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凸轮机构的转向节锥孔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307253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12 10: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带有凸轮机构的转向节锥孔固定装置,属于转向节技术领域。工作台面与框架连接围成两端开口的容纳腔,工作台面开设有限位沟槽,用于与转向节配合并限制转向节移动;第一支撑座与第二支撑座分别位于工作台面的两端,第一支撑座与转向节的其中一个转向节臂的锥孔配合,第二支撑座支撑并固定转向节;顶起机构位于工作台面的两侧,动力源的输出端设置有凸轮,凸轮与顶起机构可传动的连接,凸轮转动能够带动顶起机构沿垂直于工作台面的方向移动,以使与第一支撑座配合的转向节臂与第一支撑座分离。该带有凸轮机构的转向节锥孔固定装置,操作方便、省时省力,解决了转向节卡死问题,能够避免转向节遭到破坏,提高了生产效率。

Taper Hole Fixing Device of Steering Knuckle with Cam Mechanism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conical hole fixing device of a steering knuckle with a cam mechanism, which belong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a steering knuckle. The working table is connected with the frame to form a receptacle enclosed with openings at both ends, and a limited groove is arranged on the working table to cooperate with the steering knuckle and limit the movement of the steering knuckle; the first support seat and the second support seat are located at both ends of the working table, the first support seat and the conical hole of one of the steering knuckle arms of the steering knuckle are matched, and the second support seat supports and fixes the steering knuckle; On both sides of the working table, the output end of the power source is provided with a cam, which can be connected with the lifting mechanism by transmission. The rotation of the cam can drive the lifting mechanism to move along the direc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working table, so that the turning knuckle arm matched with the first support is separated from the first support. The conical hole fixing device of steering knuckle with cam mechanism is easy to operate, time-saving and labor-saving. It solves the sticking problem of steering knuckle, avoids the damage of steering knuckle and improves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带有凸轮机构的转向节锥孔固定装置
本技术涉及转向节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带有凸轮机构的转向节锥孔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转向节的功用是承受汽车前部载荷,支承并带动前轮绕主销转动而使汽车转向,在行驶过程中承受各个方面冲击载荷,因此对其强度要求很高。转向节是最复杂最精密的汽车零部件之一,在加工过程中对其加工精度要求也是非常高,保证加工面的光洁,确保转向节的精确度以满足汽车安全性能要求。转向节上的锥孔用来安装转向节臂,锥孔在加工过程后,会在圆锥面用拉刀拉个键槽,但在拉键槽时,转向节受到拉刀的力使转向节卡在工装夹具上,必须借助外力才能取下转向节。以往使用锤子将转向节从工装夹具上敲打下来,这样难免对汽车转向节表面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长时间下来,效率也得不到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带有凸轮机构的转向节锥孔固定装置,操作方便、省时省力,解决了转向节卡死问题,能够避免转向节遭到破坏,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上述问题得到改善。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带有凸轮机构的转向节锥孔固定装置,包括工作平台、第一支撑座、第二支撑座、顶起机构及动力源;所述工作平台包括工作台面和框架,所述工作台面与所述框架连接围成两端开口的容纳腔,所述工作台面开设有限位沟槽,所述限位沟槽与所述容纳腔连通,所述限位沟槽用于与转向节配合并限制转向节移动;所述第一支撑座安装于所述工作台面,所述第一支撑座开设有供拉刀穿设的拉刀槽,所述第一支撑座用于与转向节的其中一个转向节臂的锥孔配合并支撑转向节;所述第二支撑座与所述第一支撑座分别位于所述工作台面的两端,所述第二支撑座用于支撑并限制转向节相对于所述工作台面移动;所述顶起机构与所述工作台面可滑动的连接,所述顶起机构位于所述工作台面的两侧,所述顶起机构用于支撑转向节;所述动力源位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动力源的输出端设置有凸轮,所述凸轮与所述顶起机构可传动的连接,所述凸轮转动能够带动所述顶起机构沿垂直于所述工作台面的方向移动,以使与所述第一支撑座配合的转向节臂与所述第一支撑座分离。在本技术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座包括锥台和圆台,所述锥台用于穿设于转向节的锥孔内,所述圆台与所述锥台连接且所述圆台与所述工作台面连接,所述圆台的直径大于所述锥台的直径,所述圆台用于支撑转向节。在本技术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座包括限位基座和限位组件,所述限位基座包括底座和两个支撑耳,所述两个支撑耳沿所述工作台面的宽度方向分布于所述底座的两端,所述两个支撑耳与所述底座连接形成容纳区,所述容纳区用于容纳转向节,所述支撑耳开设有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螺纹孔沿所述工作台面的宽度方向贯穿所述支撑耳,所述两个支撑耳的两个所述第一螺纹孔同轴设置,所述底座开设有垂直于所述工作台面的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二螺纹孔由所述底座的靠近所述容纳区的一面朝向所述工作台面延伸;所述限位组件包括两个第一限位螺栓和一个第二限位螺栓,所述第一限位螺栓与所述第一螺纹孔配合且伸入所述容纳区内,所述第二限位螺栓与所述第二螺纹孔配合且部分所述第二限位螺栓位于所述容纳区内。在本技术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螺纹孔的中心线位于所述两个支撑耳中间,所述第二螺纹孔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一螺纹孔的中心线相交。在本技术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螺栓的端部设置有用于与转向节连接的橡胶垫,所述第二限位螺栓的端部设置有用于与转向节连接的橡胶垫。在本技术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顶起机构包括连接板、连接座、滑轮及两个顶杆,所述连接座与所述连接板连接,所述滑轮与所述连接座可转动的连接,所述滑轮与所述凸轮贴合,所述两个顶杆沿所述工作台面的宽度方向分布于所述连接板的两端,所述顶杆与所述连接板连接,所述顶杆的一端位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顶杆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工作台面且位于所述容纳腔外,所述顶杆与所述工作台面可滑动的连接。在本技术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顶起机构还包括两个导向筒,所述两个导向筒与所述两个顶杆一一对应,所述导向筒安装于所述工作台面,所述顶杆可滑动的穿设于所述导向筒内。在本技术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顶杆的远离所述连接板的一端设置有用于与转向节连接的橡胶垫。在本技术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工作平台还包括第三支撑座,所述第三支撑座位于所述容纳腔内且所述第三支撑座安装于所述框架,所述第三支撑座用于支撑所述动力源。在本技术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动力源为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安装于所述第三支撑座上,所述驱动电机与外部电源电连接,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工作台面平行设置,所述凸轮与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可传动的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该带有凸轮机构的转向节锥孔固定装置,操作方便、省时省力,解决了转向节卡死问题,能够避免转向节遭到破坏,提高了生产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带有凸轮机构的转向节锥孔固定装置的第一种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带有凸轮机构的转向节锥孔固定装置的第二种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带有凸轮机构的转向节锥孔固定装置的第三种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带有凸轮机构的转向节锥孔固定装置的第四种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2的A-A方向的剖视图;图6为转向节与工作平台装配的结构示意图。图标:100-带有凸轮机构的转向节锥孔固定装置;1-工作平台;11-工作台面;111-限位沟槽;112-通孔;12-框架;13-容纳腔;14-第三支撑座;2-第一支撑座;21-拉刀槽;22-锥台;23-圆台;3-第二支撑座;31-底座;311-第二螺纹孔;32-支撑耳;321-第一螺纹孔;33-容纳区;34-第一限位螺栓;35-第二限位螺栓;4-顶起机构;41-连接板;42-连接座;43-滑轮;44-顶杆;45-导向筒;5-动力源;6-凸轮;7-橡胶垫;8-转向节;81-转向节臂;82-锥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有凸轮机构的转向节锥孔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工作平台、第一支撑座、第二支撑座、顶起机构及动力源;所述工作平台包括工作台面和框架,所述工作台面与所述框架连接围成两端开口的容纳腔,所述工作台面开设有限位沟槽,所述限位沟槽与所述容纳腔连通,所述限位沟槽用于与转向节配合并限制转向节移动;所述第一支撑座安装于所述工作台面,所述第一支撑座开设有供拉刀穿设的拉刀槽,所述第一支撑座用于与转向节的其中一个转向节臂的锥孔配合并支撑转向节;所述第二支撑座与所述第一支撑座分别位于所述工作台面的两端,所述第二支撑座用于支撑并限制转向节相对于所述工作台面移动;所述顶起机构与所述工作台面可滑动的连接,所述顶起机构位于所述工作台面的两侧,所述顶起机构用于支撑转向节;所述动力源位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动力源的输出端设置有凸轮,所述凸轮与所述顶起机构可传动的连接,所述凸轮转动能够带动所述顶起机构沿垂直于所述工作台面的方向移动,以使与所述第一支撑座配合的转向节臂与所述第一支撑座分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有凸轮机构的转向节锥孔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工作平台、第一支撑座、第二支撑座、顶起机构及动力源;所述工作平台包括工作台面和框架,所述工作台面与所述框架连接围成两端开口的容纳腔,所述工作台面开设有限位沟槽,所述限位沟槽与所述容纳腔连通,所述限位沟槽用于与转向节配合并限制转向节移动;所述第一支撑座安装于所述工作台面,所述第一支撑座开设有供拉刀穿设的拉刀槽,所述第一支撑座用于与转向节的其中一个转向节臂的锥孔配合并支撑转向节;所述第二支撑座与所述第一支撑座分别位于所述工作台面的两端,所述第二支撑座用于支撑并限制转向节相对于所述工作台面移动;所述顶起机构与所述工作台面可滑动的连接,所述顶起机构位于所述工作台面的两侧,所述顶起机构用于支撑转向节;所述动力源位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动力源的输出端设置有凸轮,所述凸轮与所述顶起机构可传动的连接,所述凸轮转动能够带动所述顶起机构沿垂直于所述工作台面的方向移动,以使与所述第一支撑座配合的转向节臂与所述第一支撑座分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凸轮机构的转向节锥孔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座包括锥台和圆台,所述锥台用于穿设于转向节的锥孔内,所述圆台与所述锥台连接且所述圆台与所述工作台面连接,所述圆台的直径大于所述锥台的直径,所述圆台用于支撑转向节。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凸轮机构的转向节锥孔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座包括限位基座和限位组件,所述限位基座包括底座和两个支撑耳,所述两个支撑耳沿所述工作台面的宽度方向分布于所述底座的两端,所述两个支撑耳与所述底座连接形成容纳区,所述容纳区用于容纳转向节,所述支撑耳开设有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螺纹孔沿所述工作台面的宽度方向贯穿所述支撑耳,所述两个支撑耳的两个所述第一螺纹孔同轴设置,所述底座开设有垂直于所述工作台面的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二螺纹孔由所述底座的靠近所述容纳区的一面朝向所述工作台面延伸;所述限位组件包括两个第一限位螺栓和一个第二限位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利军向立明王书贤刘祯刘朋姚鹏华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文理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