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肇庆学院专利>正文

一种行走助力器的转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302085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12 08: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行走助力器的转向装置,属于行走助力器部件技术领域。一种行走助力器的转向装置,包括分别套装在行走助力器两个手柄上的两个转动套筒、两端设置有转轮的平衡杆以及用于连接转动套筒与平衡杆的两根闸线;平衡杆固定在具有固定段和铰接段的排线管的铰接段的端部;闸线一端环绕在转动套筒上另一端穿过排线管固定连接于平衡杆与排线管连接点的两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行走助力器转向装置,能够根据使用者的想法通过操作转动套筒使平衡杆转动来改变行走助力器的方向,大大方便使用者的行走,提高行走助力器使用时的灵活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工作稳定可靠,能够使行走助力器运行更加灵活,提高使用者的使用体验。

A Steering Device of Walking Booster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steering device of a walking booster, which belong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walking booster components.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steering device of a walking booster, which comprises two rotating sleeves respectively mounted on two handles of the walking booster, balancing rods with runners at both ends, and two brake lines used to connect the rotating sleeve and the balancing rod; the balancing rod is fixed at the end of the articulated section of the row pipe with fixed and articulated sections; one end of the brake line is surrounded by the upper end of the rotating sleeve and the other end passes through the row pipe. Fixed to the two sides of the connecting point between the balance rod and the layout pipe. The steering device of the walking booster of the utility model can change the direction of the walking booster by operating the rotating sleeve to rotate the balance rod according to the user's idea, greatly facilitating the user's walking and improving the flexibility of the walking booster in use.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structure, convenient operation, stable and reliable operation, more flexible operation of the walking booster and improved user experien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行走助力器的转向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行走助力器的转向装置,属于行走助力器部件

技术介绍
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人的数量越来越多,而老人的生活起居也越来越得到重视。由于老人行走的不便,通常需要使用行走助力器来辅助行走,因此行走助力器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但是市场上的行走助力器,基本上都采用的是万向轮来调整方向,由于万向轮方向调整具有随意性,无法满足行动不便的老人对方向调整的控制,并且由此可能会引起安全事故的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内容是为了克服上述行走助力器方向随意转动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方便老人手动操控的行走助力器的转向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行走助力器的转向装置,包括分别套装在行走助力器手柄上的两个转动套筒、两端设置有转轮的平衡杆以及用于连接转动套筒与平衡杆的两根闸线;平衡杆固定在具有固定段和铰接段的排线管的铰接段的端部;闸线一端环绕在转动套筒上另一端穿过排线管固定连接于平衡杆与排线管连接点的两侧。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转动套筒包括一端封闭并且连接为一体的套装的内部套筒和外部套筒,内部套筒的外表面设置用于环绕闸线的螺旋沟槽,闸线的一端环绕在内部套筒的螺旋沟槽内。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平衡杆外侧面设置若干用于连接闸线的圆形的沟槽。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平衡杆与排线管连接处位于平衡杆的中点,两根闸线与平衡杆的连接处与平衡杆的中点的距离一致。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转轮铰接在平衡杆的两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排线管端部设置用于安装平衡杆的插接套筒,平衡杆插装在插接套筒内。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取得的技术效果有:本技术的行走助力器转向装置,能够根据使用者的想法通过操作转动套筒使平衡杆转动来改变行走助力器的方向,大大方便了使用者的行走,提高了行走助力器使用时的灵活性。本技术的排线管具有排线收线的功能,还能够为平衡杆提供牵拉支持力,能够使整个助力器结构简单,工作稳定。本技术中的转动套筒包括有内部套筒和外部套筒,内部套筒的外表面设置螺旋沟槽,能够稳固的将闸线与转动套筒连接并且方便进行闸线的收放。外部套筒能够对环绕在内部套筒外壁上的闸线进行保护的,同时还能够方便使用者把持操作。本技术在平衡杆上设置沟槽来固定连接闸线,能够根据需要将闸线连接在平衡杆上合适的位置,进而可以来改变操作转动套筒上所需力的大小,根据不同使用者的身体状况进行人为的调节,提高了该装置的使用灵活性。本技术在排线管端部设置用于安装平衡杆的插接套筒,能够实现平衡杆的可拆卸装配。本技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工作稳定可靠,能够使行走助力器运行更加灵活,提高使用者的使用体验。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安装到行走助力器上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平衡杆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转动套筒示意图;其中,1、转动套筒,1-1、外部套筒,1-2、内部套筒,2、转轮,3、平衡杆,4、闸线,5、排线管,5-1、固定段,5-2、铰接段,6、插接套筒,7、行走助力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行走助力器的转向装置,是用在行走助力器上的用于使行走助力器进行转向的装置。行走助力器是帮助老人或行走不便的人行走的。行走助力器的大体结构是一个可以收放的椅子,在椅子的前端或后端的两脚上设置转轮。下面是具体的实施例:本技术的行走助力器的转向装置,包括分别两个转动套筒1、两端设置有转轮2的平衡杆3以及一端连接转动套筒另一端连接平衡杆3的两根闸线4。平衡杆3是该行走助力器7的执行机构,能够具体的是行走助力器7向左转或向右转。转动套筒1是该行走助力器7的操作机构,能够通过转动来产生用于控制平衡杆3的操作力。闸线4是该行走助力器7的传动机构,能够将转动套筒1的力传递至平衡杆3。转动套筒1设置有两个,并分别套装在行走助力器7的两个手柄上。两个转动套筒1分别用于控制行走助力器7向左转或向右转。在平衡杆2的两端设置有转轮2,优先的将两个转轮2铰接设置在平衡杆3的两端,这样能够保证行走助力器7的转动灵活。两个转轮2通过铰接在平衡杆3的两端能够形成转向梯形的结构,转向的原理与汽车的转向原理相近。如图1、图2所示,排线管5具有固定段5-1和铰接段5-2,其中固定段5-1竖直方向设置,是与行走助力器7的主体支架固定连接的。铰接段5-2铰接在固定段5-1的下端能够绕铰接点转动,铰接段5-2是水平设置的,铰接段5-2在水平面内转动。平衡杆3是固定在排线管5的铰接段5-2的端部的。排线管5能够为平衡杆2提供竖直方向的牵拉力。两根闸线4分别用于连接两个转动套筒1与平衡杆2,闸线4一端环绕在转动套筒1上另一端穿过排线管5的固定段5-1,从固定段5-1的下端穿出后固定连接于平衡杆3与排线管5连接点的两侧。排线管5还具有收纳闸线4的作用,闸线4在排线管5的限制下不会出现缠绕的现象,从而保证该装置的正常使用。通常,还可以在排线管5端部设置插接套筒6,插接套筒6是用于安装平衡杆3的。如图1、图2所示,平衡杆3插装在插接套筒6内。本技术中的转动套筒1包括两个套装的套筒,即外部套筒1-1和内部套筒1-2,两个套筒套装在一起后将一端封闭,这样两个套装的套筒连接为一体形成转动套筒1。其中内部套筒1-2的外表面设置用于环绕闸线4的螺旋沟槽,组装时将闸线4的一端环绕在内部套筒的螺旋沟槽内形成螺旋线圈。外部套筒1-1的设置是对环绕在内部套筒1-2外壁上的闸线进行保护的,同时还能够方便使用者把持操作。具体结构如图4所示。本技术中闸线4是固定在连接在平衡杆3的两端的。为了便于连接,可以在平衡杆3外侧面设置若干圆形的沟槽,这些圆形的沟槽在平衡杆3的外表面依次排列,优先的设置是保证相邻的沟槽之间的距离一致。圆形的沟槽是为了连接闸线4的,具体的还是将闸线4的端部捆绑设置在圆形的沟槽内,将闸线4与平衡杆3连接。在平衡杆3上设置若干沟槽能够根据需要将闸线4连接在平衡杆3上合适的位置,如果闸线4与平衡杆3连接处同平衡杆3中点之间的距离近则需要较大的操作力才能使平衡杆3转动,但是转动套筒1只需要较小的转动幅度即可实现转向;如果闸线4与平衡杆3连接处同平衡杆3中点之间的距离长则需要较小的操作力即可使平衡杆3转动,但是转动套筒1需要较大的转动幅度才能实现转向;该处设置是根据杠杆的省力费距离,以及费力省距离的原理进行设置的。使用者可以根据使用习惯进行调整,选择合适的转向灵敏度,该设置提高了该装置的可操作性。平衡杆的具体结构如图3所示。在具体的实施中,平衡杆3与排线管5连接处位于平衡杆3的中点,同时保证两根闸线4与平衡杆3的连接处与平衡杆3的中点的距离一致,这样在进行转向操作时一致性更好。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在使用者推动行走助力器7行走的时候,如果使用者想向右边走,可以转动右侧的转动套筒1使右侧的闸线4回收,由于闸线4与平衡杆3的右端相连,会产生向右拉动平衡杆3的转动力矩使平衡杆3向右转动,进而使行走助力器向右边运动。同样如果使用者想向左边走,可以转动左侧的转动套筒1使左侧的闸线回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行走助力器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分别套装在行走助力器(7)两个手柄上的两个转动套筒(1)、两端设置有转轮(2)的平衡杆(3)以及用于连接转动套筒(1)与平衡杆(3)的两根闸线(4);平衡杆(3)固定在具有固定段(5‑1)和铰接段(5‑2)的排线管(5)的铰接段(5‑2)的端部;闸线(4)一端环绕在转动套筒(1)上另一端穿过排线管(5)固定连接于平衡杆(3)与排线管(5)连接点的两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行走助力器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分别套装在行走助力器(7)两个手柄上的两个转动套筒(1)、两端设置有转轮(2)的平衡杆(3)以及用于连接转动套筒(1)与平衡杆(3)的两根闸线(4);平衡杆(3)固定在具有固定段(5-1)和铰接段(5-2)的排线管(5)的铰接段(5-2)的端部;闸线(4)一端环绕在转动套筒(1)上另一端穿过排线管(5)固定连接于平衡杆(3)与排线管(5)连接点的两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行走助力器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转动套筒(1)包括一端封闭并且连接为一体的套装的内部套筒(1-2)和外部套筒(1-1),内部套筒(1-2)的外表面设置用于环绕闸线的螺旋沟槽,闸线(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天军朱梓帧郑红艳江柔纯肖木玲
申请(专利权)人:肇庆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