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002003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30 21:0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热交换器。抑制电荷积蓄于存在于热交换部的后方的构件。热交换器(10)具备:离子风产生部(1),产生带电为正或者负的具有指向性的离子风;热交换部(2),设置于离子风的流动方向上游侧,在与离子风之间进行热交换;以及除电部(3),设置于离子风的流动方向下游侧,电中和在与热交换部(2)之间进行了热交换的所述离子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热交换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热交换器。
技术介绍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具备:离子风产生部,产生离子风;以及热交换部(散热器以及冷凝器),在与离子风之间进行热交换。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2-03728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在前述现有的热交换器的结构中,在与热交换部之间进行了热交换的离子风、即通过了热交换部的离子风会直接流向热交换部的后方。因此,当在热交换部的后方存在某些构件的情况下,离子风吹到这些构件,有可能在这些构件逐渐积蓄电荷。于是,在例如车载有前述现有的热交换器的情况下,电荷有可能积蓄于存在于作为热交换部的散热器、冷凝器的后方的各种车载构件、车体(主体)。而且,当电荷积蓄于车载构件时,嵌入到车载构件的电子构件有可能发生误作动。另外,当电荷积蓄于车体时,有可能产生静电。本专利技术是着眼于这样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抑制离子风吹到存在于热交换部的后方的构件而电荷被积蓄这种情况。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的某个方式的热交换器,具备:离子风产生部,产生带电为正或者负的具有指向性的离子风;热交换部,设置于离子风的流动方向上游侧,在与离子风之间进行热交换;以及除电部,设置于离子风的流动方向下游侧,电中和在与热交换部之间进行了热交换的离子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该方式的热交换器,能够电中和在与热交换部之间进行了热交换的离子风,所以能够抑制离子风吹到存在于热交换部的后方的构件而电荷被积蓄这种情况。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概略结构图。附图标记说明10:热交换器;1:离子风产生部;2:热交换部;3:除电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此外,在以下说明中,对同样的构成要素附加相同的参照编号。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10的概略结构图。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10具备离子风产生部1、热交换部2以及除电部3。如图1中的箭头A所示,离子风产生部1被构成为能够产生朝向热交换器10的前面的带电为正或者负的具有指向性的离子风。离子风产生部1的结构并不被特别地限定,例如通过使一对电极间产生电位差而在空气中产生电晕放电、势垒放电,从而能够产生朝向热交换器10的带电为正或者负的具有指向性的离子风。另外例如,也可以以通过在预先存在行驶风等风的流动的部位生成离子而产生离子风的方式,构成离子风产生部1。热交换部2为具备制冷剂流经的管道等制冷剂通路的例如散热器、冷凝器。热交换部2构成为能够在与从其前面朝向背面(图中从左侧朝向右侧)通过制冷剂通路的周围的气体之间进行热交换。通常,由于流体的粘性,流经制冷剂通路的表面(边界层)的流体的速度具有逐渐比流经制冷剂通路的周围的主流的速度下降的趋势,但如本实施方式那样,使由离子风产生部1产生的离子风吹到热交换部2而使离子风流动,从而与使空气流动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边界层处的流速的下降。因此,能够提高热交换部中的热交换的效率。然而,当以在与离子风之间进行热交换的方式构成热交换器时,在与热交换部2之间进行了热交换的离子风会从热交换部2的背面流向热交换部2的后方。因此,当在热交换部2的后方存在某些构件的情况下,离子风吹到这些构件,有可能逐渐积蓄电荷。特别在将热交换器搭载于汽车等的情况下,需要将除了热交换器以外的各种车载构件搭载于有限的空间,所以电荷容易积蓄于存在于热交换部2的后方的车载构件,另外,电荷也可能积蓄于车体。而且,当电荷积蓄于车载构件时,嵌入到车载构件的电子构件有可能发生误作动。另外,当电荷积蓄于车体时,有可能产生静电。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用于电中和从热交换部2的背面流到热交换部2的后方的离子风的除电部3设置于热交换部2的后方。即,在箭头A所示的离子风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配置热交换部2,在下游侧配置除电部3。作为除电部3,例如能够使用被接地的导体。由此,当离子风吹到导体时,在带电为正或者负的离子风与导体之间进行电荷的授受,所以能够电中和离子风。因而,能够抑制通过了热交换部2的离子风吹到存在于热交换部2的后方的构件而电荷被积蓄这种情况。导体的形状并不被特别限制,但优选如例如金属网、冲孔金属那样使导体形成为网状、或者在导体中设置多个沿着离子风的流动方向的贯通孔。由此,能够使被导体除去电荷后的离子风(即空气)直接流到导体的后方,所以能够抑制从热交换部2的前面朝向背面流动的离子风的流动被导体阻碍。另外,作为除电部3,除了能够使用被接地的导体之外,还能够使用带有极性与离子风相反的电荷的导体。即,能够在由离子风产生装置产生带电为正的离子风时使用带电为负的导体作为除电部3,另一方面,能够在由离子风产生装置产生带电为负的离子风时使用带电为正的导体作为除电部3。即使这样构成除电部3,也在离子风与导体之间进行电荷的授受,所以能够电中和离子风。另外,通过使导体带有极性与离子风相反的电荷,能够将离子风吸引到导体侧,所以能够使不与导体接触地扩散的离子风的比例下降。因此,能够提高离子风的除电效率。特别在使导体形成为网状等的情况下,不与导体接触、未经导体除电而直接流到导体的后方的离子风的比例有可能增加,但通过使导体带有极性与离子风相反的电荷,能够将离子风吸引到导体侧。因此,能够抑制离子风的流动被导体阻碍,并提高离子风的除电效率。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10构成为具备:离子风产生部1,产生带电为正或者负的具有指向性的离子风;热交换部2,设置于离子风的流动方向上游侧,在与离子风之间进行热交换;以及除电部3,设置于离子风的流动方向下游侧,电中和在与热交换部2之间进行了热交换的离子风。由此,能够中和在与热交换部2之间进行了热交换的离子风、即通过了热交换部2的离子风,抑制离子风吹到存在于热交换部2的后方的构件。因此,能够抑制电荷积蓄于存在于热交换部2的后方的构件。作为除电部3,能够使用被接地的导体、带有极性与离子风相反的电荷的导体。特别在作为除电部3而使用了带有极性与离子风相反的电荷的导体的情况下,能够将离子风吸引到导体,所以能够使不与导体接触而扩散的离子风的比例下降。因此,能够提高对离子风的除电效率。另外,通过使导体形成为网状、或者具有沿着离子风的流动方向的贯通孔的形状,能够抑制离子风的流动被导体阻碍。以上,说明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但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应用例子的一部分,并不是将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范围限定为上述实施方式的具体的结构的意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热交换器,具备:离子风产生部,产生带电为正或者负的具有指向性的离子风;热交换部,设置于所述离子风的流动方向上游侧,在与所述离子风之间进行热交换;以及除电部,设置于所述离子风的流动方向下游侧,电中和在与所述热交换部之间进行了热交换的所述离子风。

【技术特征摘要】
2017.10.23 JP 2017-2046271.一种热交换器,具备:离子风产生部,产生带电为正或者负的具有指向性的离子风;热交换部,设置于所述离子风的流动方向上游侧,在与所述离子风之间进行热交换;以及除电部,设置于所述离子风的流动方向下游侧,电中和在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木下洋平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