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永磁线圈的控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582391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0 19: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电气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永磁线圈的控制电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交流电经整流滤波电路形成线圈控制直流电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由手动分、合闸开关S1或者控制信号FJ0控制永磁线圈带动分合闸装置完成整套装置的工作,整个过程性能稳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有极性电容的储能特性,采用简单的控制电路,成本低、功耗小、工作稳定可靠,利于生产和维护。

A Control Circuit of Permanent Magnet Coi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永磁线圈的控制电路
本技术属于电气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永磁线圈的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永磁操动机构真空断路器始创于德国特瑞德电气集团,2001年底正式进入中国市场,逐渐成为永磁真空断路器操动机构发展的趋势。此类断路器以其特有的小型化、机械零件少,可靠性高、免维护和长寿命成为永磁真空断路器操动机构推广的热点。已有的永磁机构驱动控制器在电网系统短路引起供电电压偏低时或其它供电不正常时,造成真空断路器不能可靠合分闸,也会由于永磁线圈反向电动势产生干扰及损坏,这些都是永磁机构驱动装置设计中的技术难题。采用永磁技术的产品由于节能效果十分明显,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能够保证永磁产品工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的技术关键在于永磁控制部分。传统的永磁线圈控制采用大功率管组成的H桥电路,或者复杂的控制电路,成本高、功耗大、故障率高,不利于生产维护。本电路利用电容的储能特性,采用简单的控制电路,成本低、功耗小、工作稳定可靠,利于生产和维护。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永磁线圈的控制电路,利用电容的储能特性,采用简单的控制电路,成本低、功耗小、工作稳定可靠,利于生产和维护。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永磁线圈的控制电路,包括MOS管Q1、Q2,三极管Q3,电阻R1-R7,二极管D5、D6,稳压管Z1、Z2,有极性电容C,无极性电容C2,MOS管Q1的栅极分别连接电阻R1的一端、电阻R2的一端以及稳压管Z1的负极,MOS管Q1的漏极分别连接稳压管Z1的正极和电阻R2的另一端,MOS管Q1的源级分别连接电阻R4的一端、无极性电容C2的一端、三极管Q3的发射极、电阻R6的一端、稳压管Z2的正极,MOS管Q2的漏极以及永磁线圈L的一端,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3的一端和二极管D5的负极,二极管D5的正极分别连接手动分、合闸开关S1的一端和二极管D6的正极,二极管D6的负极分别连接电阻R5的一端、电阻R7的一端和有极性电容C的正极,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4的另一端、无极性电容C2的另一端和三极管Q3的基极,三极管Q3的集电极分别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电阻R6的另一端、稳压管Z2的负极以及MOS管Q2的栅极,MOS管Q2的源级连接电阻R7的另一端,有极性电容C的负极连接永磁线圈L的另一端,手动分、合闸开关S1的另一端以及电阻R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整流滤波电路。进一步地,所述整流滤波电路由二极管D1、D2、D3、D4和有极性电容C1组成,所述二极管D1、D2串联为第一支路,所述二极管D3、D4串联为第二支路,所述第一支路、第二支路以及有极性电容C1并联。进一步地,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二极管D2的负极均与所述交流电源的火线L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二极管D4的负极均与所述交流电源的零线N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电阻R1的一端、电阻R2的一端、稳压管Z1的负极以及MOS管Q1的栅极均连接控制信号FJ0。进一步地,所述MOS管Q1、Q2为N型MOS管。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交流电经整流滤波电路形成线圈控制直流电压,本技术可由手动分、合闸开关S1或者控制信号FJ0控制永磁线圈带动分合闸装置完成整套装置的工作,整个过程性能稳定;本技术利用有极性电容的储能特性,采用简单的控制电路,成本低、功耗小、工作稳定可靠,利于生产和维护。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永磁线圈的控制电路的部分电气原理图;图2为开关S1合上时的等效电路图;图3为开关S1断开时的等效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技术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实施例如图1-3所示,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永磁线圈的控制电路,包括MOS管Q1、Q2,三极管Q3,电阻R1-R7,二极管D5、D6,稳压管Z1、Z2,有极性电容C,无极性电容C2,MOS管Q1的栅极分别连接电阻R1的一端、电阻R2的一端以及稳压管Z1的负极,MOS管Q1的漏极分别连接稳压管Z1的正极和电阻R2的另一端,MOS管Q1的源级分别连接电阻R4的一端、无极性电容C2的一端、三极管Q3的发射极、电阻R6的一端、稳压管Z2的正极,MOS管Q2的漏极以及永磁线圈L的一端,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3的一端和二极管D5的负极,二极管D5的正极分别连接手动分、合闸开关S1的一端和二极管D6的正极,二极管D6的负极分别连接电阻R5的一端、电阻R7的一端和有极性电容C的正极,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4的另一端、无极性电容C2的另一端和三极管Q3的基极,三极管Q3的集电极分别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电阻R6的另一端、稳压管Z2的负极以及MOS管Q2的栅极,MOS管Q2的源级连接电阻R7的另一端,有极性电容C的负极连接永磁线圈L的另一端,手动分、合闸开关S1的另一端以及电阻R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整流滤波电路。进一步地,所述整流滤波电路由二极管D1、D2、D3、D4和有极性电容C1组成,所述二极管D1、D2串联为第一支路,所述二极管D3、D4串联为第二支路,所述第一支路、第二支路以及有极性电容C1并联。进一步地,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二极管D2的负极均与所述交流电源的火线L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二极管D4的负极均与所述交流电源的零线N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电阻R1的一端、电阻R2的一端、稳压管Z1的负极以及MOS管Q1的栅极均连接控制信号FJ0。实际应用时,本技术的控制电路还连接有CPU处理单元和执行机构,控制信号FJ0由CPU处理单元根据执行机构的开关量和状态反馈的实际情况产生。进一步地,所述MOS管Q1、Q2为N型MOS管。交流电经整流滤波电路形成线圈控制直流电压,可由手动分、合闸开关S1或者CPU处理单元发送的FJ0控制信号进行分合闸控制永磁线圈带动执行机构完成整套装置的工作,执行机构的开关量和状态反馈给CPU处理单元,由CPU处理单元根据实际情况产生控制信号FJ0。如图1所示,D1-D4、C1组成整流滤波电路,提供用于永磁线圈L工作的直流电压Dc+、Dc-;S1为手动分、合闸开关;Q1、Q2为大功率MOS管,Q3为三极管,Q3控制Q2的通断;L为永磁线圈,C为电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永磁线圈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MOS管Q1、Q2,三极管Q3,电阻R1‑R7,二极管D5、D6,稳压管Z1、Z2,有极性电容C,无极性电容C2,MOS管Q1的栅极分别连接电阻R1的一端、电阻R2的一端以及稳压管Z1的负极,MOS管Q1的漏极分别连接稳压管Z1的正极和电阻R2的另一端,MOS管Q1的源级分别连接电阻R4的一端、无极性电容C2的一端、三极管Q3的发射极、电阻R6的一端、稳压管Z2的正极,MOS管Q2的漏极以及永磁线圈L的一端,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3的一端和二极管D5的负极,二极管D5的正极分别连接手动分、合闸开关S1的一端和二极管D6的正极,二极管D6的负极分别连接电阻R5的一端、电阻R7的一端和有极性电容C的正极,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4的另一端、无极性电容C2的另一端和三极管Q3的基极,三极管Q3的集电极分别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电阻R6的另一端、稳压管Z2的负极以及MOS管Q2的栅极,MOS管Q2的源级连接电阻R7的另一端,有极性电容C的负极连接永磁线圈L的另一端,手动分、合闸开关S1的另一端以及电阻R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整流滤波电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永磁线圈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MOS管Q1、Q2,三极管Q3,电阻R1-R7,二极管D5、D6,稳压管Z1、Z2,有极性电容C,无极性电容C2,MOS管Q1的栅极分别连接电阻R1的一端、电阻R2的一端以及稳压管Z1的负极,MOS管Q1的漏极分别连接稳压管Z1的正极和电阻R2的另一端,MOS管Q1的源级分别连接电阻R4的一端、无极性电容C2的一端、三极管Q3的发射极、电阻R6的一端、稳压管Z2的正极,MOS管Q2的漏极以及永磁线圈L的一端,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3的一端和二极管D5的负极,二极管D5的正极分别连接手动分、合闸开关S1的一端和二极管D6的正极,二极管D6的负极分别连接电阻R5的一端、电阻R7的一端和有极性电容C的正极,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4的另一端、无极性电容C2的另一端和三极管Q3的基极,三极管Q3的集电极分别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电阻R6的另一端、稳压管Z2的负极以及MOS管Q2的栅极,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脱德全吕凤霞孙丽丽
申请(专利权)人:扬州新菱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