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002004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30 21:0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热器。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换热器包括换热芯体、水泵和膨胀阀,水泵和膨胀阀分别与换热芯体固定连接,使得换热器的结构紧凑。换热芯体内部开设有相邻且相互独立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第一通道的一端与水泵的出口相连通,第一通道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一出水管,水泵向第一通道内通入第一流体。膨胀阀的入口与第二通道的一端相连通,膨胀阀的出口与第二通道的另一端相连通,膨胀阀可选择地向第二通道中通入第二流体。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换热器能够根据电池的不同散热量来选择换热器的不同制冷模式。

A Heat Exchang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换热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新能源汽车
,尤其涉及一种换热器。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对节能减排要求的不断提高,清洁、无污染、低排放的新能源汽车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不同于传统的燃油、燃气车辆以发动机作为动力来源,新能源汽车以电池包(组)作为储能装置,以驱动电机作为动力装置。电池包在充、放电过程中会产生热量,驱动电机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也会产生热量。虽然新能源汽车在设计时各部件都具有很高的阻燃性,但是热量堆积仍会增大汽车的自燃率,造成汽车内部零部件发生故障,妨碍驱动系统的正常工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电动车电池热管理系统中通常使用换热器对电池进行降温,但是现有的换热器的制冷模式单一,而且系统臃肿、复杂、集成度较低,占用车辆空间大且成本高昂。基于此,亟待专利技术一种结构紧凑且能实现多模式制冷的换热器。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以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紧凑且能实现多模式制冷的换热器。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换热器,包括:换热芯体,其上开设有相邻且相互独立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水泵,与所述换热芯体固定连接,所述水泵的出口与所述第一通道的一端相连通,所述第一通道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一出水管,所述水泵向所述第一通道内通入第一流体;以及膨胀阀,与所述换热芯体固定连接,所述膨胀阀的入口与所述第二通道的一端相连通,所述膨胀阀的出口与所述第二通道的另一端相连通,所述膨胀阀可选择地向所述第二通道中通入第二流体。可选地,所述换热芯体包括上盖板、叠片组和下底板,所述上盖板固定设置在所述叠片组的上方,所述下底板固定设置在所述叠片组的下方。可选地,所述叠片组包括S片依次堆叠的叠片,S≥5,奇数片叠片与其下方相邻的所述叠片密封形成第一空间,偶数片叠片与其下方相邻的所述叠片密封形成第二空间,所述第一空间与所述第二空间相隔离,多个所述第一空间连通构成所述第一通道,多个所述第二空间连通构成所述第二通道。可选地,所述奇数片叠片与其下方相邻的所述叠片分别通过第一贴合区域和第二贴合区域相贴合,所述第一贴合区域和所述第二贴合区域分别位于所述叠片的两侧,每个所述第一贴合区域开设有第一通孔,每个所述第二贴合区域开设有第二通孔,多个所述第一通孔相连通,多个所述第二通孔相连通,以将多个所述第二空间连通;位于顶层的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膨胀阀的出口相连通,位于顶层的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膨胀阀的入口相连通。可选地,所述偶数片叠片与其下方相邻的所述叠片分别通过第三贴合区域和第四贴合区域相贴合,所述第三贴合区域和所述第四贴合区域分别位于所述叠片的两侧,每个所述第三贴合区域开设有第三通孔,每个所述第四贴合区域开设有第四通孔,多个所述第三通孔相连通,多个所述第四通孔相连通,以将多个所述第一空间连通;位于底层的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水泵的出口相连通,位于顶层的所述第四通孔与所述第一出水管相连通。可选地,所述换热器还包括内插管,多个所述第一通孔构成流入通道,所述内插管设置在所述流入通道中,所述内插管的顶端与所述膨胀阀的出口相连通,至少部分所述第一通孔朝所述内插管延伸设置有第一挡板,以封堵所述流入通道,所述内插管的底端开口位于最底层的所述第一挡板的下方;多个所述第二通孔构成流出通道,至少部分所述第二通孔延伸设置有第二挡板,以封堵所述流出通道;所述第二挡板的数量与所述第一挡板的数量相同,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沿竖直方向依次交替设置,最底层的所述第一挡板低于最底层的所述第二挡板。可选地,所述换热器还包括连接底座,所述下底板固定在所述连接底座上,所述连接底座上开设有连通孔,所述水泵上设置有第二出水管,所述第二出水管穿过所述连通孔,并插接在所述第一通道中。可选地,所述第二出水管与所述连通孔之间设置有密封圈。可选地,所述换热芯体与所述连接底座通过炉钎焊相固定。可选地,所述换热器还包括总成支架,所述水泵、所述总成支架和所述连接底座依次通过紧固件相固定。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换热器包括换热芯体、水泵和膨胀阀,水泵和膨胀阀分别与换热芯体固定连接,使得换热器的结构紧凑。换热芯体内部开设有相邻且相互独立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第一通道的一端与水泵的出口相连通,第一通道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一出水管,水泵向第一通道内通入第一流体。膨胀阀的入口与第二通道的一端相连通,膨胀阀的出口与第二通道的另一端相连通,膨胀阀可选择地向第二通道中通入第二流体。当电池热量较低时,仅需要通过水泵向第一通道内通入第一流体即可,实现换热器对周围环境的降温。当电池热量较高时,可以同时让膨胀阀向第二通道内通入第二流体,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在各自的通道内实现热量交换,可以实现换热器更好的降温效果。可以根据电池散发的不同热量来选择换热器的不同制冷模式。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换热芯体的爆炸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开口叠片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换热器的第一剖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换热器的第二剖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下底板、连接底座和总成支架的安装示意图;图7是图6中A-A处的剖视图。图中标记如下:100-换热器;1-换热芯体;2-水泵;3-膨胀阀;4-连接底座;5-总成支架;11-上盖板;12-叠片组;13-下底板;14-第一出水管;15-内插管;21-第二进水管;22-第二出水管;31-制冷剂进口管;32-制冷剂出口管;41-连通孔;101-第一通道;102-第二通道;111-第一出水孔;112-制冷剂进口孔;113-制冷剂出口孔;114-进出口盖板;115-进出口压板;121-开口叠片;122-闭口叠片;131-第一进水孔;221-密封圈;1011-第一流入通道;1012-第一板间通道;1013-第一流出通道;1021-第二流入通道;1022-第二板间通道;1023-第二流出通道;1201-第一贴合区域;1202-第二贴合区域;1203-第三贴合区域;1204-第四贴合区域;1221-翻边孔;12011-第一通孔;12021-第二通孔;12031-第三通孔;12041-第四通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图1是本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1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100包括换热芯体1、水泵2、膨胀阀3、连接底座4和总成支架5。其中,换热芯体1固定支撑在连接底座4上并与连接底座4形成一个整体,该整体的一侧与总成支架5、水泵2通过紧固螺栓固定连接,另一侧与膨胀阀3通过紧固螺栓固定连接,换热器100总体通过总成支架5安装到汽车车体内。换热芯体1内部开设有相邻且相互独立的第一通道101和第二通道102,第一通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芯体(1),其上开设有相邻且相互独立的第一通道(101)和第二通道(102);水泵(2),与所述换热芯体(1)固定连接,所述水泵(2)的出口与所述第一通道(101)的一端相连通,所述第一通道(101)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一出水管(14),所述水泵(2)向所述第一通道(101)内通入第一流体;以及膨胀阀(3),与所述换热芯体(1)固定连接,所述膨胀阀(3)的入口与所述第二通道(102)的一端相连通,所述膨胀阀(3)的出口与所述第二通道(102)的另一端相连通,所述膨胀阀(3)可选择地向所述第二通道(102)中通入第二流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芯体(1),其上开设有相邻且相互独立的第一通道(101)和第二通道(102);水泵(2),与所述换热芯体(1)固定连接,所述水泵(2)的出口与所述第一通道(101)的一端相连通,所述第一通道(101)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一出水管(14),所述水泵(2)向所述第一通道(101)内通入第一流体;以及膨胀阀(3),与所述换热芯体(1)固定连接,所述膨胀阀(3)的入口与所述第二通道(102)的一端相连通,所述膨胀阀(3)的出口与所述第二通道(102)的另一端相连通,所述膨胀阀(3)可选择地向所述第二通道(102)中通入第二流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芯体(1)包括上盖板(11)、叠片组(12)和下底板(13),所述上盖板(11)固定设置在所述叠片组(12)的上方,所述下底板(13)固定设置在所述叠片组(12)的下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叠片组(12)包括S片依次堆叠的叠片,S≥5,奇数片叠片与其下方相邻的所述叠片密封形成第一空间,偶数片叠片与其下方相邻的所述叠片密封形成第二空间,所述第一空间与所述第二空间相隔离,多个所述第一空间连通构成所述第一通道(101),多个所述第二空间连通构成所述第二通道(102)。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奇数片叠片与其下方相邻的所述叠片分别通过第一贴合区域(1201)和第二贴合区域(1202)相贴合,所述第一贴合区域(1201)和所述第二贴合区域(1202)分别位于所述叠片的两侧,每个所述第一贴合区域(1201)开设有第一通孔(12011),每个所述第二贴合区域(1202)开设有第二通孔(12021),多个所述第一通孔(12011)相连通,多个所述第二通孔(12021)相连通,以将多个所述第二空间连通;位于顶层的所述第一通孔(12011)与所述膨胀阀(3)的出口相连通,位于顶层的所述第二通孔(12021)与所述膨胀阀(3)的入口相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偶数片叠片与其下方相邻的所述叠片分别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勇徐正本覃峰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加冷松芝汽车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