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感方形线圈成型工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160218 阅读:2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12 13: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电感方形线圈成型工装,包括有支架、下成型弯头、上成型弯头、第一驱动机构以及第二驱动机构;该下成型弯头可转动地安装于支架上,下成型弯头的顶部设置有中心定位芯棒;该上成型弯头可上下活动地设置于支架上,上成型弯头位于下成型弯头的正上方。通过将电感方形线圈置于下成型弯头上,利用第一驱动机构带动上成型弯头上下活动而与下成型弯头合模,然后利用第二驱动机构带动下成型弯头转动对完成对电感方形线圈的成型,取代了传统之人工扳脚的方式,自动化程度得到了有效提高,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一个班次单个操作工完成1200pcs,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且引脚角度稳定到位,产品良率大大提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感方形线圈成型装置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电感方形线圈成型工装。
技术介绍
电感线圈是利用电磁感应的原理进行工作的器件。当有电流流过一根导线时,就会在这根导线的周围产生一定的电磁场,而这个电磁场的导线本身又会对处在这个电磁场范围内的导线发生感应作用。对产生电磁场的导线本身发生的作用,叫做“自感”,即导线自己产生的变化电流产生变化磁场,这个磁场又进一步影响了导线中的电流;对处在这个电磁场范围的其他导线产生的作用,叫做“互感”。电感方形线圈是电感线圈的一种,在电感方形线圈完全成型之前,原因电感方形线圈引脚不能一次成型,无法一次完成异型引脚成型,因此需要设计一套线圈异型成型工装,在现有技术中,大多数是工人采用简易手工扳异型。这种手工操作,工人的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一个班次单个操作工要完成600pcs成型,并且人员自己控制手法,会造成产品的异型角度品质不一致,引脚角度不到位,产品不良率相当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感方形线圈成型工装,其能有效解决现有之人工对电感方形线圈进行成型存在效率低并且不良率高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一种电感方形线圈成型工装,包括有支架、下成型弯头、上成型弯头、第一驱动机构以及第二驱动机构;该下成型弯头可转动地安装于支架上,下成型弯头的顶部设置有中心定位芯棒;该上成型弯头可上下活动地设置于支架上,上成型弯头位于下成型弯头的正上方;该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均设置于支架上,第一驱动机构带动上成型弯头上下活动,该第二驱动机构带动下成型弯头来回转动。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支架包括有机座板、垂直板和上固定板,该垂直板垂直固定在机座板上,该上固定板固定于垂直板的顶部,前述下成型弯头设置于机座板上,该第一驱动机构固定于上固定板上。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垂直板上设置有导轨,该导轨上设置有滑块,该上成型弯头通过夹具固定板安装于滑块上,该夹具固定板与第一驱动机构连接。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下成型弯头通过轴承底座安装于机座板上。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为气缸。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有旋转手柄和气缸,该旋转手柄的一端与下成型弯头固定连接,旋转手柄带动下成型弯头来回转动,该气缸设置于支架上,气缸连接旋转手柄的另一端。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支架上设置有刻度盘,该刻度盘呈弧形并位于下成型弯头的外围,该旋转手柄沿刻度盘来回转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通过将电感方形线圈置于下成型弯头上,利用第一驱动机构带动上成型弯头上下活动而与下成型弯头合模,然后利用第二驱动机构带动下成型弯头转动对完成对电感方形线圈的成型,取代了传统之人工扳脚的方式,自动化程度得到了有效提高,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一个班次单个操作工完成1200pcs,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且引脚角度稳定到位,产品良率大大提升。为更清楚地阐述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侧视图;图2是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俯视图;图3是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中电感方形线圈未成型前的主视图;图4是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中电感方形线圈成型后的主视图。附图标识说明:10、支架11、机座板12、垂直板13、上固定板14、导轨15、滑块16、夹具固定板17、轴承底座20、下成型弯头21、中心定位芯棒30、上成型弯头40、第一驱动机构50、第二驱动机构51、旋转手柄52、气缸60、刻度盘70、电感方形线圈。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和图2所示,其显示出了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包括有支架10、下成型弯头20、上成型弯头30、第一驱动机构40以及第二驱动机构50。该下成型弯头20可转动地安装于支架10上,下成型弯头20的顶部设置有中心定位芯棒21;该上成型弯头30可上下活动地设置于支架10上,上成型弯头30位于下成型弯头20的正上方;该第一驱动机构40和第二驱动机构50均设置于支架10上,第一驱动机构40带动上成型弯头30上下活动,该第二驱动机构50带动下成型弯头20来回转动。具体而言,所述支架10包括有机座板11、垂直板12和上固定板13,该垂直板12垂直固定在机座板11上,该上固定板13固定于垂直板12的顶部,前述下成型弯头20设置于机座板11上,该第一驱动机构40固定于上固定板13上。并且,所述垂直板12上设置有导轨14,该导轨14上设置有滑块15,该上成型弯头30通过夹具固定板16安装于滑块15上,该夹具固定板16与第一驱动机构40连接,所述下成型弯头20通过轴承底座17安装于机座板11上;所述第一驱动机构40为气缸。所述第二驱动机构50包括有旋转手柄51和气缸52,该旋转手柄51的一端与下成型弯头20固定连接,旋转手柄51带动下成型弯头20来回转动,该气缸52设置于支架10上,气缸52连接旋转手柄51的另一端。并且,所述支架10上设置有刻度盘60,该刻度盘60呈弧形并位于下成型弯头20的外围,该旋转手柄51沿刻度盘60来回转动,该刻度盘60用于观察和控制折弯的角度。详述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如下:工作时,该第一驱动机构40和第二驱动机构50均连接PLC编程控制系统(图中未示),PLC编程控制系统对第一驱动机构40和第二驱动机构50进行控制,首先,将未成型的电感方形线圈70(如图3所示)放置于下成型弯头20上,接着,第一驱动机构40工作,由第一驱动机构40带动上成型弯头30往下运动而与下成型弯头20合模,然后,该气缸52带动旋转手柄51转动,使得旋转手柄51带动下成型弯头20转动,而最终将电感方形线圈70折弯成型(如图4所示),动作完成。本技术的设计重点在于:通过将电感方形线圈置于下成型弯头上,利用第一驱动机构带动上成型弯头上下活动而与下成型弯头合模,然后利用第二驱动机构带动下成型弯头转动对完成对电感方形线圈的成型,取代了传统之人工扳脚的方式,自动化程度得到了有效提高,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一个班次单个操作工完成1200pcs,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且引脚角度稳定到位,产品良率大大提升。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电感方形线圈成型工装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感方形线圈成型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支架、下成型弯头、上成型弯头、第一驱动机构以及第二驱动机构;该下成型弯头可转动地安装于支架上,下成型弯头的顶部设置有中心定位芯棒;该上成型弯头可上下活动地设置于支架上,上成型弯头位于下成型弯头的正上方;该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均设置于支架上,第一驱动机构带动上成型弯头上下活动,该第二驱动机构带动下成型弯头来回转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感方形线圈成型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支架、下成型弯头、上成型弯头、第一驱动机构以及第二驱动机构;该下成型弯头可转动地安装于支架上,下成型弯头的顶部设置有中心定位芯棒;该上成型弯头可上下活动地设置于支架上,上成型弯头位于下成型弯头的正上方;该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均设置于支架上,第一驱动机构带动上成型弯头上下活动,该第二驱动机构带动下成型弯头来回转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感方形线圈成型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有机座板、垂直板和上固定板,该垂直板垂直固定在机座板上,该上固定板固定于垂直板的顶部,前述下成型弯头设置于机座板上,该第一驱动机构固定于上固定板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感方形线圈成型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垂直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皓邹志坚
申请(专利权)人:佰力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