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柴油机尾气后处理布置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576133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0 16: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柴油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柴油机尾气后处理布置结构,包括发动机本体、增压器、后处理、排气口,所述增压器、后处理均置于发动机本体的侧面,发动机本体的出气口与增压器的进气口连通,增压器的出气口与后处理的进气口连通,后处理的出气口与排气口连通,排气口朝向远离发动机本体的斜下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整体结构较为紧凑,使其布置空间较小,防止出现拖拉机高度过高而不适于在大棚中作业的情况,排气口朝向远离发动机本体的斜下方,可避免排气口直接对着大棚、薄膜、作物,从而防止大棚、薄膜、作物被破坏,同时避免排气口直接对着拖拉机轮胎,进而防止尾气烧蚀轮胎。

A Post-treatment Arrangement Structure for Diesel Engine Exhaust Ga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柴油机尾气后处理布置结构
本技术涉及柴油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柴油机尾气后处理布置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产品的不断升级及国家排放法规的要求,非道路移动机械国四标准应运而生。为了满足大棚、果园等空间小、作物密集等较特殊的作业环境,一种具有结构紧凑、转弯半径小等特点的“大棚王拖拉机”应用广泛、深得用户认可。随着非道路国四排放法规实施,后处理在“大棚王拖拉机”这类紧凑型拖拉机上布置存在一定困难,同时现有技术中增压器等部件是布置在发动机上方的,造成柴油机的布置结构高度高、拖拉机布置空间大,不能满足大棚、果园等空间小、作物密集等较特殊的作业环境,且现有技术中排气口排出的热气对大棚棚顶、作物薄膜、农作物等会产生伤害,或者会出现排气口直接对着轮胎产生烧蚀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柴油机结构布置空间大、排气口会对大棚、作物等产生危害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柴油机尾气后处理布置结构,包括发动机本体、增压器、后处理、排气口,所述增压器、后处理均置于发动机本体的侧面,发动机本体的出气口与增压器的进气口连通,增压器的出气口与后处理的进气口连通,后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柴油机尾气后处理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动机本体(1)、增压器(2)、后处理(3)、排气口(4),所述增压器(2)、后处理(3)均置于发动机本体(1)的侧面,发动机本体(1)的出气口与增压器(2)的进气口连通,增压器(2)的出气口与后处理(3)的进气口连通,后处理(3)的出气口与排气口(4)连通,排气口(4)朝向远离发动机本体(1)的斜下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柴油机尾气后处理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动机本体(1)、增压器(2)、后处理(3)、排气口(4),所述增压器(2)、后处理(3)均置于发动机本体(1)的侧面,发动机本体(1)的出气口与增压器(2)的进气口连通,增压器(2)的出气口与后处理(3)的进气口连通,后处理(3)的出气口与排气口(4)连通,排气口(4)朝向远离发动机本体(1)的斜下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柴油机尾气后处理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压器(2)吊装在发动机本体(1)的排气管下方。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柴油机尾气后处理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处理(3)置于发动机本体(1)的侧后方。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柴油机尾气后处理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处理(3)包括上段(31),所述上段(31)包括第一壳体(311)、设置在第一壳体(311)内的柴油机颗粒捕集器(312),来自增压器(2)的尾气经柴油机颗粒捕集器(312)通向排气口(4)。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柴油机尾气后处理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311)与柴油机颗粒捕集器(312)之间设置有第一衬垫(313)。6.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阳常智刘宇鑫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全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