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尾气后处理中的锥形扰流板及混合扰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782170 阅读:1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09 02: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尾气后处理中的锥形扰流板及混合扰流装置。所述锥形扰流板的形状为进口端大出口端小的锥台形,在锥形扰流板的圆周面上均布设置有若干排扰流小孔。所述混合扰流装置包括外筒体、端盖、载体、衬垫和内筒体,所述端盖安装在外筒体前端,所述内筒体设置在外筒体后部,所述载体设置在内筒体中并与通过衬垫与内筒体连接固定,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前端面安装有上述的锥形扰流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巧妙,设计合理,能够使气体混合更充分,节省了混合空间,减少了混合距离。

Conical spoiler and mixed spoiler for tail gas aftertreatment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conical spoiler and a mixed spoiler device used for tail gas aftertreatment. The shape of the conical spoiler is a cone shape with large inlet end and small outlet end, and a plurality of row of spoiler holes are uniformly distributed on the circumferential surface of the conical spoiler. The hybrid spoiler device comprises an outer cylinder body, an end cover, carrier, liner and the inner cylinder body, the end cover is arranged in front of the outer cylinder, the inner cylinder body is arranged in the rear outer cylinder, the inner cylinder and the carrier is provided with through the liner and the inner cylinder body is connected and fixed. The utility model is characterized in that the carrier is installed on the front end surfaces of the conical spoiler.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artful structure and reasonable design, can make the gas mix more fully, saves the mixing space and reduces the mixing distan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尾气后处理中的锥形扰流板及混合扰流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尾气后处理中的锥形扰流板及混合扰流装置,属于柴油机尾气处理系统设备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关于限制汽车尾气污染物排放的国四标准的全面实施,利用尾气后处理系统来降低发动机排气有害物,已成为发动机厂的必然选择。后处理进气腔的设计对载体的催化转化效率有重要影响。受设计边界的限制,留给进气腔的设计空间往往很小,很难保证气流在进气腔充分混合,这就导致气流在载体前端面分布不均匀,进而造成局部区域气流速度和温度较高,使该区域快速老化,而其他区域又得不到充分利用,既降低了载体的转化效率又减少了催化器的使用寿命。另外,目前受汽车底盘空间的限制,通常对尾气后处理系统总体长度要求较苛刻。为满足排放标准,催化单元的长度通常固定难以更改,这就导致进气腔的距离通常较短,因而气流在进气腔内通常无法充分扩散就已到达载体前端面,这样会导致载体的利用率降低,甚至可能不满足排放标准。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尾气后处理中的锥形扰流板及混合扰流装置,其结构巧妙,设计合理,能够使气体混合更充分,节省了混合空间,减少了混合距离。按照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用于尾气后处理中的锥形扰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形扰流板的形状为进口端大出口端小的锥台形,在锥形扰流板的圆周面上均布设置有若干排扰流小孔。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锥形扰流板的圆周面斜度为40~6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扰流小孔的直径在φ4mm-φ8mm范围内。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锥形扰流板圆周面上的扰流小孔设置有2~5排。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锥形扰流板进口截面与载体横截面通流比控制在0.7~0.85之间。用于尾气后处理中的混合扰流装置,包括外筒体、端盖、载体、衬垫和内筒体,所述端盖安装在外筒体前端,所述内筒体设置在外筒体后部,所述载体设置在内筒体中并与通过衬垫与内筒体连接固定,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前端面安装有上述的锥形扰流板。作为所述混合扰流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外筒体前端侧壁上设置进气口,进气口处安装进气管,进气管的轴向垂直于外筒体轴向,进气管外端设有法兰。作为所述混合扰流装置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锥形扰流板与内筒体焊接连接。作为所述混合扰流装置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筒体上安装有温度传感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1)、本技术结构巧妙,设计合理,能够使发动机废气在锥形扰流板的作用下在进气腔内充分混合,提高载体的流动均匀性、催化转化效率及使用寿命,同时节省了混合空间,减少了混合距离。2)本技术可以应用在因受边界限制无更多混合空间的尾气后处理系统中,用以改善进气腔内气流混合情况,提高载体的速度均匀性及载体的催化转化效率,以达到国五及以上排放标准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锥形扰流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混合扰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如图1所示,实施例1是一种用于尾气后处理中的锥形扰流板1,该锥形扰流板1的形状为进口端大出口端小的锥台形,在锥形扰流板1的圆周面上均布设置有若干排扰流小孔1a。如图1所示,本技术中,为保证扰流效果,所述锥形扰流板1的圆周面斜度α为40~60°。所述扰流小孔1a的直径在φ4mm-φ8mm范围内。所述锥形扰流板1圆周面上的扰流小孔1a数量根据实际应用情况设置,一般来说设置有2~5排。本技术中,所述锥形扰流板1进口截面与载体4横截面通流比控制在0.7~0.85之间。通过采用合理的穿孔率及通流截面设计,可以将产品整体压力损失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实施例2如图2、图3所示,实施例2是一种用于尾气后处理中的混合扰流装置,其主要由外筒体2、端盖3、载体4、衬垫5和内筒体6组成,所述端盖3安装在外筒体2前端,所述内筒体6设置在外筒体2后部,所述载体4设置在内筒体6中并与通过衬垫5与内筒体6连接固定,所述载体4前端面安装有本技术的锥形扰流板1。锥形扰流板1适合应用在有限空间内,可以成功地改善了进气腔内的气流分布,使气流在载体4前端分布均匀,提高载体4的利用率。如图2、图3所示,在所述外筒体2前端侧壁上设置进气口,进气口处安装进气管7,进气管7的轴向垂直于外筒体2轴向,进气管7外端设有法兰8。如图2、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锥形扰流板1与内筒体6焊接连接。所述外筒体2上安装有温度传感器9,这样可以使混合气体保持最佳反应温度,使尾气处理充分。具体应用时,发动机废气从进气管7进入到锥形扰流板1之前的进气混合腔,经过锥形扰流板1上扰流小孔1a的混合及导流作用进入载体4前端面,气体混合后载体4前端速度均匀性可达0.95以上,可满足国五及以上排放标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用于尾气后处理中的锥形扰流板及混合扰流装置

【技术保护点】
用于尾气后处理中的锥形扰流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形扰流板(1)的形状为进口端大出口端小的锥台形,在锥形扰流板(1)的圆周面上均布设置有若干排扰流小孔(1a)。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尾气后处理中的锥形扰流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形扰流板(1)的形状为进口端大出口端小的锥台形,在锥形扰流板(1)的圆周面上均布设置有若干排扰流小孔(1a)。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尾气后处理中的锥形扰流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形扰流板(1)的圆周面斜度(α)为40~60°。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尾气后处理中的锥形扰流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小孔(1a)的直径在φ4mm-φ8mm范围内。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尾气后处理中的锥形扰流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形扰流板(1)圆周面上的扰流小孔(1a)设置有2~5排。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尾气后处理中的锥形扰流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形扰流板(1)进口截面与载体(4)横截面通流比控制在0.7~0.85之间。6.用于尾气后处理中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伟娇陈增响蔡龙张俊超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威孚力达催化净化器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