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组件和电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006468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30 22: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冷却组件和电机,其中,该冷却组件包括: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它们设置在端盖上;铜排开口,其设置在端盖的侧面上;铜排,其一端延伸穿过铜排开口并通过垫片来附接到铜排开口的侧壁上,并且其另一端与端子形成电性连接;第一冷却通路,其设置在壳体内并且与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成流体连通;以及第二冷却通路,其串联在第一冷却通路中并且设置在端盖内;其中,端盖的一部分将第二冷却通路和垫片间隔开,并且其中,垫片构造为兼具绝缘性和导热性。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冷却组件和电机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安装方便等优点,并且能够对铜排进行有效的冷却,从而提高了铜排温度的稳定性和电机的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冷却组件和电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发动机冷却领域,并且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冷却组件,以及一种包含该冷却组件的电机。
技术介绍
已知的是,电机上通常设置有一个或多个铜排。铜排穿过电机的壳体并且将电机定子与电机控制器连接。电机控制器接受来自电池的直流电并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然后通过铜排来输送到电机定子中。然而,铜排连接处通常不具有任何冷却措施。在铜排中通过大电流时,铜排和端子的温度容易过高,从而降低电流的输送效率和稳定性,影响整个动力系统的性能。因此,存在对铜排进行有效的冷却持续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却组件。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含该冷却组件的电机。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冷却组件,包括: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它们设置在端盖上;铜排开口,其设置在端盖的侧面上;铜排,其一端延伸穿过铜排开口并通过垫片来附接到铜排开口的侧壁上,并且其另一端与端子形成电性连接;第一冷却通路,其设置在壳体内并且与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成流体连通;以及第二冷却通路,其串联在第一冷却通路中并且设置在端盖内;其中,端盖的一部分将第二冷却通路和垫片间隔开,并且其中,垫片构造为兼具绝缘性和导热性。可选地,铜排通过垫片来附接到铜排开口中靠近壳体一侧的侧壁上。可选地,第一冷却通路和第二冷却通路的接合面处设置有密封装置。可选地,密封装置为O形圈或密封胶。可选地,端盖中设置有螺栓,螺栓穿过并按压端子和铜排,使得端子和铜排紧密接触并且形成电性连接。可选地,第二冷却通路是设置在端盖中的凹入部。可选地,凹入部具有弧形形状。一种电机,其包括:壳体;端盖,其设置在壳体的一端处;底盖,其设置在壳体的另一端处;定子和转子,它们设置在由壳体、端盖和底盖包围形成的腔中,以及上述冷却组件,其中,端子与定子之间形成电性连接。可选地,第一冷却通路在壳体中往复延伸,以形成遍布整个壳体的S形冷却通路。可选地,流体入口构造为附接到冷却流体源上,使得冷却流体通过流体入口进入并流经第一冷却通路和第二冷却通路,以便经由垫片端盖的一部分来带走铜排在运行时产生的热量,并且冷却流体从流体出口排出。本专利技术的冷却组件和电机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安装方便等优点,并且能够对铜排进行有效的冷却,从而提高了铜排温度的稳定性和电机的性能。附图说明以下将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来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附图仅是出于解释优选实施例的目的而绘制的,并且因此不应当作为对本专利技术范围的限制。此外,除非特别指出,附图仅是意在概念性地表示所描述对象的组成或构造并可能包含夸张性显示,并且附图也并非一定按比例绘制。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电机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视图。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横截面视图。图3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端盖的立体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参考附图来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描述仅为描述性的、示例性的,并且不应被解释为限定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所提到的顶部、底部、朝上、朝下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个附图中的方向来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并且因此能够根据其所处于的不同位置和不同的实用状态而变化。所以,不应将这些或其他方位用语理解为限制性用语。此外,还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文的实施例中描述或隐含的任意单个技术特征,或在附图中示出或隐含的任意单个技术特征,仍能够在这些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物)之间继续进行组合,从而获得未在本文中直接提及的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例。应当注意的是,在不同的附图中,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相同或大致相同的组件。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电机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视图。其中,电机100包括:壳体110;端盖120,其设置在壳体110的一端处;底盖120a,其设置在壳体110的另一端处;冷却组件,其包括:流体入口130和流体出口133,它们设置在端盖120上;铜排开口121,其设置在端盖120的侧面上;铜排141,其一端延伸穿过铜排开口121并通过垫片142来附接到铜排开口121的侧壁上,并且其另一端与未示出的端子形成电性连接。可选地,铜排141通过垫片142来附接到铜排开口121中靠近壳体110一侧的侧壁上。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横截面视图。其中,壳体110、端盖120和底盖120a共同包围空腔,并且定子150和转子160设置在该空腔中。端子140的一端联接到定子150,并且其另一端联接到铜排141。其中,冷却组件还包括:第一冷却通路131,其设置在壳体110内;以及第二冷却通路132,其串联在第一冷却通路131中并且设置在端盖120内,其中,端盖120的一部分将第二冷却通路132和垫片142间隔开,并且其中,垫片142构造为兼具绝缘性和导热性。尽管未示出,但容易理解的是,第一冷却通路131和第二冷却通路132构造为与流体入口130和流体出口133成流体连通。流体入口130和流体出口133可分别附接到电机外的冷却回路上。可选地,第一冷却通路131在壳体110中往复延伸,以形成遍布整个壳体110的S形冷却通路。可选地,垫片142可由兼具绝缘性和导热性的材料制成,包括但不限于硅质材料等。可选地,端盖120由铝合金制成。可选地,第一冷却通路131和第二冷却通路132的接合面处设置有密封装置。可选地,密封装置为O形圈或密封胶。可选地,端盖120中设置有螺栓122,其穿过并按压端子140和铜排141,使得端子140和铜排141紧密接触并且形成电性连接。此外,螺栓122还按压铜排141,来使得铜排141附接到垫片142上。可选地,第二冷却通路132的横截面与垫片142平行地延伸。图3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端盖的立体视图。其中,第二冷却通路132是设置在端盖120中的凹入部。可选的,第二冷却通路132或凹入部具有弧形形状。在运行中,一方面,流体入口130构造为附接到未示出的冷却流体源(例如,车辆的冷却系统)上,使得冷却流体通过流体入口130进入冷却回路,并且流经第一冷却通路131和第二冷却通路132,最后从流体出口133排出。另一方面,电流经由铜排141流经端子140并到达定子150。此时,铜排141中流经的电流导致铜排141发热。这些热量中的至少一部分通过垫片142传递至端盖120,并且最终传递至第二冷却通路132中的冷却流体。冷却流体的持续流动将热量通过冷却回路带走。通过上述过程,铜排141在运行中产生的热通过冷却回路带走,从而有效地降低了铜排141的温度。垫片141兼具绝缘性和导热性,一方面防止铜排141与端盖120短路,另一方面还可以有效地将铜排141所产生的热量引导至端盖120。可选地,冷却流体为水或冷却油。通过采用本专利技术的冷却组件,可以将铜排141在运行中产生的热量有效地发散,从而确保铜排141不会过热。本专利技术的冷却组件降低了整个点动力系统的温度,提高了电机功率密度并缩小电机体积,从而有效地保护电机控制器和其中的电子元件,提高了铜排温度的稳定性和电机的性能。根据上述公开内容,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获得包括本专利技术的冷却组件的电机。本说明书参考附图来公开本专利技术,并且还使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能够实施本专利技术,包括制造和使用任何装置或系统、选用合适的材料以及使用任何结合的方法。本专利技术的范围由请求保护的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冷却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它们设置在端盖上;铜排开口,其设置在所述端盖的侧面上;铜排,其一端延伸穿过所述铜排开口并通过垫片来附接到所述铜排开口的侧壁上,并且其另一端与端子形成电性连接;第一冷却通路,其设置在壳体内并且与所述流体入口和所述流体出口成流体连通;以及第二冷却通路,其串联在所述第一冷却通路中并且设置在所述端盖内;其中,所述端盖的一部分将所述第二冷却通路和所述垫片间隔开,并且其中,所述垫片构造为兼具绝缘性和导热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冷却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它们设置在端盖上;铜排开口,其设置在所述端盖的侧面上;铜排,其一端延伸穿过所述铜排开口并通过垫片来附接到所述铜排开口的侧壁上,并且其另一端与端子形成电性连接;第一冷却通路,其设置在壳体内并且与所述流体入口和所述流体出口成流体连通;以及第二冷却通路,其串联在所述第一冷却通路中并且设置在所述端盖内;其中,所述端盖的一部分将所述第二冷却通路和所述垫片间隔开,并且其中,所述垫片构造为兼具绝缘性和导热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铜排通过所述垫片来附接到所述铜排开口中靠近所述壳体一侧的侧壁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通路和所述第二冷却通路的接合面处设置有密封装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装置为O形圈或密封胶。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中设置有螺栓,所述螺栓穿过并按压所述端子和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汤亚男
申请(专利权)人:蔚来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香港,8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