中保持领先地位的一种优异材料。对全芳香族的聚酰亚胺,其分解温度通常都在500℃以上,可在250℃的高温环境中长期使用,同时,其耐低温性能也十分突出,在-269℃的液氮中也不会脆断。此外,PI的热膨胀系数可低至10-5~10-6/℃,而其抗张强度能达到100MPa,联苯型P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聚酰亚胺微/纳米带状纤维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壳介质的制备将聚酰亚胺加入至二甲基甲酰胺溶剂中室温下搅拌溶解,或将聚酰胺酸加入至二甲基甲酰胺溶剂中室温下搅拌混合均匀,即得壳介质;步骤二:核介质的制备将聚苯乙烯加入到二甲基乙酰胺溶剂中,室温下搅拌溶解,得到聚苯乙烯溶液,即为核介质;步骤三:同轴静电纺丝采用步骤一制备的壳介质为外层纺丝液,步骤二制备的核介质为内层纺丝液,室温下采用同轴静电纺丝设备制备微/纳米复合纤维;步骤四:制备带状微/纳米复合纤维对所述步骤三制得的微/纳米复合纤维进行煅烧,产物即为聚酰亚胺带状微/纳米复合纤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聚酰亚胺微/纳米带状纤维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壳介质的制备将聚酰亚胺加入至二甲基甲酰胺溶剂中室温下搅拌溶解,或将聚酰胺酸加入至二甲基甲酰胺溶剂中室温下搅拌混合均匀,即得壳介质;步骤二:核介质的制备将聚苯乙烯加入到二甲基乙酰胺溶剂中,室温下搅拌溶解,得到聚苯乙烯溶液,即为核介质;步骤三:同轴静电纺丝采用步骤一制备的壳介质为外层纺丝液,步骤二制备的核介质为内层纺丝液,室温下采用同轴静电纺丝设备制备微/纳米复合纤维;步骤四:制备带状微/纳米复合纤维对所述步骤三制得的微/纳米复合纤维进行煅烧,产物即为聚酰亚胺带状微/纳米复合纤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聚酰亚胺微/纳米带状纤维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中的聚酰胺酸为不可溶性聚酰胺酸,采用均苯四甲酸二酐与二氨基二苯醚在二甲基甲酰胺中等摩尔质量混合后,在室温氮气保护下聚合反应三生成,生成的聚酰胺酸溶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俊涛,白帆,吴吉,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